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文澜
喜伴春风贴春联
安伟红
贴春联,这无疑是过大年不可或缺的一项盛事。当时间的指针指向年三十,人们用一整年的辛劳换来了窗明几净、新衣美食,心中满溢着欢喜。此时,贴春联便成了点睛之笔,为腊月的忙碌画上圆满句号。那红彤彤的春联一贴上大门,立刻将年的气氛烘托得喜气洋洋,幸福满溢,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之中。
春联,又名对联、对子。之所以称为春联,是因为它在春节时贴于大门两侧,既是对过去一年的完美总结,又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许,与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紧密相连。而对联则更注重内容上的要求,春联在形式上要求上下联对仗工整:词性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平仄相对,上联的平仄与下联的平仄相互对应,形成音韵上的和谐;结构相对,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通过这种对仗的形式,春联不仅表达了人们对新春的祝福和美好期望,在形式上也展现出韵律美和节奏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春联的发展历程漫长而曲折。据传它起源于古代桃符,因桃木被视为五木之精,能避邪御鬼。最初,人们用桃木雕刻成捉鬼大神神荼、郁垒的模样挂在门口以辟邪。后来逐渐演变为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和郁垒的形象,并写上“左郁垒、右神荼”来代替雕像,这便是“桃符”。每年除夕晚上更换桃符,北宋王安石《元日》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便是对这一习俗的生动描绘。
到了五代时期,桃符发生了重大变革。人们开始在桃板上题写富有意义的祝词,以表达美好的愿望。有史记载的最早的题词是孟昶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最早的春联。大约南宋以后,春联逐渐从桃符中独立出来,人们开始使用红纸书写春联。明清以后,春联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质量也日益提升。过年时,人们不仅在大门、二门、角门、厢房门上贴春联,还在影壁、灶前、水缸、猪圈、牛栏等各处贴上小对联或红纸条。影壁上贴大红福字,大门外墙上贴出门见喜,牲畜槽头贴六畜兴旺等,处处洋溢着新年的喜庆氛围。
上世纪之前,春联多由字写得好的文化人手工书写。每到腊月二十之后,村子里毛笔字写得好的人便开始在家里为乡邻书写春联,这是一项义务劳动,他们无怨无悔地为乡亲们奉献自己的才艺。这些手写的春联字迹工整,各具特色,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时,人们可以欣赏到不同风格的春联,仿佛置身于一场乡村书法家的书法展览之中。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商家开始印刷春联,虽然这种春联美观大方,但却缺少了手写春联的灵动与变化。
春联的内容大多围绕“春”字展开,表达对新春佳节的祝福,对新一年的期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同家庭、不同单位对春联的内容也有不同的主题,学校教书育人,商场财源广进,部队保家卫国等,题材广泛,美不胜收。无论是哪家哪户,春联都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贴春联也有讲究。传统贴法是:首先分清上下联,一般来说,上联的尾字是仄声(现代汉语中的三声和四声),下联的尾字是平声(现代汉语中的一声和二声)。贴时面对大门,上联贴在大门的右侧,下联贴在大门的左侧。横批(也称横额)应从右向左书写,贴在门楣的正上方。现在也有一些地方不严格遵循古法,而是根据现代的阅读习惯,从左往右贴。有人主张根据横批首尾来决定上下联的位置。
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内容上表达了人们对新春的祝福和美好期望,在形式上也具有韵律美和节奏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春节到了,又到了贴春联的日子,让我们红红火火闹新年,喜伴春风贴对联,福旺财旺人气旺,家兴人兴事业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