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芬:水火张华

民生   2024-12-19 21:59   河北  

文前说明:

2012年8月,我在沧州参加“百名作家下基层”活动,结识了献县妇联主席张华。那次县里虽给我分配的任务是采访砖瓦窑、东单桥和黑风张三个村子的“基层建设年”,不料采访之余,张华却如磁石般深深吸引了我,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写下这篇《水火张华》,却一直雪藏,如今12年过去,今借《今日献县》这方宝地得见天日。

高天厚土,悠悠寸心,致敬疾行于故园的每一位献县儿女!


在各类陌生环境中,认出那个有趣的人,是我一直以来的乐趣之一。


这次沧州的文学活动,献县妇联主席张华,被我一眼“认出”。


正如张华在她和彭玲合著的那本《我为你赴汤蹈火——单桥传奇》的后记中所说,“……文字成为一个接头暗号,一个心灵密码,让我找到微笑,也籍此识别出同类。我看这个世界,就是一大段文字,华美或啰嗦。我看周围的人群,也是一段段文字,平板或壮阔。”


呵,其实,那天从沧州到献县,姬建民部长坐副驾驶,我和张华分坐后排。那是我初见张华,事先也无任何文字交流,交谈不久,那气场立即触发我的写作冲动。在我和姬部长面前,张华大抵对自己的东道主身份极度认知,生怕冷落了我们,尽管我和姬部长都与献县有着各自的千丝万缕,张华仍热情而得体地介绍着沿途风物以及与献县有关的一切,自然而妥贴。


那时我们尚不知县里具体的课题分配,我在心里想,采风嘛,何必拘泥,如此幸运,上车伊始就遇到有趣的人和事,心里美美的。尽管后来县里为我确定了“规定动作”,但张华就那么无厘头地吸引着我,在献县的自始至终我毫不犹豫地将写张华确定为“自选动作”。那几天,我们和采风团一起讨论采访课题,一起参观,一起用餐,对张华这个人的整体印象一直酝酿着,发酵着,也渐渐清晰着,深刻着。甚至,在我心里,对张华的“加工和处理”喧宾夺主地挤占了我对“规定动作”的用心和用情。一个人的时候,就想,我们并未深交,不曾有单独交谈的机会,可这并不妨碍我对她不肯割舍的关注。我在心里说,没办法,谁让这个同乡让我一眼望上去这么有趣、带劲!一眼之间,别想放下。


我看到了一个火样和水样的张华。


火样的张华,周身流淌着那片贫瘠的土地上不屈的挣扎和奋进,这是别处不可替代的基因,从那片土地走出的我,对这种基因有着特别的识别。张华当过民办教师,做过镇宣传委员、副镇长、农场场长,一直到妇联主席。她从政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从师范读起,一直从专科到研究生分别读了经济、法律和公共管理专业可以想象,像她这般勤于“折腾”的人,真正能说能写能干,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别想让她尸位素餐,直把某些虚职也要做得轰轰烈烈。


我对妇联并不陌生,我所在的党校就与妇联在同一幢楼办公,也见识过几位妇联主席,她们给我留下统一而明晰的印象:干练,持重,机敏,活泼,有时也要内敛。她们大多有着一致的着装,端庄不外露,却又配合一定程度的摩登和时尚,代表、把握妇女形象成为她们对自己约定俗成的要求。她们做群众工作,其实本质上,她们又是一级官员,某种场合,还需要摆一摆姿态,端一端架子。我也大致了解一些妇联工作,是外人看来那种松紧由己甚至可有可无。


但在献县几天,我发现张华这个妇联主席可不是“吃素”的,那些硬梆梆、响当当的项目大都挂着“国”字头,能够争取到这个贫困县来并落地生根,与全县妇女的生死命运产生关联,这期间的过程和经历绝对不是常人想象的轻松。我在从沧州到献县的车上听张华讲“两癌筛查”, 为35岁至59岁农村妇女免费筛查乳腺癌、宫颈癌,这是由卫生部、财政部和全国妇联共同实施的公共卫生项目,献县作为沧州唯一一个省级试点,从项目申请到争取成功,到落地,到实施,张华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做了多少琐碎的工作这只能凭想象了。即使没有农村生活经历,但稍有一点农村常识,大概都能想见农村妇女的观念现状。张华带着那些精密而高端的医疗器械,精心调配了医护人员,隆重地开往某村,村里妇女也兴冲冲地前来检查,可是一见穿白大褂正安装调试设备的竟是男人,纷纷逃了……唉,这在城市里根本不成问题,但在那些偏远的村子,张华那个费劲哟,一个个追上门,讲道理,讲利害,讲科学,苦口婆心,再劝回来,本为妇女自身带来天大的利好,倒像张华欠了人家前生后世……


什么最难?贫穷吗,贫穷可以去打工,挣了一沓沓的钞票揣回来,而几千年根深蒂固的观念,才真正阻滞着我们走向文明和阔达的步速。


做类似的工作,是需要耐性和涵养的,高蹈一些,需要品行和党性。在献县的几天,我发现张华正是用以上这些,担当着一个妇联主席的所有负重。许多看似与她无关的事情却与她产生着紧密的关联。一个招商引资项目,燕京啤酒厂,最多是县经济部门的事,与妇联有关吗,可是燕京啤酒厂的穆建华总经理是女性,“人家穆总一个人在献县,在京城的双亲患病在床,丈夫身体也不好,我们妇联理应给予力所能及的关心和配合,让穆总安心在县里工作。”平时两个女人,一个妇联主席,一个企业老总,都各自忙碌,张华就在下班后或双休日请穆总放松,吃饭,喝茶,聊天。风风火火的张华,竟有着如此细密的心思,如果不让“敬业”出来诠释,肯定显得矫情了。穆总也是一位十足的巾帼英雄,献县的风云人物,张华就请穆总为全县妇女讲自己的创业经历,让全县都能分享到穆总的事迹。


近几年,人们对“女强人”的称呼产生一些复杂的歧义,可是又不得不承认,女性在某些行业和岗位,一些强势是多么必要。我们参观燕京啤酒项目,见到被张华“传说”了的穆建华,呵,这两位,无论站在一起,还是并肩交谈,真的登对!


我在后面看着她俩,有那么一刻就想到了女人的前世今生。


张华将妇联工作做了这样的延伸和拓展,相信是许多人的始料未及。


始料未及的还在后面,张华竟然将手“伸”向了县中医院。


那天,我们参观县中医院,张华把高院长和医院内部的许多部门,竟也拉进了她的妇幼阵营——这里有她为全县妇幼检查、帮扶的定点科室,也有医院为妇女开设的绿色通道,以及贫困妇女和儿童的定向捐助。讲起她与医院一起救助过的事例和人数,就像熟悉她自己的双手。


在献县的几天,所能参观到的单位是有限的,但凭张华的“渗透”能力,我想许多机构肯定都被她“纳入”了妇幼工作网,张华这位妇联主席,无论其内涵还是外延都当得极为“妇联”!我们在一起讨论,或者碰杯,我都无比自豪地想,看,我的家乡父老,特别是那些姐妹们,有这样一位妇联主席——娘家人,能不底气十足!


诠释这些,又必须请出“热爱”和“担当”了。女性的血性与担当,别有情味啊。

——这就是火样的张华。


工作、职场中的酷烈似火,回归人性、历练生活的时候,又沉静如水,深阔而涵远。


妇联主席爱好文学,这对于我,多少有些意外。


爱好文学的人,一般从谈吐上就能泄露——浓得化不开的人文情结、人性关怀以及一些隐秘的悲悯。在散文《家乡》中,张华写道:“我知道了城市的道路是油漆路面,而我的小村,却是泥泞的土路。我看到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而我的小村却是低矮的黄土屋,苦涩的砖井水。我的父老乡亲,还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困苦的日子。我放弃了想家的念头,拼命地学习充实自己,当同学们漫步在花前月下时,我却用知识编织着自己的梦想。”


在这样的文字里,我看到当年的我自己。张华直言她迷恋文字,她做过镇宣传委员,献县著名的全国文明村小屯的脱颖而出大多出自她的手笔。她对献县这片土地有着一种骨骼血肉般的热爱,纪晓岚,献王,毛公墓,特别是古单桥,我在那本《我为你赴汤蹈火——单桥传奇》中,深深触摸着两位献县女儿对这片故土的挚爱。


这些年,我对官员写作并不陌生,那种与生俱来的文学梦想会使得这些官员常常人在官场心在文。对于张华的文学情结,我有着最初时热烈的狂喜。这些年,我虽然不曾专业写作,但在教学岗位上一直不曾中断写作,因之一直在各种文学场合中下意识地寻觅献县的影子,却多为失望,后来也就淡于关注。我从张华和彭玲的小说中终于看到献县这片热土上奋进和思索的足印,那些不屈的挣扎与畅想深深震动刺激着我这个与她们有着相同血脉的献县女儿,未必胸有大翮,却向世人展示着一种坚执的探求和力量。面对书中张华和彭玲的照片,我泪眼模糊,她们脸上都有着磐石一样的坚毅与如水的温柔,正是从文字里我看到另一个水样的张华。


水样的张华周身洋溢着人性的温柔。她对妇女和儿童那种天然的关怀,对人类命运如潮的悲悯。那天中午,我们在县城一家回民饭店用餐,餐后桌上所剩许多,那段时间我正在党校课堂上讲《低碳经济》,一种职业习惯使我无论身处何地,经常自己打包或催促别人打包,那天正犹豫间,张华拿几个塑料袋正装剩饭呢,我心里怦地一热,感慨我和她如此“默契”。恍然,她之所以牢牢吸引我,肯定与包括她的为人在内的一切特质有关。我欣赏这样的女子,柔性亦旷达,凌历而知性。


想想吧,妇联工作最脱不开的,就是无尽的庸常和琐细。张华需要抵御了多少远离文学的生活负重,才能在转身之间再去侍弄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文字!


前不久,我送女儿读书时在苏州金鸡湖看音乐喷泉。此前看过无数喷泉,而同时喷水又喷火的造型还是首见。那样的情景之下,水与火就奇妙地融为一体。此刻,这就是张华嘛。


法国作家加缪在《阿尔及利亚的夏天》中说到:感受一个人对某个地方的痴迷,一个人对某一群人的爱,知道总有一个地方人们会得到心理的安宁——这些都是一个人的人生许多的确定性。但是这些还不够,某些时候,一切都在怀念那个精神家园。


我品味着张华对家乡那份沉实的爱,欣喜于她用文学烛照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她面前,我自惭形秽。


不强调,不忽视,不夸张,不卖弄,时而一副淡淡的天然模样;不狂热,不偏执,不沉湎,不粘滞,不锋利,而这又丝毫没有妨碍张华对于生命的巨大热情,清爽,从容,自信,笃定,清朗,坚执——我眼前的张华。


谁说水火不融,这水样和火样的张华,多耐看!

刘世芬,笔名水云媒,1964年生于献县韩村,现居石家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散文随笔集《看不够的<红楼梦>,品不完的众人生》《毛姆VS康德:两杯烈酒》《无关颜值》等多部,作品被转载、入选全国各类文学选本、年选、排行榜,并被应用于各地中高考阅读理解及公务员模拟试题。

今日献县
献县最有影响力的新闻、商业、生活、文艺综合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