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3号线经过一个多月的运营之后,日客流达到13万左右。
3号线站稳了及格线,成为近五年为数不多的开通一个月就达标的新线路。
更重要的是4A编组的实践,让大家知道了与其上8A大间隔,不如4A高密度更香。
01 4编组有多成功?
02 4A与6B编组的运力差别有多大?
03 “先加密后加编组”还是“先加编组后加密”?
目前的车厢,1车和4车座位数相同,2车和3车座位数相同。
四节车厢的座位数分别为:
第一节:6座*4*2=48座
第二节:6座*3*2+6座+3座=45座
第三节:6座*3*2+6座+3座=45座
第四节:6座*4*2=48座
四节车厢合计座位数为186座位。
而目前,3号线采用4编组的最大优势,就是实现了一开通就高峰4分钟,平峰7分钟发班。
而开通8年的16号线仍旧采用高峰6分钟,平峰8分钟的发班。
02 4A与6B编组的运力差别有多大?
并按照4A的设计标准,计算4A一列能运多少人,和常见的6B编组,又差了多少?
据报道,3号线和12号线4+4编组的最大载客量3456人。(当然这个数字算的夸张了一些,但目前确实也能查得到)
也就是说目前3号线和12号线4编组最大载客量为1728人。
足足是186的座位数的9倍多。
也就是说4编组的3号线和12号线即使完全坐满,还有8倍乘客数量可以承载。
而6B编组(目前的4号线、5号线、10号线等线路)的一列最大载客数量为1468人。
按这样的计算,4A编组的运力(1728人)甚至大于6B编组(1468人)。
不过,一般认为4A编组与6B编组运力差不多或者持平。
6B线路有多能装?看看4号线、5号线和10号线就知道了,这些6B编组的线路可以承担日客流百万级别的客流量。
因此,即使保持4A编组,运力潜能也远远没有发挥。
只是一些不熟悉的乘客,在列车开过来的时候,马上往11号门或者30号门上挤着上车,非常容易挤不上车导致错过地铁。
*20号门前后往往是最少人的*
当然,还是很多人会提出希望采用8编组。
03 “先加密后加编组”还是“先加编组后加密”
3号线、12号线已经开通一个多月了。
有些乘客开始呼吁投入4+4编组。
但实际上,无论是运营还是乘客,“先加密后加编组”都是更好的选择。
目前的3号线和12号线,发车间隔为高峰4分钟一班,平峰7分钟一班,编组不变的情况下,运力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加密间隔,有助于提升地铁的竞争力,吸引乘客选择地铁出行。也不会让车站积压乘客,赶不上车的乘客也会更从容,反正下一班很快就到了。
如果按照极限来看,高峰2分钟一班,平峰4分钟一班。
目前4A编组运力承载再翻一倍的日客流,还是完全没问题。
只是,很多不熟悉的乘客还是会站在两头无车处候车,因此,运营方结合每个站的情况做了不同的策略。
以12号线为例,为了防止乘客在两头乘车,部分车站干脆在车辆不停靠的部分区域设置了围栏,避免乘客在错误位置候车。
但由于楼梯和扶梯的位置原因,并不能把站台层不停靠的位置完全封闭。
*12号线部分车站避免乘客坐错车的策略*
地铁3号线同样考虑了相关的策略,但受限于厕所布置等因素,并不能封闭。
*3号线部分车站避免乘客坐错车的策略*
而在之前的文章里,反复提到不熟悉地铁的乘客不知道在车头(11号门)和车尾(30号门)已经有了不少乘客。
*20号门*
因此,建议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告知乘客20号门附近车内人少,至少能够促使一部分乘客往车厢中部走。
因为对于一个乘客来说,“车厢中部”其实是一个比较难以定量理解的概念,而“20号门”相对清晰明了。
20号门至少有以下优点:
1、车内人少。
2、无障碍空间大,十分宽敞:
3、3连座位非爱心座位,没有心理压力。
而目前来看,为了春运节后返程高峰,2月4日(初七)、2月5日(初八)、2月12日(元宵节)这几天,3号线的间隔有望采用超强措施,加密对接朝阳站返程客流。
而等到3月份客流稳定,最晚在暑假,3号线有望迎来第一次正式班次加密。
各类地铁规划与城市规划信息,可以持续关注。
关注谈谈城市规划,让我们好好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