浅说祭灶

文摘   2025-01-22 06:59   山西  
  

云水文澜




        


浅说祭灶


安伟红

    

      腊月二十三,在我们家乡,祭灶是一项庄重而充满温情的习俗。这一天,人们怀着虔诚之心,举行祭祀仪式,恭送家中供奉的灶王爷上天述职,这便是“送神”。直至除夕夜,当一切过年事宜准备就绪,人们才会燃放鞭炮,迎接灶王爷归位。灶神,又名“灶君”“灶王”“东厨司命”,在民间传说中,他是掌管灶火、饮食的神灵。灶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对“火”的自然崇拜。当人类学会使用火后,火便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人们对取火英雄以及火神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如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中国的燧人氏及火神祝融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从在火堆上烧烤食物发展到在灶上使用炊具烹调,对火神的崇拜也逐渐演变成对灶神的崇拜。

      关于灶神的身份,众说纷纭。古籍中记载,其原型包括女性“先炊”,也有炎帝、黄帝、颛顼氏之子“黎”等。《淮南子•汜论训》称灶神为炎帝;《事物会源》记载为黄帝;《五经异义》中记载为颛顼氏之子“黎”;《后汉书•阴识传》注称其姓张名禅,字子郭等,说法不一而足。在中国古代,灶神备受尊崇。秦汉以前,灶神就被列为主要的“五祀”之一,与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共同守护一家人的平安。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记录一家人的善恶行为,年终时将善恶功过汇报给天上的玉帝。

      晋代以后,灶神又被尊为天地督察使,相传会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上天,向玉帝汇报人间善恶。民间逐渐流传出灶神在每年小年夜(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上天汇报人间善恶,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的传说,于是便有了小年“祭灶”的习俗。旧时,家家户户的灶间几乎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会在灶王龛中供奉灶王爷的神像,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上贴小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腊月二十三祭灶时,家乡的人们会在晚上做软米甜饭,买麦芽糖,有的人家还会用酒献给灶王爷。酒能让灶王爷喝得忘乎所以,晕头转向;而软米甜饭和麦芽糖又甜又粘,把它糊在灶神嘴上,寓意“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希望灶王爷能多说好话。这仅仅是普通老百姓的一种善良的愿望。灶王爷可能也有糊涂的时候,不然怎么会有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的说法?但更多的时候,灶王爷应该是清醒的,好人一生平安,人在做天在看,头顶三尺有神明,我们还是多积德行善,活得安心,不做亏心事,不惧灶王爷上天奏本。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人们遵循老传统,年前大扫除都在祭灶之后进行,生怕迷了老爷的眼。过了二十三,才是过年的冲刺阶段。“祭了灶,放了炮,赶上毛驴去唤嫂”,新媳妇一般腊月去娘家,家里打扫干净了,才去接回来过年。老传统老习俗都是家乡人民祖辈流传下来的生活智慧,并不都是迷信,大多反映了先人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智慧。


        (灶王爷传说及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安伟红,出生于1948年,阳城县董封乡人,曾任中学校长,现已退休。喜欢文字写作,作品多以家乡的人和故事为题材,宣传家乡,记录美好。


长按.识别.关注

日月留华
播雨犁云写春秋,思根立言书岁月。讲述乡村故事,延续乡土文脉,守护乡土元素,建立乡村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