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浓淡,是不同时代的人,对年味的理解。
读老舍先生写的《过年》,一下子就有了同感。回头又一想,不对啊,我们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呀,对已过往的年味越来越淡,怎么会有同样的感受。
读肖复兴先生写的《年味儿》,这些大咖文人笔下的过年,也是如出一辙,和大家的日常感觉一样的。对年味的质疑与理解也是一样。
年代感不存在,物质更不是年味的最根本。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了,唯一有关系的就是年龄。是年龄的增长,把人们对年味的认识转化为现实中逐渐被淡化的值,失去的不是年味,而是失去的童年快乐时光。
是童年,少年的单纯,对快乐的接受速度,渲染了年味。一件新衣服,一支小鞭,一颗糖,带来的惊喜与快乐,祥和的气氛,每一个孩子的兴奋都化作了年味。是成年后留在心中最幸福的记忆。
只知 年味淡了,却不知道是失去童年对过年那份期盼心情!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年味,年的快乐味道一直都在,唯一不同就是感受。
中国传统文化,把过年格式化,郑重的仪式感。一代又一代人传承,每一个家族每一个家庭都是认真对待和传承,把年的“神灯”传下去。
我们的父母,他们已然顾不上自己对年的热切期待,把自己过年喜悦抛到脑后,把年的欢乐,竭尽全力传到我们的手中。
中国父母年的中心,转移到自己孩子身上,忘却了他们曾经拥有的年味的美好,父母现在是年的制作者,看见孩子们开心与快活,就无所不能了。
每一个家庭和父母,就是尽量给孩子创造快乐的过程和氛围,让孩子在快乐中记住年。中国人就是这样把年的神灯传下去,薪火相传。
大年初二,按照日照人的习俗,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省亲的日子。热烈隆重的节日气氛,彰显在大人孩子欢乐的脸上。看见蹦蹦跳跳的外孙,彻底理解了年味。年味浓厚的无法言表,年味十足是我的外孙欢畅与兴奋,我的外孙就是我的年味。终于找回来年味,太高兴了。
我们的所盼:就是把年的神灯传给下一代掌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