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康熙时代
许多人也许不知道,其实,清朝早期是比较开放和开明的。
1644年,清军入关,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实际统治者。1661年,明朝郡王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夺回了台湾岛。
郑成功统治的台湾成了明朝政府最后一个根据地。但是,被郑成功赶跑的荷兰人并没有离开中国。
他们通过各种办法,找到康熙皇帝,希望建立军事合作,一起歼灭郑成功等明朝残余势力。这是康熙统治的清政府所乐见的事情。
当年的荷兰如日中天,是全球霸主,那时候在世界经济和贸易舞台,还没有英国什么事。
荷兰人帮助康熙攻打台湾的要求是跟中国人做生意,清朝政府爽快的答应了,这次合作可以说是双赢。
1683年,在荷兰军队火炮的支持下,康熙拿下了台湾岛,也彻底清除了明朝的残余势力。
为了恢复沿海经济,清政府开放沿海,与包括荷兰人在内的西方人开展贸易,沿海老百姓也从中受益。
众所周知,康熙是个开明的皇帝,也喜欢学习各种知识。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是康熙的科学老师。
曾经在长达五个月的一段时间里,从早到晚给康熙讲授几何学和天文学,还将《几何原本》译成满文。
康熙后来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对欧洲传教士的宽容态度,应该说都与南怀仁不无关系。
康熙还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他还看中了南怀仁的火炮技术。
南怀仁以极快的速度造出一百多门炮,这些火炮为康熙拼三藩做出了重大贡献,甚至后来与俄国人的战争中,也用上了。
总体来说,清朝在康熙统治的时代是相对开放和开明的,但这种开放也存在很多的隐患,那就是清朝的官僚制度。
二、雍正和乾隆时代
1723年,雍正皇帝在乾清宫即位,雍正时代正式开启。
1724年,雍正开始抓捕西方传教士,关闭各地教堂,原因是这些传教士在九子夺嫡时站在了老八、老九和老十四这些皇子们的一边。
雍正皇帝的心眼小,是不是可见一斑。
但雍正也是一个勤劳的“老蜜蜂”型皇帝,操心西北战事、操心西藏战事、还操心俄国人对东北的渗透。
我们在电视剧《雍正皇帝》中也看到了雍正整夜批折子,大部分时间被上面三个问题所牵绊。
至于沿海的开放贸易问题,在雍正眼里就是一个小事情,干脆关闭南方的沿海贸易,集中精力解决北方的问题。
于是,从康熙时代开启的沿海贸易正式终结,一直延续到1840年鸦片战争,整整一百年闭关锁国。
1735年,雍正因积劳成疾病逝,弘历即位,乾隆时代开启。
到了乾隆时代,西北地区的乱军基本被平定了,东北地区也相对稳定了,那么,乾隆会选择开放沿海贸易吗?
答案是没有,全国大局稳定,老百姓生活安逸,而且处于所谓的康乾盛世。乾隆皇帝根本没有去开放沿海贸易的想法。
乾隆曾经这样说过,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意思是我大清王朝什么都有,没必要与外国人去搞什么贸易。
皇帝都这么说了,其他地方官员根本就没有胆量去搞什么沿海贸易。
与宋朝和明朝相比,清朝的官僚们是没有任何决策权的,满族官员对主子服从就是政治正确,汉族官员也只以效忠皇帝为己任。
满清官僚们不敢写,不敢说,更不敢越政策雷池一步。
与此同时,在康熙时代,牛顿等一大批科学家在欧洲涌现。
在乾隆时代,瓦特蒸汽机正式诞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欧美拉开了序幕;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西方工业发展带来了经典的经济学理论。
三、鸦片战争
1793年,英国人马戛尔尼见到了乾隆皇帝,但也只是礼节性见见而已。
乾隆并没有任何想与英国人通商的想法,事实上当时的英国已经成为了真正的日不落帝国。
马戛尔尼访华失败,使清朝政府在欧洲人心中的形象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
马戛尔尼使团中年龄最小的成员斯当东有幸成为这种转变的全程经历者。
乾隆皇帝喜欢这个会说一点点中国话的英国小朋友。
赐给了他一块翡翠,而且从自己腰间解下一个绣有龙纹的黄色丝织荷包送给了小斯当东。
这两件御珍至今还收藏于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从后,斯当东多次来到中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与这个东方大国通商,但一次次的失败让他对清朝政府变动冷漠。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这样评价清朝统治的中国: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
1818 年至1852 年间,斯当东多次当选为英国下议院议员。
1840年4月7日,英国下议院开一个决定世界格局的重要会议,讨论的议题:是否对大清国动武。
年近六旬的斯当东也做了发言,他说出了自己赞成动武的三个理由:
一、大清国对英国人态度严苛、野蛮,应该要动武;
二、他了解大清国,几乎没有工业基础,很落后,可以打赢这次战争;
三、要全力打赢这场战争,才能维护英国政府的商业利益。
1840年6月,英军派出47艘军舰、4000多名陆军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鸦片战争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