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风景在路上

文摘   2025-01-16 07:06   山西  

   

总有风景在路上

——读《蜿蜒——郭恒勋自传》

李海龙

        立冬这天,获郭恒勋老师赠书《蜿蜒——郭恒勋自传》。当接过书的刹那,一股暖流涌向心田。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依然笔耕不辍,以600多页50多万字来讲述他的一生,让读者和后人对时代,对人生,对生活,对作者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无论如何,都得为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滴水穿石的精神竖起大拇指。

        我和郭恒勋老师相识已30多年,可谓亦师亦友亦知己。其实,郭老师并非我学校中的业师,而是热爱文学中的同路人、扶掖者,一个有缘分的人,一个把我看成是一位平起平坐的朋友的人,一个可以海阔天空东拉西扯随意聊天的人,一个在我心中备受尊重的人。事实上,我们的交往交谈,大多是文学或者当地文学圈子的事,而对于他的生平和重大事情的经历虽有所耳闻,但知之甚少,更难知根底。而《蜿蜒——郭恒勋自传》的出版,无疑是对他的人生轨迹以及那些将埋没于烟尘中的故事,那些最真实、最隐蔽的情感,那些人生中最美的姿态,那些行走在蜿蜒路上的风雨坎坷最本真,最深情,最动人的记录。

        一看到《蜿蜒》,我就联想到路,一条蜿蜒曲折的路。路,道也。蜿蜒,萦回屈曲的样子。书名的使然,自然是艰辛而又曲折的人生历程。封面,路向山而行,重峦叠嶂间,九曲回肠,望不到尽头,通向天。我仿佛看到,蜿蜒曲折的山道上,一位老者向我走来。一步,一步。缓慢,匆匆。人生如路。这也许正是这个书名的魅力。《蜿蜒》,短短两个字,简洁而又深邃,既向读者传递着强烈的信号,又昭示着郭恒勋老师的人生,更何尝不是人生中的风景。

        

      《蜿蜒》分五章81回。第一章,苦难悲惨的童年;第二章,伤痕累累的青年;第三章,跌宕起伏的中年;第四章,不幸孤独的老年;第五章,幸福美满的晚年。姑且不说这81回是不是寓意为九九八十一难,单从这五章中的四个标题来看,就注定了命运多舛的郭恒勋老师那些不平凡的岁月是多么的曲折蜿蜒。1943年出生的他,出生三天后,日本鬼子就来到了他的出生地留福庄,两个日本鬼子还疯狂地闯进挂着红布的喜房,肆意搜抢。他在土窖里度过了满月。七岁时患软骨病,至今依然能看到他走路一跌一跛的样子。虽然学习成绩优秀,中考却名落孙山。应聘教师,又以失败告终。造化弄人,不服不行。入党6天后,文化大革命开始,风华正茂,年轻有为的他卷入了这场浩劫。在挑动群众斗群众的闹剧中,他成为被人批斗的对象,继而,他组织成立“决死队”,予以反击。他写稿批斗别人,使得别人得势后更变本加厉,向他施压,导致他逃往太原、北京、天津。岳父因历史问题跳井自杀,又给他带来灾难。抓、打、揪、斗、架飞机,折磨得他痛不欲生。直到1970年3月他才走出这种险恶的困境。可见,国家的命运与家庭个人的境遇紧紧相连。参加工作后,在县卫生局副局长、县肿瘤医院院长岗位上的两次波折,虽心有不甘,亦身心疲惫,心灰意冷。更令他痛心疾首的是,2003年的7月间,痛失爱子,白发人送黑发人。2006年的8月,他的妻子离他而去,让他雪上加霜,倍受煎熬,痛苦万分。也许,正是这些,构成了《蜿蜒》之蜿蜒。也让我看到他狷介耿直,不随流俗,特立独行的个性,一个愈挫愈奋的他跃然纸上。经历是一种历练,磨难是一种财富。他透过不同的时间与空间,来审视生命与精神,演绎人物与事件,讲述经历与过程,体验悲欢与离合,感受世态与人心,记录爱恨与情仇,总结成败与得失,吟咏正气与悲歌,呈现人生之路的蜿蜒与精彩,让文字赋予使命,记录一生,留给后人。如此,《蜿蜒》的文学之路,视险如夷,平坦康庄。

        其实,《蜿蜒》不只是蜿蜒,也有宽广道路上的春风十里和他的诗和远方。从郭恒勋老师的成长经历和砥砺前行的征程中,我们不难看到他的闪光之处,特别是他对文学的热爱、执着和思维的独特性。在河北中学时,“我的语文成绩和作文水平不仅是全班而且是全校6个班级300多名同学中最好最优秀的,我的作文常被当作范文被老师宣讲,当标榜在全校甚至全县展览。”学校给他的毕业评语是:“学习成绩优良,工作有能力,各方面受到群众拥护,被评为三好学生,树为学习的旗帜。”“23岁,我娶上了媳妇。”更为荣幸的是,他成为公社“业余教育辅导员”,参加了“山西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复退军人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在留福庄、温沟水利工程留下匆匆身影后,他风尘仆仆走入县卫生局,从事写材料的工作。尽管步履踉跄,但眼神十分坚毅。自此,他笔走龙飞,与笔与文字结缘更深。其后,他先后被提拔任命为县卫生局副局长、县科协副主席、县肿瘤医院院长、县卫生局党总支副书记等。无论什么岗位,什么职务,他对文学的追求却从不止步,始终不离不弃。写材料,写通讯报道,写报告文学,写诗歌,写日记,写箴言,写散文,让文字,让故事,让哲理,在他的笔下散发出珠玑之光。《回狂澜于既倒》、《爱的乐章》、《宰相的欣慰》、《大会堂的希冀》、《上帝的评说》、《宽广的道路》等等,这些大篇幅有份量的报告文学登载在省级报刊上,曾引起轰动。《杂咏集》、《诗的愤怒》、《滴水斋箴言》、《滴水斋诗抄》、《蜿蜒》等书籍一本接着一本出,令人敬佩。他的头,始终高昂着。他的笔,始终紧握着。即使在荆棘丛生的羊肠道上,即使在层崖峭壁的险处高处,即使在命运之渊面前,他也常常用文字用诗词来面对,来慰藉,来破解,来思考生命的答案。在一定程度上,一些蜿蜒的路正是他成长进步的阶梯。

        在郭恒勋老师的人生中,日记写作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1958年在河北中学上学的他,因老师号召写日记而痴迷日记,便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不想,他这一坚持就是66年。天天写,天天记,从未间断。被誉为“日记大王”,并多次举办日记展。且不说日记的内容,那属于私密的东西,哪怕是一句话,一首诗,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单就写日记的毅力而言,足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就我切身的体会而言,多少件认定要坚持的事,终是没有坚持下来,不是浅尝辄止,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了了之。一个人能守住一件事,做好一件事,无疑是一件幸事,一件乐事,一件不朽的事。我想,也正是由于他记日记的习惯,才能在《蜿蜒》中给读者提供更加完整、丰富、翔实的信息资料,也使得他的故事更生动,人生更传奇,所记事件和心路历程环环相扣,相得益彰。功夫不亏耗力之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不得不说的是郭恒勋老师老年生活的诗意人生。退休后的他不仅自己著书立说,而且宝刀不老,激情澎湃,彰显其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先后牵头成立了“卓异百家诗社”、“中华山文学社”、“凤凰诗社”。这些看似轻松的民间组织,却凝聚着他的心血,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让热爱文学、痴迷诗词的人们,有了灵魂触碰交融的平台,有了心灵可以停泊的港湾。采风,写作,交流作品,培训,举办诗词创作研讨会,召开年会,一次又一次的文化盛宴,那些丰富多彩的内容,别具一格的形式,激情飞扬的演讲,共享共赏的气氛,载歌载舞的曼妙,和诗赠书的高雅,无不呈现出独特的文化旨趣和审美感受,体现着文学与审美的交融,滋润着每一位社员的心灵,让析城山、濩泽河显示出活泼生动的活力和绚丽多姿的美。

        读《蜿蜒》,既轻松,又沉重。轻松来自于它的章回标题,直接了当,一目了然。比如:“1943年,我出生了”“大难中遇上了一位红颜知己”。而沉重则来自于它跌宕起伏的故事背后给予作者的痛和无奈,令人揪心。读《蜿蜒》,既朴实,又点睛。朴实的语言,真实的故事,动人的场景,让人感同身受。并不复杂的故事,他秉笔而记,或浓烈,或淡雅,或庄重,或活泼,烛微洞幽间,给人颇多回味,令人印象深刻。而当读到“给我一个舞台,我将导演一部绝唱;给我一个疆场,我将创造一页辉煌”“报复人的最佳途径就是自己出成果”“为失望者写一封鼓励的信,为成功者赋一首祝贺的诗”这些句子时,总会让我惊喜。扬葩振藻间藏着真知灼见,藏着哲理,藏着值得品鉴的的意味。读《蜿蜒》,既喟叹奇遇,又惊诧冒险。作者在蜿蜒的路上跋涉,逃难,却偶遇“春姑娘”,交上桃花运,成为患难之交,成为红颜知己,又坚守着自己的爱。此情此景,如电影一幕一幕,似梦幻一场一场,读得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用真情书写真情,用真爱纪录真爱,又让生活归于平静。我佩服他敢于将藏在心底的爱写出来,敢于示众的胆量和率真与坦荡。是他人生中的插曲,也是绝唱。读《蜿蜒》,既图文并茂,又诗意满满。书中的各个章回段落配有不同时期的各类图片和作者的书法以及复印资料,还有作者触景生情时写下的诗词和诗友们为作者写的诗词,图文交融间,有血有肉生动鲜活地为大家展现了一个抗争命运,自强不息,拼搏奋斗,多面立体的郭恒勋,为后人留下了时代的剪影,留下了珍贵的史实资料。而这些诗词与故事相映成趣,也安顿着作者的心声。读《蜿蜒》,既厚重灵动,又富有情怀。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特有的气质和无形的力量。有时切中要害,具有一定的冲击力和犀利性,涤荡着濩泽河的浪花。有时如沐春风,散发着花一样的芬芳,跳跃着涟漪一样的美感,扰动着析城山的流云。有时饱含深情,表达着对故土家园,对亲情、友情、乡情的不尽情怀,流露出对乡愁的怀念。有时自然通透爽朗不羁又峰回路转,字里行间闪烁着文字的光芒,显示出娴熟的写作技巧,让我深深地为一些情节、意境而执迷和沉醉。读《蜿蜒》,既迫不及待,又气定神闲。平凡的生活最值得书写,也最值得读,最值得咀嚼回味,特别是少之又少的身边人的自传。以传统古老的章回体例,以娓娓道来的叙述调子,以散文化的故事情节,以纪实性的可读性内容,以诗化的语言,以片段式又自成一体的全景式勾勒,来记录一个长者八十多年来的心路历程,见活力,见洒脱,见豁达,见风采,见底蕴,呈现出一个多彩的精神世界,值得一读。

        郭恒勋老师的人生是由一本书完成的,这本书叫《蜿蜒》。《蜿蜒》是时代的缩影,是人生的回望,是生活的诠释,是诗意的放歌。人生就是一条走不完的路,一条蜿蜒曲折的路。




长按.识别.关注

日月留华
播雨犁云写春秋,思根立言书岁月。讲述乡村故事,延续乡土文脉,守护乡土元素,建立乡村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