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文澜
关于吃的随想
安伟红
“吃”,这个字眼既平凡又充满哲理。说它平凡,是因为一日三餐,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它打交道,吃贯穿了人的一生,一旦无法进食,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说它充满哲理,是因为吃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注入能量与活力。这其中蕴含着无尽的学问,我们不妨绕开那些深奥的话题,聊聊与吃有关的浅显之事。
民间有许多关于吃的民谣俗语,它们生动地体现了吃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形象地描绘了食物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道出了顺应时节饮食对健康的益处;“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简洁明了地概括了科学的饮食规律;“吃饭吃米,说话说理”,强调了做事要遵循道理,就像吃饭要有米一样;“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直白地表达了食物对人的不可或缺;“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则提醒人们要保持独立思考,不要盲目跟从。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对吃有着不同的称谓。皇帝用餐称为“用膳”,古人用“噉、啗、啖、食”来表达吃,富人享受美食,和尚化缘,叫花子乞讨,吃很久没吃过的食物叫尝鲜,饿了很久去吃东西叫狼吞虎咽,吃饭慢而细叫细嚼慢咽,众人围坐吃一锅饭叫吃大锅饭,领导在专门的小食堂用餐叫开小灶,有好东西独自享用叫独食,不到饭点吃东西叫贴晌,夜里加餐叫吃夜坐(官话称为宵夜)。而一家人或同学朋友聚在一起用餐叫聚餐,出钱请人吃饭叫请客,被请去吃饭的人则是赴宴。同样是饭菜,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规模下,吃的东西也有不同的叫法。清朝宫廷的宴席名为满汉全席,国家请客吃饭称为国宴,家庭请客称为家宴,山东的鲁菜、四川的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等不同地区的菜系各具特色。阳城东乡的席叫八顶八,西乡的席叫十二器。饭店由顾客自选饭食称为自助餐,坐在家里用手机点餐叫外卖,依靠女人生活叫吃软饭,暗藏杀机的宴会则被称为鸿门宴。
在千百年的生活磨砺中,各地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小吃。比如我们山西的面食,用同样的面粉可以做出几十种不同的面食;阳城有常惹乡愁的米羹饭、油圪朵、杂格、烧肝、麦芽面枣花等。许多地方的节令,除了敬神之外,说到底就是以供神的名义改善人们的生活。春节是最大的美食节,正月十五吃元宵,正月十九添仓……每一个节令都以供神的名义让人们品尝美食,享受生活的乐趣。
不同场合、不同阶层的人吃相千姿百态。富人用餐讲究排场,菜品丰富多样,用料讲究,座位有顺序,旁边还有下人小心伺候;而普通人用餐讲究实惠,有人细嚼慢咽,有人狼吞虎咽,饥饿的人见食物垂涎欲滴,性急的人囫囵吞枣,能吃的人风卷残云,吃不到的人抓耳挠腮。
吃还是延续亲情增进友谊的媒介。有好吃的先给父母长辈奉上叫孝顺,亲人朋友生病提点水果前去看望叫关心,逢年过节提着牛奶去看望亲人叫亲情,同学、朋友、战友常聚聚,一起吃一顿饭叫友谊。阳城有句老活叫“过日不得不细,待客不得不费”,体现了阳城人待客的热情和厚道。现在生活好了,要常联系常走动,别让亲请和友情从自己手中流失。
吃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但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俗话说“病从口入”,过去物质生活拮据时,常见的病是胃溃疡、贫血、浮肿病等;现在物质丰富了,三高、冠心病、肥胖等成了最常见的病。因此提倡吃饭八分饱,“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加点肉。健康饮食需要长期坚持,日常饮食应尽量做到食物多样化,合理搭配,控制摄入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我们要感恩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自觉养成不浪费粮食的好习惯。吃是一门学问,吃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吃出快乐,吃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