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2日,民立中学历史教研组基于《指向初高衔接视域下史料实证素养分层目标的学习活动设计》的校本研修项目,在校内展开了主题为“初高衔接视域下指向史料实证素养的学习活动设计——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为例”的公开教研活动,探究在素养导向的日常课堂中,基于初高衔接实现“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的可行路径。静安区义务教育阶段及高中学校发展性督导组的专家与民立中学校长卢晓菁老师莅临本次研修活动。
研修活动伊始,教研组长张继英老师指出,历史学科注重推理的逻辑性和论证的严密性,因此“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各项核心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条件。在历史课堂上,运用可信的史料进行探究和推理、通过严密的论证来努力重现历史真实,这不仅仅是带领学生习得史料实证的方法,更是在向学生传递一种客观、严谨的实证态度,从而激发学生独立而有见解的思考。在日常教学中,面对统编教材纷繁的知识点以及初高中教学内容的高度重合,在素养导向的课堂中有效实现初高中衔接是非常必要的。基于上述思考,历史教研组将初高中衔接视域下史料实证素养目标的分层作为突破口,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为例进行深度研修。
在比较课标要求,明确衔接方向的基础上,刘烨蕾老师分享了高中历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盛宴”的学习活动设计以及实践反思。在《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课的公开展示中,刘烨蕾老师以莫高窟第103窟王维像为导入,通过梳理三国至隋唐思想发展时间轴,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时期的思想发展特点,并结合史料思考佛道盛行原因。由此构建起“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思维模型,并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由学生围绕“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学艺术成就达到高峰”这一主题,从课本中收集史料进行论证并分析其原因。最后给出新的史料创设“学习情境”,由学生将所学思维模型进行迁移,分析这一时期科技发展成就的特点和原因。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并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
刘烨蕾老师就自己的学习活动设计实践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从开始设计到最终的课堂实践,经历了不断的调整,进一步认识到课堂内容主旨对学习活动设计的重要性。并对初高中不同学情下史料实证素养目标的分配有了更深的理解。她认为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实不应拘泥于某种具体刻意的形式,而是要将实证意识在课堂的角角落落中渗透下去。同时,教师在日常授课中应注意对思考路径或思维模型的提炼概括,给予学生迁移的支架帮助学生顺利从初中历史学习过渡到高中历史学习。
刘冰彧老师对刘烨蕾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评价,并尝试将“以教材为学材”的方法迁移至《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充分运用教材和练习册中的材料进行学习活动的设计。组室老师们就刘冰彧老师的设计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进一步指出史料选取的数量与设问的趣味性都应当是学习活动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
接着,陈路遥老师与许曼老师分享了自己在初高衔接视域下指向史料实证素养的学习活动设计。基于学习活动设计的案例,老师们对于初高中衔接视域下史料实证素养分层目标的落实问题,达成了以下共识:学习活动设计是素养导向课堂的必要环节。应当在初高中课标和教材对比的基础上明确课堂内容主旨,作为学习活动设计的基础,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分配史料实证素养的分层目标,作为学习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通过充分挖掘教材来实现课时设计。
研修活动的最后,卢晓菁校长充分肯定了历史教研组的扎实作风,并提出宝贵的建议与看法。卢校长指出,历史教学应当立足于学情,充分体悟初中生与高中生的认知模式与学习心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当牢牢把握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充分的学习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本次公开教研活动,民立中学历史教研组的老师们对于初高衔接视域下的史料实证素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并将不断尝试,推动历史课堂回归本质,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学相遇的机会,促进历史思维的发展,提高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能力,进而激活学生的创造力。
撰稿:刘冰彧
编辑:刘冰彧
审核:张继英、教导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