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由鑫椤资讯主办的"2025智能驾驶高峰论坛"在上海隆重开幕。本次论坛以“引领智能驾驶未来”为主题,汇聚了国内外知名汽车制造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行业协会及研究机构的众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智能驾驶技术的最新进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着以电气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深刻变革。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智能驾驶L2及L2+装载率已达33%,智能驾驶已成为消费者购车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在此背景下,本次论坛围绕智能驾驶发展趋势、标准化建设、法律监管商业化路径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探讨,致力于构建开放包容的平台。
鑫椤资讯总经理连萍女士在开幕致辞中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驾驶技术正从概念走向实践应用。她强调,公司将持续跟踪智能驾驶市场动态,为整车企业和投资机构提供更加精准、全面的数据服务。同时,鑫椤资讯将继续以研究为中心,提供数据库、产业前瞻预测、战略咨询和媒体宣传等服务,致力于为行业提供最具价值的信息和解决方案。
连萍女士的精彩致辞,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智能驾驶技术的广阔前景,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鑫椤资讯作为行业引领者的责任与担当。那么,在智能驾驶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各位行业大咖又有哪些独到的见解和前瞻性的思考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聆听他们的精彩分享:
鑫椤资讯汽车研究专家张金惠:智能汽车自动驾驶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张金惠指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过45%,远高于欧美市场,这得益于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完善以及经济环境等因素。
他认为,随着电动化的推进,智能化将成为未来汽车的核心竞争力。智能化不仅关乎技术革新,更是未来汽车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国内车企正在加大对智能驾驶技术的投入,领先车企如华为、小米等正在引领行业智能化发展。
他建议行业应聚焦关键技术突破,包括数据采集、算力支持、试验验证等,同时强化产业链协同,并探索基于保险的安全解决方案,推动智能驾驶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
上汽集团人工智能算法专家葛鹏辉:智能生产与数据驱动的未来趋势
葛鹏辉指出,随着电动化进入下半场,以数据为核心驱动的新生产力模型正在兴起,不仅涵盖传统的硬件和软件,还需要通过芯片和算法等技术优化生产效率。
他强调,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离不开AI芯片、数据和算法的结合。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数据驱动下的技术创新与突破。通过开放平台和先进算法,企业能够更快、更高效地实现技术突破,数据共享和交易平台的发展为企业带来了新机遇。
展望未来,他认为数据管理和跨境传输的合规性将成为企业的重要挑战,但通过模块化设计和开放平台,企业可以灵活应对不同市场的需求。
长城汽车产品数字化中心副总监杨永喆:咖啡智能助力智能汽车技术创新
杨永喆介绍了长城汽车在智能化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智慧底盘三大核心方向,实现了从感知硬件到计算平台的全域自研能力。
公司自研的V3.5高算力座舱平台搭载车型销量已突破20万辆,全新升级的Coffee OS 3系统在语音处理速度上达到行业领先水平。Coffee Pilot Ultra系统配备了完整的传感器套件,可实现全场景NOA导航辅助驾驶。
长城汽车未来将持续增强AI、交互和生态能力,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建立从自研到技术运营的发展路线,并探索跨界的大模型应用服务。
走出去智库高级合伙人陆俊秀:美欧人工智能监管趋势与中国智能网联车企的应对
陆俊秀分析了美欧对人工智能及自动驾驶领域的监管趋势,包括欧盟的《人工智能法案》、GDPR和美国联邦AI行政命令等。这些法规要求企业在设计、开发、部署自动驾驶系统时,必须确保数据透明、算法可解释,并设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
他建议企业应积极参与当地标准制定,提升话语权,建立专门的合规团队,并通过模块化设计满足不同市场需求。同时企业需要平衡技术性能和合规要求,在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中尽量减少安全漏洞。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智能驾驶测试项目经理薛涵:GSR 2.0中智驾法规简析与应对
薛涵重点解析了欧盟GSR 2.0新车安全法规,该法规于2022年7月6日起实施,对车内乘员、弱势道路使用者的保护提出了更高标准,并为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提供了法规支持。
他详细介绍了GSR 2.0包含的30项强制安全功能,特别是盲区监测系统、自动紧急制动、自动车道保持等6项ADAS功能的具体要求和认证流程。
《电动汽车观察家》创始人邱锴俊:中国一线车企智能驾驶发展评价与预测
邱锴俊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从2013年的1.7万辆发展到2023年的949.5万辆,预计2024年销量将达到1200万辆,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在智能驾驶领域,华为和小鹏位居TOP2,其中华为ADS3.0功能最多、覆盖范围最广,小鹏XNGP体验最好。理想、Momenta系和蔚来等企业构成第一梯队,各具特色。
他预测,未来中国智能驾驶市场将形成“5+2”的竞争格局,即华为、小鹏、理想、蔚来、小米五家主要玩家,加上极氪、比亚迪两家潜力企业。同时,量产版本正从依赖高精地图走向无高精地图和大模型方案。
Foretellix 总经理张健鸿:自动驾驶仿真与大规模场景泛化测试与验证工具链
张健鸿介绍了Foretellix开发的基于虚拟仿真的大规模自动化测试技术,通过约束随机方式生成大量测试场景,提高测试覆盖率,帮助企业更快速识别系统潜在安全隐患。
该技术能够与地图数据进行深度集成,自动扫描和生成各种复杂交通场景,同时还能够自动分析测试覆盖情况,让测试人员更清楚地了解系统的安全状况。
Innoviz总经理苏淑萍:L3级别自动驾驶的挑战
苏淑萍探讨了L3级自动驾驶面临的挑战,强调从L2到L3的转变使责任从驾驶员转移至车企和供应商,这对系统性能和配套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满足L3自动驾驶的需求,她指出激光雷达传感器必须具备更长的检测距离、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快的帧率,同时还需要具备出色的恶劣天气和遮挡物抗干扰性能。
Cipia Vision Ltd中国区总裁李斌:座舱内传感的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
李斌介绍了Cipia为汽车制造商提供的智能驾驶监控系统解决方案,其产品已应用于全球10家整车厂的66个车型,可灵活适配各类硬件平台,通过全面的产品验证确保系统性能和稳定性。
作为纯软件公司,Cipia凭借对中国市场的深入理解,为中国整车厂提供本地化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满足全球安全法规要求,提高出口市场竞争力。
Kardome Technology Ltd中国首席代表郭习舟:Cost effectiveness in Smart Cockpit in EV car
郭习舟介绍了Kardome的汽车座舱语音识别技术,通过单个麦克风阵列可准确识别多达6个座位的语音指令,降低成本的同时保持高准确度。
该技术采用了前沿的语音处理算法和硬件设计,支持多座位语音识别,可广泛应用于各类智能网联汽车场景,为行业发展带来创新驱动力。
在智能驾驶高峰论坛的圆桌讨论环节,张金惠和邱锴俊等三位专家就“智驾技术何时迎来拐点?”和“在汽车企业和科技企业之间,谁更有优势来做好智驾?”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虽然三位专家有不同观点,但普遍认为明年或者两年内是关键时期。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消费者对智驾功能重视程度的提高,明年很可能出现明显拐点。但也有观点认为,要等到车企和技术企业在功能、性能和用户体验上进一步优化后,市场才会出现大规模爆发。
至于车企科技企业谁更有优势来做好智驾,专家们认为,两类企业各有所长。传统汽车企业具有深厚的产品开发和制造经验,但需要从根本上进行转型,引进外部技术和人才。而科技企业拥有先进的软硬件技术,但需要深入了解整个汽车生态。企业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能跨界整合,实现优势互补。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随着技术不断突破、产业链日趋完善,中国智能驾驶产业正迎来重要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数据安全、算力提升,还是法规适应、用户体验等方面,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只有坚持技术创新、加强产业协同、重视安全合规,才能推动中国智能驾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地位。
本次鑫椤资讯智能驾驶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业内人士提供了一个深度交流的平台,更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相信在产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智能驾驶产业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福利:
免费领取 | 2024智能驾驶产业发展白皮书
end
扫码获取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