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在评论区被和谐了,所以发成文章

文摘   2024-11-11 21:31   北京  

点击蓝色匪来,关注我们

文 | 花椒
匪来的文章,常常引发我的思考,有时候情绪会忽然涌出来,就想迫不及待地说出来。这篇,原本是写在评论区的,但是由于太长了,再加上一些未知因素,评论无法显示出来,所以就单独投一篇稿吧。
兴之所致,轻狂乱语,难免疏漏,欢迎讨论。
人们总会喜欢对人、事、物进行归类,但事实是,几乎所有的人、事、物都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就像人们把数轴分成了正和负,-0.1和+0.1看似截然相反,但其实是极度接近的两个点。
说回来,男人与女人除却生理上,在心理层面上对自己的认定,大多都是由于后天社会教化的结果。在幼年时期,男孩和女孩并不知道彼此有什么差别,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接受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化:男人应该更加勇敢坚强、强壮、理性冷静,注重解决问题和看重实用性等等;女人应该温柔善良、感性,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等等。
而具体到一个真实的个人的性格,一方面来自于先天的气质(身体特质与心理特质),另一方面来自于社会教化。
不会因为生理是男性或女性,就天然具备了男性特质或女性特质,且必然不具备女性特质或男性特质。事实是,所有的性格特质,是分布在男性和女性中间的,比方说社会认定的男性性格特质是在水面上的,社会认定的女性性格特质是在水面下的,但事实上男性与女性都是杂乱分布在水上和水下的。或许由于教化的原因,有较多的男性分布在水面上,较多的女性分布在水面下,但因为先天的因素或后天的成长,总有一些女性是在水面上,一些男性是在水面下。
或许,所谓的男性特质或女性特质,是一种错误的分类命名方式,我们谈论的其实是不同的人格特质,不同的性格特质,不与生理性别强相关。
我进一步怀疑,“男女”这种分类命名方式,也是错误的,且对拥有较多混合特质的人十分不友好。比如很多人在青春期之后,会面临一些性别不适感,甚至性别焦虑。因为我不想成为那种被标准定义的“男”,又因为非男即女的性别二元论框架,所以我就只能是“”吗?我不能是一种随着自己的成长,而不断调整各种特质比例的混合态、中间态吗?
当我们讨论爱一个人的时候,我更愿意假设我们都是泛性恋。我爱一个人,并不仅仅因为他是女性或男性,一定是她或他的整体气质,包括外表还有性格等等,吸引到了我。即使是直男直女,难道没有被某些同性吸引的瞬间吗?
具体到划分为几爱这个层次,也是一种分类,简单粗暴,但为更有效率的相遇,是把具有更多相似或互补特质的人聚拢起来,不至于在求偶期大海捞针。
回到四爱,不能说全部,但是这里聚集了更多具有传统意义上某些男性性格特质的女性,以及具有传统意义上某些女性特质的男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超越性别二元论,提供了一个试验场。爱圈子里的很多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超越了这种错误的非男即女、非女即男的分类方式,而非借助医药科技改造自己的身体。与其不可挽回地改造身体,不如改造这种错误分类背后的文化。
我们总是在追寻那个更契合的灵魂,拒绝与坚定都是追寻的过程。
有一句话叫做,我爱的是你,管它是几爱。
当能够灵魂交融的时候,又有谁还会去强调什么分类与形式。
匪来
倡导一种女性主导的亲密关系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分享和「打赏

「进群 / 投稿请加慢慢微信 fem-led

匪来
匪来(femled),倡导一种女性主导的亲密关系 female-led relationship。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