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下社区社会组织的“孵化链”——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案例

文摘   2024-08-30 14:18   湖北  

一、背景介绍


腾龙社区是龙泉街道唯一的一个拆迁后新建的社区,辖区管辖的还建小区龙泉小区一期和二期是由龙泉街道的13个农村和1个集镇的拆迁村民组成的,属于典型的农转居社区。其中一期总建筑面积11.6万方,户数1123户,于2017年8月正式交付业主使用;二期总建筑面积35.65万方,总户数3337户,于2020年7月正式交付业主使用。现腾龙社区总人口数约为9780人,户籍人口2300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1526人,占本社区户籍人口总数约15.6% ,超过老龄化社会10%的标准。村改居后,社区老年人口占比高,困难居民多,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不高、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原村民的老式生活方式导致社区健康的生活理念及生活方式亟待解决。腾龙社区需要通过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壮大进而推进基层社区治理,坚持孵化与以练促培相结合、技术赋能与团队建设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原则,做好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的“内外功”,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居民融合、关爱困弱群体、社区治理等方面的作用。



二、需求分析


(一)社区居民对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需求

社区居民对社会组织仍有较大的需求。腾龙社区居民大多都是由村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曾在村里的民间艺术氛围较浓厚,新迁社区后,对社区团体活动有较高的期待。尤其是老年群体希望能够将自身兴趣爱好与社区治理结合在一起,通过社会组织(尤其是文化娱乐类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类的活动,在引导社区文化建设,倡导和谐、文明新风尚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以此来实现自我价值。


(二)社区居委会对于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的需求

社区居委会对社会组织运行中的为社区做的贡献非常认可,也特别期待可以拥有自己的社会组织,并且参与社区治理,为社区多运作一个平台,减轻基层的负担的同时增加一种居民间交流的方式,改善邻里冷漠的情境,使社区居民形成真正的自治与共享。


(三)社区社会组织自身发展的需求

1.组织内部制度不够完善,组织在培育中组织架构和制度都是口头约定,没有将规章制度落实到纸上,且在初次建立的制度中没有明确的组织人员流动制度,违反组织规章的惩罚等相关制度,组织成员流动性大,最终组织陷入困境。

2.组织活动场地不固定,部分居民因为社会组织的活动场地不固定,不愿意再参与社区社会组织及其活动。

3.居民(组织)自我实现的途径缺乏,部分居民需要自我实现的途径,需要能够展示自我的舞台。在调研中发现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活动的意愿较高,他们认为参与社区活动是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理论

社区发展模式和系统视角理论认为个人是家庭的组成部分,家庭又是社区、社会的组成部分,每一个系统都是另一个高级系统的子系统,每个系统环环相扣密切相关,任何一个子系统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大系统或其他系统的异常。通过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互助合作,再加上上级单位和外界机构组织的协助和支持,动员社区内外资源,解决社区问题,满足居民需求的一种工作模式。该模式认为社区发展中的人的能力提高、公德意识的培养、社区归属和认同的培养比简单的物质环境建设更为重要。社会工作者联合社区动员小区居民的力量,链接小区资源,成立社区社会组织,目的是通过发动居民力量、社会工作者力量、志愿者资源优势等,三大力量相互合作,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资源,解决居民的实际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达到提高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感以及对社区的归属感的目的。


(二)服务目标

1.总目标

根据地区发展模式,社会工作介入老年社团、群体的发展,构建一个良好的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生态环境。运用专业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培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社区社会组织,实现社区社会组织可以自我管理,可持续性地运行与发展。同时服务社区服务居民,尽可能满足居民文化性的需求,通过规范化管理、专业化运营,增强社区社会组织的能力和影响力,使其成为推动社区建设、激发社区活力、创新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

2.分目标

1.社区社会组织培育赋能:完善组织制度建设,促进组织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开展组织赋能,激发组织成员的内动力,促进组织可持续性发展;引导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

2.社区社会组织反哺社区:通过活动开展,培养文体队伍成员的志愿服务意识,增强文体队伍服务能力,使其更加关注社区服务,提升其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平和影响力。

3.壮大社区社会组织队伍:希望通过活动和培育,激发居民参与文体队伍的积极性,形成自我服务的闭环,实现社区居民之间更紧密的互助和支持。



(三)服务策略

根据组织生命周期理论,将方案分为四个阶段来设计。第一阶段为组织孕育期,主要完成组织筹备工作,通过调研走访,查找社会组织中、老年群体中的精神领袖等骨干成员,与社区骨干建立关系,招募有共同愿景的居民、协调活动场地和准备活动物资。第二阶段是组织求生存期,引导组织完成制度化与规范化建设,与社区居委会协调社区场地。第三阶段是组织高速发展阶段,完成组织凝聚力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并引导其组织链接社区资源,拓展组织的支持来源,促进组织可持续性发展。最后一阶段,组织进入成熟期,独立开展社区公益服务,根据社区居民对于文化的需求不断调整社区服务,积极满足社区需求,社会工作者逐渐退出。



四、服务实施


(一)需求调研,建立信任关系

前期设计出一份合理、科学的调查问卷,借助入户走访、问卷调查以及微信网格群等方式征求居民的民意建议,了解目前社区存在的问题,并调查他们对于成立志愿服务队的看法及建议,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的积极性等问题。同时,通过组织社区动员会议、社会组织孵化专题讲座、社区工作者面对面培训等形成社区共识,为孵化社区社会组织提供良好的环境。 依托社工站项目,社会工作者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社区活动,并主动邀请社区骨干、社区志愿者、社区居民来共同参与,通过活动的开展,社会工作者与爱心人士、社区骨干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基于需求调研结果,通过居委会工作人员推荐、活动发掘以及居民自荐等方式,社会工作者招募到一批能够持续参与社区服务的居民骨干,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动员工作。


(二)赋能培育,组建居民兴趣队伍

1.资源链接:针对性地对居民邀请专业的书法、戏曲、民乐老师开展多元技能培训,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提升成员们的专业技能。以兴趣为导向,以实际成果促发展,提升服务对象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骨干赋能:活动期间,不仅关注服务对象,还继续挖掘队伍骨干。针对骨干居民开展理论、实务、管理等专业能力提升培训,培养队伍骨干在活动组织、沟通协作和志愿服务等方面的能力。

3.团队建设:在社会工作者引导下,兴趣小组成员自发组建文体队伍,进一步提升队伍成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社会工作者带领文体队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例如结合本地习俗开展传统节日活动。通过共同的文化活动,制造共同的话题,增进团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升团队的默契和协作能力。



(三)规范管理,夯实队伍基础

在社会工作者前期的带领下,分别已有戏曲、书法、民俗乐曲、锣鼓等6支队伍的雏形。以书法队为例,成员一经确定,社会工作者便趁热打铁,迅速安排他们商讨组织规范等相关事宜。首先是确定组织名称,完成组织的命名之后,社会工作者开始帮助社区社会组织建章立制,形成规范。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引导组员就组织架构、活动规则、组织定位进行讨论,并有意识地树立组织负责人的权威。在所有基本工作完成之后,社会工作者便协助组织成员填写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登记表,呈交给街道登记备案。至此,腾龙社区翰雅书法社社区社会组织基本成型。


(四)服务转变,共建社区生态

孵化出的社区社会组织到底能不能参与社区治理?是等孵化成熟再服务居民,还是边服务边成长?社会工作者选择了后者,让社区社会组织边干边学。社会工作者将社区群众需求告知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负责人及时和团队成员进行协商,最终确定为社区提供志愿服务的内容及方式。在社会工作者的志愿服务理念宣导下,文体队伍经历了一次身份的转变,由服务享受者转为服务提供者。文体队伍成员在服务理念的影响下,开始参与社区服务,成为社区治理的“主理人”,目前已有10余个社区社会组织实行自管理、自服务,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等活动20余场,深入开展“邻里互助”“文明劝导”社区志愿服务、“睦邻友好”社区治理等主题系列活动,服务群众1万余人次。这种服务既满足了社区社会组织的价值需求,也促使服务活动过程中居民以及组织成员产生互动,实现了服务的双向互惠。



五、服务成效


(一)完成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

腾龙社区联合龙泉街道社工站采用“渐进式”的培育理念,以小组工作方法先培育文体队伍,再引导文体队伍在社区内开展志愿服务。在社会工作者的陪伴下,为辖区内社区社会组织开展了集备案注册辅导、政策咨询、培训赋能、资源对接等多元服务,截至目前,腾龙社区共激活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30支。


(二)实现社区社会组织自我管理,可持续性地运行与发展

社会工作者因地制宜,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开展社区治理,目前已推动了10余个社区社会组织实行自管理、自服务,并已建立完善的社区社会组织对接机制,社区社会组织供给清单、社区服务清单、资源清单等,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等活动20余场,深入开展“邻里互助”“文明劝导”社区志愿服务、“睦邻友好”社区治理等主题系列活动,服务群众1万余人次,搭建起社区和社区社会组织的资源对接、信息共享渠道,形成基层治理“微循环”。



(三)搭建社区居民与社区服务的双向平台

社区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同时服务社区服务居民,尽可能满足居民文化性的需求。从社区居民层面,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区活动满足了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在社区居委会层面,为社区增添服务平台,服务群体伴随服务内容的不断丰富而扩大,居民社区参与度不断扩大。每一次的服务活动,居民以及组织成员都会产生互动,增加社区居民了解社区的机会,了解社区的更多服务。社区社会组织在服务社区的同时宣传社区,减轻了社区居委会的压力。



六、推广价值


(一)推动队伍独立运营

社会工作者在队伍培育过程中扮演了多种角色,不一样的角色带给队伍的发展作用是不一样的。在队伍培育前期,社会工作者主要扮演组织者、领导者的角色,兴趣小组开展前期更多是社会工作者带领服务对象去商讨活动的开展,社会工作者是主导的角色。在队伍培育中期,社会工作者主要扮演协作者、观察者的角色,与队伍骨干、成员一起开展活动,此阶段要注意逐渐将队伍发展的主动权转交给队伍骨干,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队伍培育后期,社会工作者主要扮演协助者的角色,需要不断给予队伍骨干、队员更多地鼓励和协助,帮助队伍一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队伍在社会工作者撤出后能够自我管理、自我运行。此外,在队伍培育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居委会的合作,让居委会参与队伍培育的过程中,了解队伍发展状况,助力队伍的持续性发展。


(二)保持队伍成员的积极性

队伍培育在各个阶段所呈现出来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初期是活动多样性的需求、人员基础的需求等,中前期是队伍稳定性、服务常态化的需求等,中后期是队伍骨干发掘与培养、组织规范性的需求。因此,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要根据不同阶段的需求进行分析,调整队伍的培育策略。


(三)促进队伍“反哺”社区服务

在文体队伍培育的过程中,通过搭建居民与居委会沟通的平台,建立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机制,培养居民骨干参与志愿服务的能力,从而带动其他居民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进一步激发社区社会组织活力。



文章来源:

武汉慈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武汉市社会工作联合会
实时分享武汉社工资讯,助您了解武汉社工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