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份,结束18年乡镇工作后,我被调入赣榆区信访局,先后被任命为党组成员、副局长、局长。在此期间,我有幸见证了赣榆区信访工作的巨大变化,从原来的“信访大县”变成全国、全省信访工作示范县区,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回顾在这里的17个春夏秋冬,我深深地感受到: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群众中的一员,要从心底尊重、关心每一位来访群众,把他们的事当自己的事去办,为群众付出最真挚的感情,才能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成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信访局局长。
信访工作没有固定模式,要讲究方式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对症下“药”。尤其是做信访接待工作,由于直面来访群众和矛盾诉求,更需要工作人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为此,我带领大家总结了一套“望闻问切”工作法,通过察言观色、耐心倾听、追根溯源、依法分类处理信访问题。“望”即观表知里,观察信访人的行为举止、穿衣戴帽等外在表现,初步挖掘信访人性格特点。“闻”即听取民意,在接访中,耐心仔细听取信访人诉求,从繁杂的信息中梳理问题线索,准确掌握精确资料,为下一步工作打下基础。“问”指在接访过程中进行技巧性询问,针对问题线索关键点、矛盾点,在问答中进一步掌握真实情况,安抚信访人情绪,解释有关政策法规,引导信访人合理合法信访。“切”是指对信访人反映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认真研判,准确“号脉”,为问题化解寻找出口。对不同的问题开不同的“处方”,既依法依规、认真负责地把群众合理诉求解决好,又春风化雨般讲好群众信服的道理,让百姓信赖,让人民满意。
群众给杨锐(右一)送锦旗
随着信访工作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一个又一个信访问题得到化解,一批又一批的业务骨干迅速成长,全区信访事项的及时受理率、按期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得到显著提升,全区80%的镇达到市级信访工作示范镇标准,80%的镇人民来访接待中心达到省级“人民满意窗口”建设标准。先后有2名同志因工作成绩突出获评全省信访系统“最美信访干部”,1名同志被纳入省信访工作人才库,我本人也先后获得“全国优秀信访局长”“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荣誉称号。
在日常工作中,骨头案、钉子案始终是执行案件办理过程中的“难点”“堵点”“痛点”,这些案件往往因为时间跨度长、信访诉求高或者涉及部门多而久拖不决。我始终坚信“人不是铁打的,但铁是人打的”,一定要有不服输的韧劲来面对难案积案。近年来,赣榆区先后组织开展了信访矛盾化解年、信访矛盾化解提升年、集中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信访积案攻坚清零等活动,牵头组织城乡建设、劳动社保等重点领域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以“钉钉子精神”化解“钉子案”,以“啃骨头”的韧劲攻克“骨头案”,解决了许多的疑难杂症,努力使信访人“事心双解”。
杨锐(中)组织召开信访事项会办会
青口镇潘某因为拆迁安置问题上访15年,她本人性格固执且难以听取别人意见。为此,我先后12次登门了解情况,耐心疏导她的情绪,9次牵头组织属地政府及涉事部门会商会办,妥善协调了各方利益问题,并促成其停诉息访。我想,只要心中始终装着百姓,视人民群众为亲人,就没有解不开的“结”、打不开的“窗”。任局长五年来,全区推动化解突出问题285个,8件10年以上的信访“骨头案”得到化解,一大批信访历史遗留问题停诉息访,国家局交办重点重复信访事项全部办结;越级进京上访量逐年下降,相关工作质效常年保持全市第一;区信访局牵头打造的“赣实事”信访工作品牌相关经验做法,得到省市有关领导肯定。
信访工作让我不断成长,也让我学会了怎样当好老百姓的“贴心人”。我将始终怀着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和对事业的无限激情,在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尽心尽职,努力让“信访”真正成为人民信任之访。
来源:《群众》杂志2024年第20期,原题为《做人民群众满意的信访局局长》
作者:杨 锐(作者系中共连云港市赣榆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赣榆区信访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