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早上,是在父母的谈笑中醒来。到了年三十这一天,一切准备就绪,万事大吉。
父母已经用大铁锅热炒了一锅的沙子,把早留好的带皮的花生,放进热沙锅里轻轻搅拌。不一会儿就飘出花生皮散发出来的清香。这个办法炒出来的花生香脆,还带着一丝甜甜的味道。不易糊!
上午的任务就是帮助父亲贴春联。过年的喜悦,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在红彤彤的对联中弥漫开来。小院里的欢声笑语,在清冷的风中自由飘荡。
大街上传来锣鼓声,娱乐单调的三庄,猛然间的锣鼓喧天,感觉一下子让人振奋不已。心就被呼唤着,一溜小跑欢快地从家里追到外面。村里敲锣打鼓,为军人家属送慰问信,满满的仪式感。
大街上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青年团员把所有的角落收拾干净利索,还从三庄河滩运来沙子铺路。那时河滩里的沙子清爽干净,不要钱。
下午穿上新年新衣服,全世界一下子变得亮堂起来。浑身上下崭新,一跃老高,兴奋的心情也是一跃老高。父母看见眼前身着盛装的孩子,满满的成就感,满满的幸福感。
母亲还在不停的忙活着,父亲已经把玻璃罩子灯擦的锃明瓦亮,玻璃罩子都能照出人影。
三庄的年三十下午,风俗是祭拜祖先的。本来在一起玩的邻居家伙伴,人家本家本当结伴去了野坡。
没有一起玩的同伴,似乎到处显得冷清,顿时感觉到了孤单。一下子缓不过来劲的感觉,这情绪还会有那么几次。
再一次是他们,在正月里欢呼着一起走姑家姨家。我们是外乡人,三庄唯一大姨一家亲戚,天天都在大姨家玩,这过年的亲戚如何走。
北方清爽干冷的风,总要把远处的“砰”,“啪”的声响吹过来。这是小男孩把大鞭上,拆下单个放的鞭。也叫“雷子”,清脆,悠扬。年前的欢快时光里最动人的声音。
猛不及手,不知道哪里就会冒出来一声。特别亲切,特别过瘾,也只有接近年关才能有的声音,那么美好,那久远的声音,在今天的城市里已经没有了,却那么令人怀念。每当听到零星的鞭炮声,真的很开心。过年人家,烟火气里满园春。
年三十傍晚的太阳,眷恋着大地上人们欢喜的景象,迟迟不肯落山,余晖映红整个西边天空,衬托着过年的气氛浓烈而厚重……
匆匆忙忙吃完晚饭,就迫不及待提起煤油马灯上街了,东家进西家出,把周围人家都走遍。这是三庄特有的拜年方式,不知道如今还会不会这样?
大人拜年是平时关系好的,或是欠着人情的。这个时候登门拜年特别重要。男人们热热气气坐在一起抽着烟,叙着家长里短,一会儿家里的女人 把早已准备好的菜肴摆满桌。
那个时候没有电灯,12点的夜,把黑透的天浸染的更黑。三庄除夕夜,是过年的高潮,鞭炮声伴随着热气腾腾水饺,宣告新的一年来了。
从正月初三晚上开始,三庄大礼堂灯火通明。一台台大戏上演了。《红灯记》《沙家浜》《龙江颂》....
演员,乐队,全部都是三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