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述中传承
——参与阳城方言讲《游仙》故事
心得体会
陕柳云
我叫陕柳云,是一名生在西河长在西河的70后农村妹。家里姐妹三人,小时候我们仨经常围坐在父亲身旁,听他绘声绘色讲民间故事,当时并不知道《游仙》这本书,也不知道他讲的都是《游仙》书上的故事,只知道父亲说的特别有意思,乡亲们都非常愿意听,特别是如我一样的小孩子们。记得有一天晚上,我的几个玩伴听完父亲讲的鬼故事后,哭得谁都不敢回家睡觉,最后父亲乐呵呵的一个个背着送回去,当时的情景,过了这么多年,还让人难以忘怀。
受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就特别喜欢文艺,爱唱爱跳爱讲故事。成家后,我的丈夫也是个文艺爱好者,我们就经常结伴参加村里组织的各类娱乐活动。近几年,抖音平台迅速发展,看到里面经常有方言段子,比如很火的晋城的男声四人组合,我和丈夫就按捺不住地也参与进来,利用闲暇时间拍一些正能量的阳城方言作品发布在抖音平台。既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又传播了家乡方言,还收获了不少粉丝朋友。
得益于此,今年八月份有幸参与到了孙莉平大姐组织的方言讲《游仙》活动中。
记得是八月初的一天,上班期间,突然接到丈夫一个电话,问我是否能用西河方言给说个故事,说是他的一个同事在帮朋友寻找西河口音的方言讲述人,知道我们夫妇的方言抖音拍的不错,问是否能帮忙给录个方言故事?一听这话,我很是开心,对于痴迷方言的我来说,二话没说当即答应下来。
添加孙莉平大姐的微信后,她发给了我《鸿雁恋偶真挚情》的故事文本,还比较细致地给我说了讲述的要求,让我尽量用地道的西河话,充分把西河方言的特色表现出来。
接下来的几天,我迅速开始认真备稿,第一步:定初稿,先认真熟读原稿,理解故事情节,然后,一字一句用我们西河方言土语罗列标注出来,比如:“脑袋”就写成“圪脑”,“痒”就写成“忽乱”等等,发音尽量用相接近的汉字代替,用平常侃大山的形式把全篇整理出来。第二步:细读提炼,在初稿基础上一边练习,一边修改,为了能够把故事情节表达得更贴切一些,丈夫和我反复推敲,反复琢磨,对于自己拿不准的地方,亲自登门请教村里有经验的老人,直至满意为止,然后认真抄写一遍。第三步:录制,这是最重要的一步。我先后录制了《鸿雁恋偶真挚情》和《巧治皇姑病金榜夺状元》两篇故事。分别说一下两篇故事的录制细节。
第一篇故事《鸿雁恋偶真挚情》是在8月份录制的,故事篇幅比较短,情节也相对简单,讲起来比较轻松。就是在录制环节出了问题,由于没有经验,刚开始是对着拍抖音用的话筒等设备录制,虽说没有外界的杂音干扰,可就是录出来有回声,不自然。尝试了好几遍,结果还是不满意,因为这事,我们夫妻俩争得面红耳赤。后来想起孙莉平大姐录制建议里“用手机上的录音工具进行录制”这一条,尝试一段后,效果不错,接下来便一气呵成了整篇故事,顺利完成了录制任务。发给孙莉平大姐后,她非常肯定我的讲述,让我高兴的得瑟了好几天。
11月初的一天,我微信收到莉平大姐的一条短信“老妹周末好!咱的故事倒是全部录完了。但是公众号平台还没推发的,我想找几个把式好的,重复录几篇,到时都发上。看你有没有时间再录上一半篇?”“可以的姐,你安排吧。”我非常开心地答应下来。随即她将《巧治皇姑病金榜夺状元》故事的电子版发给了我。
《巧治皇姑病金榜夺状元》这篇故事将近3000字,比之前讲的故事长了两倍,人物比较多,故事情节相对复杂,我在心里不停和自己说, 卓可得更认真昂,一定要说好。为了保证质量,我把作品分成几段,夜深人静时,把自己关在一个房间里一遍一遍录,讲述时既要讲究语气、语速,又要讲究情感,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去表达,录一录听一听,几遍下来终于能较好地融入人物角色之中了。那时候,仿佛自己就是那个侯生,那个公主,那个皇帝,乐在其中的感觉无法用语言表达。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方言不仅仅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唤醒记忆、传承文化的钥匙。
在讲述过程中,当那些熟悉而亲切的词汇从口中流淌而出时,迅速地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我在讲述和聆听中找到了归属感。我想,这就是方言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之外的另一个魅力吧!
喜欢西河话,留恋阳城方言,希望方言讲《游仙》故事这样的活动多多举办。通过这种形式,不仅能让阳城方言中的文化元素得以传承和发扬,还可以让我们不同程度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那时人们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一举多得!在讲述中传承,留下方言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