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总结了30条培养孩子的细节,分布在7个重要的维度,值得每位父母细读并收藏对照。
发现孩子的优点,告诉他(她)什么地方做得很棒,而不是揪住孩子的缺点不放。这样孩子才会更有前进的动力。
经常拿亲戚朋友家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作比较,看似"激励"孩子,其实会伤害他(她)的自尊心,别让他(她)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下。
孩子犯错家长要进行教育,但也要把握分寸并注意言行。生活在暴怒、斥责、谩骂环境中的孩子,很容易学习父母的"暴力"行为。
要求孩子达到某个目标时,想办法把你提的要求和孩子自己的需求联系起来,给孩子一个动力,让孩子心甘情愿去完成。
即使他(她)的决定很怪,有时也要允许孩子自己做决定。孩子会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是很好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在孩子完成自己的任务前,家长要有耐心等孩子慢慢做,独立完成。虽然更耗时,但与你帮忙快速做完相比,孩子会更有成就感。
关心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如果"过度保护",就容易剥夺孩子探索的乐趣,也容易让他(她)变得神经敏感,胆小怕事。
找到让孩子帮你的方式,例如做饭时,可以让他(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家要尽一份力。
跟孩子一起设立合理的规则,其他成员执行时尽量行为一致,保持公正。
孩子的自信从根本上讲,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小时候得到的爱越是有条件,他(她)长大后自我价值感就越低。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你积极面对困难时,孩子就会感染这种乐观情绪。不要整天唉声叹气,给孩子一种"无法承受"的感觉。
一个和谐、健康、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快乐的源泉。如果家长整天吵架,不仅会让孩子闷闷不乐,还会对他(她)今后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当孩子想从你这里获得安慰时,不要推开他(她)。因为当孩子不断感受到爱和支持时,就会更自信,从而更独立。
假如父母总对孩子说"我不要你了",孩子可能会当真,内心缺乏安全感,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怀疑。
父母要引导和鼓励孩子尝试改变,让他(她)喜欢并乐意接受新生事物,同时也要学会承受意想不到的变化。
爬小土坡,跳小水坑,尝试把秋千荡得更高…让孩子在这
些不会造成太大伤害的"冒险"中突破自己。家长如果担心,暗暗保护就好。
不是孩子不会表达,而是往往孩子还没表达完需求,家长就急忙满足。不妨等孩子说完,如果表达不清,父母可装作不理解,引导孩子准确表达。
当孩子因失败陷入痛苦或忧虑时,父母要帮忙找一些摆脱方法。听音乐、阅读或与朋友交谈等,可能会有助于让孩子从失望中重新振作,调整心情,重新开始尝试。
过分给予他(她)物质奖励,容易使孩子产生"物质就是幸福的源泉"的错觉。要知道,基于物质满足的愉快往往难以持久。
给孩子讲讲或带孩子看看自己的工作情形,让孩子知道你挣钱不易,要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同时让他们懂得只有劳动才有收获。
和孩子下棋、玩游戏时,总是想办法让孩子获胜。其实,这样做只会使孩子变得无法接受失败,真正遇到挫折时一蹶不振。
给孩子单独上阵的机会,使他(她)敢于表现自己,与别人相处时不羞涩。比如到邻居家串门,独自招待客人等。
当孩子与别人产生矛盾时,教他(她)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想想对方为什么如此做事说话,能解开孩子心中的很多困惑。
宽容是在交往中培养起来的,孩子能理解别人的"不同",才不会以自我为中心。与人友好相处,体会宽容带来的快乐。
有缺点和不足是人的天性,告诉孩子不用事事计较,原谅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能收获一份好心情。
孩子间起争执,适当引导,让孩子们自己交涉。几次经历后,孩子就知道怎样保护自己,也能友好地对待朋友了。
帮孩子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比如,跟孩子约定出去玩的时间,约定时间内可尽情玩耍;一旦时间到,就要提醒他(她)自觉停止。
情境模拟游戏能锻炼孩子自控力,可以和孩子一起模拟在商店、学校等场景,一旦孩子走神,就要提醒他(她)回到角色中完成任务。
孩子好奇心强,什么都想尝试,但随意性也强,做事容易虎头蛇尾。交给孩子的事,哪怕再小,家长也要监督,让孩子做到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