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L治疗模式逐渐演变
各大热点问题有待优化探讨
江倩教授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具有相对较高的发病率,且治疗效果不尽理想,致死率较高。近年来,众多专家和学者纷纷将研究重心聚焦于AML的各个方面,包括新药研发、耐药机制的探讨以及危险度分层优化等。近年来,AML治疗模式的演变显著,传统上我们主要采用强化化疗作为诱导和巩固治疗,而如今新药的研发使得更为温和的化疗方案逐渐被应用于老年患者及unfit年轻患者,或者那些被医生评估为不适合强化治疗的患者。
在不同治疗模式下,患者的最终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也关注治疗策略的优化。在临床实践中,是否需要持续使用某一特定的治疗组合,往往取决于中期评估指标的变化,这些指标可以为我们提供指导,帮助我们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是继续还是调整。此外,近年来我们针对AML患者开展了NGS检测,在既往传统细胞遗传学和免疫学的基础上,深入关注基因组学数据。这些数据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为清晰的疾病认识,也促进了疾病风险分层的科学划分。通过这些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AML患者制定更加个体化和精准的治疗方案,从而改善他们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
急性白血病治疗的技术进步与挑战
江倩教授
在肿瘤性疾病的研究领域,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特别是耐药机制,已成为当今科学探索的热点之一。针对耐药机制研发新药物,尤其是针对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进行合理组合,将为未来的治疗提供新的可能性。此外,疾病风险评估、最小残留病(MRD)的监测,以及患者后续的个体化治疗选择,都是未来研究不可或缺的方向。
从技术层面来看,急性白血病的研究手段也在不断丰富与发展。最初,我们仅依赖形态学观察,随后引入细胞遗传学的方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接着应用免疫学进行免疫分型。在此基础上,科学家们逐渐识别出多种分子标志物,包括融合基因和特定突变。现如今,二代测序、DNA测序和RNA测序技术等在研究领域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对肿瘤生物学的理解。
展望未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我们将逐步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常规临床实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深入,肿瘤治疗的个体化和精准化将成为可能,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提升其生活质量。总而言之,对肿瘤性疾病的深入研究和技术创新,将为我们带来更为光明的前景。
江倩 教授
主任医师 二级教授 博导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副院长,血液中心主任。2024年9月,江倩教授受邀担任国际慢性髓系白血病基金会(iCMLf)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Scientific Advisory Commit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