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人家》火出圈,没有他就没有真实的小巷人家,可在剧中,他只有淡淡几个镜头,以至于默默无闻?

文摘   2024-11-23 16:22   云南  




文:水 木 君


热播剧《小巷人家》火了。

一个院子,两户人家,几条小巷。

温情脉脉的那些人,那些事,在旧时的空间中,轻火慢煮,娓娓道来,韵味悠长。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可以说,剧名“小巷”一出,不知戳中了多少中国人浸润在骨子里的那股暖,

诗人顾城笔下的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

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小巷,意味着烟火,温情,浪漫,旧时光,它承载着邻里的欢声笑语,父亲年轻时的背景以及母亲手头上的针线。

小巷如此温情动人,可也如此脆弱柔软。

曾经,在城市建设的巨浪中,一条条小巷,被无情摧毁,消亡,殆尽,不见踪影。

这股洪流之中,有一个人选择站在了巨浪的对立面,奔走于田野,以血肉之躯阻挡古城被破坏,挽救一条又一条小巷于水火,一次又一次。

他就是《小巷人家》中,只有几个淡淡镜头的古城保护神—阮仪三。




01身上被挖走

一块肉

1963年,同济毕业留校的阮仪三,为了编写《中国城市建设史》,前往山西省展开考察。

一行人沿着同蒲铁路南下,山西沿线许多城镇,平遥,太古,新绛、洪洞,古色古香的老城风貌,给阮仪三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

他不禁感叹,真美!

可仅仅20年后,风风火火的大规模新城建设席卷全国,一批又一批古城,街巷,古建民居,消亡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苍白的火柴盒新楼。

只有一座古城幸免于难,平遥古城。

这座孤城之所以保留,主要因为当地太穷,建不动,也拆不起。

1981年,大拆大建的海潮,还是席卷到了平遥。

平遥地方县政府制定了一份古城规划,

几条横贯的宽马路,巨大的环形交叉口,一个城中心大广场,一条新型商业街,一顿操作,宛如刀劈斧砍,生生要把平遥古城给肢解了。

一旦实施,平遥古城不复存在。

当时,阮仪三作为顾问身份结缘平遥古城,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自费跑到了现场。

巍巍古城西边,挺着几台举着钢爪的挖土机,一旁还放着排排铁铲。

厚厚的古城墙已被生生扒开了一个大口子,180米长的道路两旁,传统民居已经被拆除,小巷两旁堆着明清时期的老民居的尸体,断壁残垣。

随着小巷一同被扯断,还有人与人在长久时空中,一点点磨合出来的熟人关系。

那些邻里间的欢声笑语如今化成残砖碎瓦,那些儿时玩伴奔跑过的街巷的欢声笑语变成了瓦砾废墟。

阮仪三痛在心头,像是自己身上被挖走了一块肉。



02饭菜上

黑黑的苍蝇


阮仪三没有等待,当机立断联系上山西省建委的规划处处长赵晋甫,赵晋甫是阮仪三的同济学生,二人一同找到山西省建委主任,一番交谈后,事情迎来了曙光,

“你们一个月做出一个合理的新一版规划。这个月,古城拆迁暂时可以先停下。”

“新一版规划”,“暂时停下”,“一个月”,种种词汇,没提经费,也没提一定会按照规划实施。

可在阮仪三看来,好歹古城拆迁停下了,新版规划是他可以紧握的唯一稻草。

阮仪三马不停蹄赶回同济“招兵买马”,打响这场古城保卫战。

不久,他带着12个同济学生,揣着申请下来的3000元经费,冲进了平遥古城,与死神赛跑。

未曾想,刚准备大干一场,13个人集体病了。

当时,平遥当地卫生条件极其恶劣。

中午10点多,饭菜烧好,端到饭桌,不久,饭菜上面一片都是黑黑的苍蝇。

没几天,所有的人员拼命赶工作进度时,都染上了菌痢,大便拉血。

患病期间,大家浑身无力,可没人停下来,坚持带病赶进度。

后来没办法,阮仪三专门指派一个同济高材生,坐在餐桌一旁,驱赶苍蝇。

卫生问题解决了,可做城市设计,需要打印放大照片、图纸,当地一家照相馆也没有,阮仪三只能买回来放大机、照相纸、药水,让设计人员自己放大资料洗照片。

除了伏案工作,还要去现场调研,偌大的平遥古城,借不到自行车,还是只能用笨办法,

一天下来,学生腿就差跑断了。

挑灯夜战一个月,新的规划方案终于出来了。

秉承着先进了理念:老城老到底,新城新到家,很好地平衡古城保护与新城发展之间的冲突。

成果包括全套保护规划方案,以及古城风貌完整价值极高的全部资料,包括古建筑、古民居的测绘和照片图册。

经过几轮汇报下来,县领导,省领导都不买账,反应冷淡。

平遥古城,最终还是避免不了被大拆大建的宿命。



03盯着800万


阮仪三不打算放弃。

那天外面下着雨,阮仪三背着厚重的规划图纸资料,艰难地拽着行李,在泥泞中走了7公里,赶到了火车站,一身泥浆。

当晚,他马不停蹄地坐夜车赶去太原,再转程去北京。

到北京后,阮仪三直接找到了建设部和文化部负责人,向他们汇报了平遥古城重要文化价值和目前面临的九死一生困境。

领导听完后,深色凝重,若有所思。

其中一个领导还是忍不住说了句,

“阮老师,您赶快想办法去洗个澡吧!”

会后,建设部高级工程师郑孝燮立马联系了山西省省长,

“这个规划是“刀下留城”的规划,是高水平的规划,你们应该认真执行。”

阮仪三听了很高兴,当场请他们把郑老这句话写出来,变成红头文件,并请求郑老签名。

看着北京权威专家都发话了,山西省长批示下去,

“希望按照规划认真执行”。

从上海到山西,从太原到北京,兜兜转转,一波三折古城算是保住了。

按理说阮仪三该满足消停了,可他并没有。

他还心系着平遥古城,城西被凿开的古城缺口。

阮仪三奔走相告,去申请了一笔8万元古城修缮专款。

8万元在当时,值800万。

申请成功后,阮仪三还是没歇,特地安排学生李晓江盯着这笔款,一直从北京盯到文化部的财务处,在盯着它,汇出北京,到山西平遥,直到县里。

当时县长根本不相信,竟然有一笔高达8万元的巨款,从北京递到平遥县,说什么也不信。

学生李晓江守着当地银行的行长,要求出具款项专票的抄件,拿着支票的抄件去找县长。

县长这才眼见为实。

当时银行没有复印机,支票抄件还是手写的。

阮仪三专款专用,把这笔钱用在了此前被破坏的古城墙的修复上。



04培养卧底


金钱,政策,技术,万事俱备,按理说古城保护应该很顺利。

可具体实施工程中,当地政府的反对声浪还是大。

譬如在交通方面,他们担心,原有的老城小巷最宽只有5米,车在古城根本就进不去。

双向车道至少要3.5*2,7米。

阮仪三提议,不改变小巷的尺度肌理,而是用单行单,单循环的方式解决老城交通。

此言一出,领导面面相觑。

看着领导的神情,阮仪三也很纳闷,很多古城都是这般解决,并没有问题。

交流一番才知道,原来“单行道”、“单循环”,领导们根本就不知道啥意思。

之后,阮仪三在同济开设了平遥古城领导培训班,邀请领导来统计学习。

当时平遥主要领导干部,文物局,城建局,建委,文物部门等,都被邀请到同济来学习。

培训班每个学期超过3个月,不仅有理论课,还请他们到苏州、扬州现场去观摩学习。

很多领导都想来上海学习,可没有经费,阮仪三就亲自开证明,并告诉干部们,

“路费你报销,学费你嫌贵我就不收。”

后来,这批干部成为了阮仪三的“卧底”。

平遥古城保下来后,后续创造了巨大的旅游经济价值。

游人多了后,当地领导想要在古城建招待所,新盖5层高的现代大楼。

曾经培训的领导眼看劝阻不住,第一时间联系阮仪三,阮仪三放下手头工作,火速赶往现场,成功阻止了两起违反保护规划的错误做法。


阮仪三保护古城,不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而是身体力行,做到了全周期,不计成本代价地保护。

这之后,一座城,一个人,彼此的身影紧紧贴在了一起。

此外,阮仪三不遗余力,加强对平遥古城的宣传。

1986年,阮仪三将自己整理了有关平遥的材料,竭力推荐平遥成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以后,又邀请香港著名摄影家马元浩三次赴平遥摄影。

1997年,阮仪三撰文的大型画册《平遥——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由台湾淑馨出版社出版。

1992年,平遥古城作为国家建设部和联合国人居中心培训班的基地。当时邀请了美国的专家巴克莱·琼斯,加拿大专家卡尼·阿斯,丹麦专家弗莱明·阿罗德,担任主讲。

这次与平遥的会晤为后来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契机。




写在最后


1997年,在阮仪三等一帮遗产保护专家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城正式表决,

通过将平遥古城以及城外的双林寺、镇国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文化遗产项目。

当时参与平遥古城保护的12个学生,个个都成为了新中国建设和保护的领军人物。

李晓江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吴志强,后任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庭伟在美国芝加哥市任伊利诺伊州州立大学终身教授……

阮仪三和这群古城守护者,一道在中国的大地上,他们像是保护自己眼睛般,保护着城市中的一道道古街,一条条小巷,一座座民居古建。

守护着万家灯火,儿女情长……

—       E N D   



排版:水木

文案:以梦为马

校对:Linthan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作者:Linthan,笔名:水木君;以梦为马.

公号10万+作者;

多家写作平台签约作者.

喜欢在阅读和文字中,收获内心的平静与自我成长.

喜欢分享,写出对自己和他人有触动的人和故事.

人生海海,遍布荆棘,感恩遇见,让我们破牢而出!

文末福利

一、往期10万+文章供参考(16篇,更新至13篇)
写文100+,精选38篇,水木10万+爆款文章、上稿文章、写作干货、成长收获、书评文章大汇总(更新中)

二、送给用读书写作破局的同频人


水木君讲好故事
✍🏻:写作自由表达者 I 专注于犀利观点输出 🙋‍♂️:中年宝爸也需要被看见|更需要发声I体验人生百态 🌴:shuimunihao(欢迎同频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