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勇:奋力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高地

时事   2024-11-12 12:18   江苏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关国家文化安全和永续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决扛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奋力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高地。


扛起保护传承重大责任,提高文化遗产治理能力


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秉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理念,健全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一体推进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传承、创新性发展。


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机制。贯彻中央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要求,健全完善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委员会运行机制,落实由宣传部门负责统筹协调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工作,指导协调大运河文化带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等重大项目的保护建设工作和相关体制机制的建立。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纳入市委巡察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在文明创建等工作中强化文化遗产保护要求,健全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机制,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有效落实。


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法治保障。充分发挥法治在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保障和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作用,健全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实施《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条例》《南京城墙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在现行制度的基础上,增设新的保护措施,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法规体系,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文化遗产。


建立多元主体共治共享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全过程全链条,引导居民、企业、民间团体等共同参与规划、设计、策划、运营、管理、监督。加大宣传力度,健全参与机制,组织文博单位、研究机构、文史专家广泛开展成果共享和知识普及,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博志愿服务。统筹文化遗产保护和民生保障改善,建立以居民为主体的长效保护整治机制。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在传承中华文明上发挥积极作用,动员城乡社区居民和志愿者积极参与文物保护,营造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浓厚氛围。


深入挖掘阐释千年文脉,彰显文化遗产独特价值


南京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自古以来钟灵毓秀、文脉绵长,有责任有能力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成果、展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城市窗口。


深化南京地域文明历史研究。发挥南京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和重要传承地优势,深入实施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和南京文脉整理与传播工程,研究梳理地域文明的起始源流、历史进程、人文特质,以南京范例讲好“何以中国”。开展薛城遗址、营盘山遗址等主动性考古,深化北阴阳营文化、湖熟文化、吴文化等考古研究,努力用更多有影响力的考古成果解读中华文明。参与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强化多学科跨领域联合攻关,从城市悠久文脉中梳理“五个突出特性”的具体体现,为中华文明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贡献南京力量。


深化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承。推进中国明清城墙、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文化传统、当代价值、世界意义,更好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加强古籍普查、保护、整理和数字化工作,参与中华版本传世工程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编纂《金陵全书》《南京稀见文献丛刊》,挖掘阐释蕴含其中的哲理智慧、道德理念、人文精神,彰显南京在中华文明时空坐标中的独特价值。推进非遗传承保护,推动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进街区、进园区,推动传统技艺项目与特色生产、创意设计、市场需求相衔接,实现云锦、金箔、雨花茶等生产性保护、市场化发展,增强非遗可持续传承发展能力。


深化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扛起习近平总书记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首提地政治责任,统筹谋划推进长江文化系统保护、研究阐释、活化利用、展示传播等各项工作,努力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核心示范区。建好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构建涵盖历史、人文、生态等综合研究平台,以南京为样本探寻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编制实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建设保护实施规划》,把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作为首要任务,严格保护文物古迹本体及环境,与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文旅融合发展统一起来,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充分挖掘、彰显、弘扬核心精神价值和文化要素。打造长江文化数字资源库,推出更多体现新时代长江文化的文艺精品,办好长江民乐汇、文化旅游节,用艺术语言讲好长江故事。


深化改革创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着眼文明传承、文化延续,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充分挖掘利用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精心保护中更好传承发展,在合理利用中推动守正创新,让丰厚的宝贵遗产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统筹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推进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工作,推动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名城名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非遗民俗等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构建“大保护”格局。落实“老城不能再拆”要求,统筹文化遗产保护和城乡建设发展,健全完善在全国率先实施的“先考古、后用地”基建考古模式,在旧城区改建、土地成片开发中,将考古前置提前到土地收储入库前,推动城市更新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围绕历史文脉,贯通研究南京城市起源和地域文明,梳理城市文化丰厚内涵、鲜明特色及历史贡献,把更多体现时代要求的研究成果通过博物馆展示出来。提高藏品策展水平,打造展现南京深厚文化底蕴、鲜明城市特点的特色展陈,发挥“揽博南京”数字平台功能,扩大博物馆集群聚落影响力,让博物馆更有“看头”。加强博物馆研究功能,探索建立“博学研”一体研究与转化利用机制,完善联合办展、巡回展览等机制。探索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引导广大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推动融入社会美育行动。树立“城市美学”理念,结合城市更新、街区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将文化遗产中承载的美学元素植入道路街巷、嵌入公共空间,广泛开展弘扬美学精神、具有涵化功能、吸引群众参与的特色活动,引导人们提高美学修养。创新办好南京艺术节、南京森林音乐会、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等品牌活动,用文化浸润人们心灵。深化“书香南京”建设,发动社会力量开展阅读名著、阅读建筑、阅读名人等“阅读城市”系列活动,让广大市民加深对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学之都、国际和平城市的了解与热爱。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围绕建设重要国际旅游目的地,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的文化遗产资源,依托秦淮河、明城墙、中山陵、长江大桥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地标,开发承载中华文化精神内涵的世界级旅游产品,让海内外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中华文化。


开展文明交流互鉴。提炼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搭建多边合作平台,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创新办好“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长江文化南京论坛、中国南京周等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人通过南京这扇窗口更好认识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古代文明研究、联合考古、古迹修复、博物馆交流、非遗保护等方面国际合作,积极构建文明对话合作网络。建好用好“发现南京”“这里是南京”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围绕传播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划制作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的融媒传播产品,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


来源:《群众·大众学堂》杂志2024年第5期
作者:陈勇(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陈学科


群众杂志
中共江苏省委机关刊《群众》杂志主办的理论宣传和决策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