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通讯员的新闻作品枯燥无味,最明显的问题有两点:一是全篇都是专业术语,读者看不懂;二是公文味儿太浓,读者不愿意读。
我和他们聊天发现,其实很多通讯员的思路很清晰,也知道应该怎么写,但写出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
我觉得,根本原因就是不会讲故事。所以,才导致“茶壶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
写新闻和讲故事有什么关系?
许多新闻前辈、业界大咖都谈过“讲故事”的重要性。长江日报记者朱建华在分析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一文中提到,用“讲故事”的方法写消息,用“故事”传播“理念”,反映重大社会主体,既触动读者心灵,又发人深省。【此处重点推荐朱老师的“好新闻”系列著作】
“讲故事”真的这么管用?
确实管用。因为故事易懂、易记,易传播、易接受,不经意间就会在大脑里留下了痕迹。
我们想想,从出生到成年,我们是不是听着故事长大的?尤其是那些经典故事,我们的长辈讲给我们,我们再讲给下一代。就像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唱的一样,“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故事就是这样一代接着一代讲下去的,文化也是这样一代接着一代传承的。
如果我们在故事中,融入时代的主旋律、发展的大趋势、前沿的高科技,以及政策、法纪、道德,不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了吗?
也有通讯员说,因为工作在基层,更愿意写身边人、身边事。
其实,大主题和身边事一样,讲故事的方法也一样,只要把内心的真情实感和盘托出就行,目的都是让读者看得懂、记得住。
故事要怎么讲?
讲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就可以,通过身边人、身边事,挖掘新闻事实中的人情味儿,令读者共情。
我多次列举过通讯员程雪力的新闻作品,还是以他的作品为例吧。
程雪力是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的一名消防员,他的摄影作品、文字作品多次登上中央媒体的重点时段或版面。在他娓娓道来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情感的浓度和人性的温度。
不管是参加湖南省新田县森林火灾扑救任务后写下的《带兄弟回家》,还是参加重庆市大足区森林火灾扑救任务后写下的《重庆,一次特别的山火》,或者讲述自己故事的《穿越火线,我去过天堂和地狱》《我打过148场山火,这一次最难》等,文字都接地气、有温度、有力量。
比如,他讲四川雅江扑火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
联系我们
转载 请在文章后面留言。
新闻业务交流群 加微信cfbjq3,注明姓名、职务、单位,身份核实后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