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探,社交“手”作互融之旅--社会学习模式下社区康复者手工与社交技能提升小组

文摘   2024-11-05 10:32   湖北  

洪山区关山街社区康复站点根据服务对象及家属的实际需求,发现多数康复者存在自我认同感低、社交机会少的问题,社工主动筛选康复者,组织开展手工与社交技能提升小组,该小组集手工制作的趣味性与创意性于一体,有效促进康复者的互动交流和社会融入,为康复者们提供一个“被肯定”的社会场景。



理论依据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学习只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即可学习和获得这个新的行为和反应方式,对于替代强化,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某种行为受到赞赏或惩罚就可以得到强化。在小组的学习场域中,组员通过观察和模仿会学会和习得一些行为,基于正面行为的激励强化,可以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行为。



1.帮助康复者澄清期望,共同讨论制定小组规范。

在小组初期,社工引导组员自我介绍,在破冰游戏的轻松愉快氛围中,打破疏离,引出“积极参与”的小组契约,共同讨论制定规范。随后社工制作“姓名牌”,通过组员“昵称”拉近距离,融入非语言沟通,帮助组员构建互信互助的小组关系。




2.关注康复者个性化需求,引导注入人际交往理念。

 在小组中期,社工设计以“赞美”主题,鼓励组员积极夸赞他人、勇于肯定自我,通过巧手花束制作,关注支持组员激发创作潜能,彼此合作,引导敏锐觉察组员情绪,关注组员状态,提供情绪调节和勇于表达的创作平台。


3.调动康复者参与积极性,主动解决社交冲突情景。

在小组转折期,社工邀请组员共同完成“马赛克”杯垫与装饰瓶、立体画矿石,鼓励组员们大胆的进行创作。社工带领组员模拟社交冲突情境,现场“角色扮演”鼓励其协作解决冲突,鼓励支持组员们提出有效策略,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康复者实际生活场景。




4.引导康复者回顾小组历程,有效发挥其社交主动性。

在小组后期,社工带领组员通过观看小组视频,回顾总结小组历程,肯定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并在手卡上留下祝福语,通过植物干花相框制作,主动分享赠送祝福语手卡,处理组员离别情绪,帮助他们积极面向未来生活,帮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留下专属记忆。


经验总结:

通过小组活动,社工教授康复者们学习5种手工艺品的制作,掌握非语言沟通表达赞美与接受赞美、不良情绪调节、化解冲突的技巧和方法,协助拓展了康复者人际交往平台和社会支持网络。


本次小组过程中产出的手工艺品,社工将依据美观度、完成度及质量,将结合线上、线下美创公益小铺进行公益义卖,可以使创造性劳动转化为经济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康复者的社会价值,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增添无限可能。



文章来源:

武汉清晨创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武汉市社会工作联合会
实时分享武汉社工资讯,助您了解武汉社工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