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干眼是一类多因素致使泪膜稳态失衡的眼表疾病。按照泪膜结构和功能分为5类:水液缺乏型、脂质异常型、黏蛋白缺乏型、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和混合型。相较于2013版,新版共识新增了脂质相关评估方案:
●泪膜脂质层厚度:使用眼表干涉仪,根据图像的颜色和亮度估计脂质层厚度。脂质层厚度应为15~157 nm,平均厚度为42 nm。诊断 MGD 的脂质层厚度界值为75 nm,灵敏度为 65.8%,特异度为63.4%,其在干眼诊断中的价值尚不明确。
●睑缘及睑板腺开口形态:睑缘充血,出现毛细血管扩张、过度角化、形态不规整、新生血管,睑板腺口出现脂帽、隆起、脂栓等,提示MGD。
●睑板腺排出能力及分泌物性状:使用睑板腺检查器,每只眼上下眼睑各测鼻侧、中间、颞侧3个部位,每个部位观察5个腺体。
①睑板腺分泌物排出评分:所有腺体开口均有分泌物排出为 0 分;3~4个腺体开口有分泌物排出为 1 分;1~2 个腺体开口有分泌物排出为 2分;所有腺体开口均无分泌物排出为 3 分。每只眼的上下眼睑分别评分,总分最高为 9 分,3 分及以上为异常。
②睑板腺分泌物性状评分:透明清亮液状分泌物为 0 分,混浊样液状分泌物为 1 分,混浊颗粒状分泌物为 2 分,浓稠牙膏状分泌物或无法排出为 3 分。每只眼的上下眼睑分别评分,0 分为正常,1分及以上为异常。
新版共识在分级管理治疗的基础上,仍强调了明确干眼类型的重要性。临床多数患者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 MGD和泪液分泌不足症状,治疗时须考虑患者的症状、睑板腺的生理状况、泪膜脂质的质和量、睑板腺开口是否通畅,以及泪液的生成情况、减少和缺失程度,以便制订恰当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在药物治疗的选择上,全氟己基辛烷可补充非极性油脂成分,增加泪膜脂质层厚度,稳定泪膜,同时融解睑板腺开口阻塞物,改善睑酯分泌,在国内外各项临床研究中都提示显著疗效和良好安全性。有外国学者对使用全氟己基辛烷治疗干眼的研究进行了meta分析,纳入了五个RCT和两个队列研究共2015名受试者,与0.9%等渗盐水(3项研究)和0.6%低渗盐水(2项研究)进行对照。所有研究显示在角膜荧光素染色(CFS)方面均相较于对照组有所改善,显著性水平为 P ≤ 0.001,仅有一项研究为 P = 0.2786。所有研究表明存在极小或无严重不良事件3;国内一项评价SHR8058滴眼液治疗MGD相关⼲眼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随机、双盲、盐溶液平⾏对照Ⅲ期临床试验显示,第57天时,SHR8058治疗组tCFS(体征)及眼⼲严重程度VAS评分(症状)较基线的变化均优效于对照组(p均<0.0001),tCFS和眼⼲严重程度较基线的改善分别从第29天和第15天开始改善,疗效持续⾄治疗结束。试验组和对照组的TEAE发生率相当,期间未报告与药物相关的SAE。提示SHR8058能够有效改善MGD相关干眼症状和体征,起效迅速,安全性、耐受性良好4。
近年来,睑板腺相关问题在干眼的诊治上得到了广泛关注。除《中国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4年)》外,美国眼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 , AAO)于今年2月发布的最新版《干眼临床推荐指南(2023)》(Dry Eye Syndrome Preferred Practice Pattern,DEs PPP)中,也将全氟己基辛烷新增为中度干眼的推荐用药5。无独有偶,中华眼科杂志于去年11月发布的《中国睑板腺功能障碍专家共识:诊断和治疗(2023年)》中也提到,对于出现干眼的MGD患者,推荐优先选用促进脂质分泌、含脂质或模拟脂质成分的人工泪液点眼。对于长期使用人工泪液者,推荐优先选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全氟己基辛烷与泪膜脂质疏水层结合,可稳定泪膜‑空气界面,从而延缓泪液蒸发,相关滴眼液已在国内完成Ⅲ期临床研究,有望成为 MGD 相关干眼的治疗用药6。
全氟己基辛烷滴眼液是一种不含防腐剂的非水滴眼液,仅含单一成份全氟己基辛烷(F6H8),为两亲性分子。其亲脂部分可与泪膜相互作用在泪膜-空气界面形成保护层,减少水分蒸发,同时可以改善脂质层质量,稳定泪膜,从而达到治疗MGD相关干眼的作用。全氟己基辛烷2023年在美国被FDA批准用于治疗干眼,在中国也已于2022年提交NDA,未来几个月将获批上市,标志着干眼治疗进入了无水滴眼液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角膜病学组. 中国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4年)[J]. 中华眼科杂,2024, 60(12): 968-976. DOI: 10.3760/cma. j.cn112142-20240517-00227.
2.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 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3年)[J]. 中华眼科杂志,2013,49(1):73-75. DOI:10.3760/cma.j.issn.0412-4081.2013.01.020.
3. Ballesteros-Sánchez A, De-Hita-Cantalejo C, Sánchez-González MC, et al. Perfluorohexyloctane in dry eye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its efficacy and safety as a novel therapeutic agent. Ocul Surf. 2023;30:254-262.
4. Tian L, Gao Z, Zhu L, et al. Perfluorohexyloctane Eye Drops for Dry Eye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 in Chinese Patient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Ophthalmol. 2023;141(4):385-392.
5. Amescua G, Ahmad S, Cheung AY, et al. Dry Eye Syndrome Preferred Practice Pattern®. Ophthalmology. 2024;131(4):P1-P49. doi:10.1016/j.ophtha.2023.12.041
6. 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学专业委员会眼表与泪液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表与干眼学组. 中国睑板腺功能障碍专家共识:诊断和治疗(2023年)[J]. 中华眼科杂志,2023,59(11):880-887. DOI:10.3760/cma.j.cn112142-20230822-0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