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海报
▼本期音频
壹木自然读书会的书友们,大家晚上好,感谢大家在这么热的夏天的晚上来听我分享。
我是万开元,一个喜欢时不时在群里刷个存在感的书友。去年这个时候,我有幸在群里担任值日生,那时候大家热情参与接龙游戏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不知不觉间这已经是我的第四次分享了。原本,我并不想过于频繁地占用大家的宝贵时间,毕竟群里大神云集,每位书友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但当我接到贝贝的邀请,希望我能就最近出版的《绿植中的红色故事》一书进行分享时,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然而,在准备分享内容时,我却有些犯难,紫叶问我要分享题目,我只能给出一个略显敷衍的“创作随想”。果然,我找不到一个逻辑清晰的分享思路,真的只能主打一个脚踩西瓜皮式的“随想”了。首先,我要做个说明,这本书是团队作品,不是我一个人的,本来应该是团队分享才对,我这算越俎代庖了。一:如何看待“红绿配”?
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此前在组织这个方面工作时,部分老师表现出“敬而远之”。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是这个社会精彩纷呈的前提,也是我们这个群强大包容力与凝聚力的前提,本来就无可厚非。由于这个话题有点敏感,我只用一句话说说我的理解或者说是初衷:在科普教育或者说自然教育依旧处于弱势的当下,如果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人们接触与了解植物,何乐而不为呢?这是我们群里关心老师拿到我们的书后,组织学生做的活动:
关心老师组织他们班上的学生进行红薯栽种与全生长过程的管理。
课堂上对“红薯与红军第一条军规”和“定居我国的‘国际旅行家’”两篇文章进行研读。课后孩子们还写了作文。下面是马鑫明小朋友(中间拿塑料袋的男生)与他的作文。这是孙光泽小朋友和他的作文。这是冯迦勒小朋友和他的作文。还有我们群里一位老师前几天跟我交流的时候说的几句话,我截屏下来给大家看看:
二:从“植物与人类关系” 角度,看本书内容的涉猎范围
自从去年7月值日之后,整个人都魔怔了,总喜欢从“植物与人类关系”这个角度来分析分析。这是我将31个故事牵涉到的植物做的一个大致归类,看表达的是“植物与人类关系”的哪些方面?这个归类并不准确,只能将就的看看将就的分析分析了。从这张思维导图中可以看到,全书约31种植物,对应到10个大类。分别涵盖了军事、外交、重大历史见证、国徽或区徽、工农业、环境治理、环境美化、科技、药用、日用。可能对于我们群友,这些方面已是大家熟知的内容,但对普通民众或者小朋友们来说,真的还是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时常在讲座正式开始之前问大家,你认为植物可以我们自己做些什么?大部分的答案局限在衣食住行与提供氧气、美化环境之类。当讲座快要结束时,问如何更好的对待植物,大部分的答案是不要随意扔垃圾,以免破坏环境。这个答案本无可厚非,但我在想,人们对植物到底是有多陌生,到底能漠视到什么地步,才会只能提供这种答案呢?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我们更应该思考。人们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小孩子。打仗的故事,更是为小孩子们喜欢。我前些时在小学做讲座,要求孩子们打开脑洞,想象葫芦能用到哪些方面。这个问题,让原本正襟危坐的现场变得热闹起来,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却也极尽想象,有些甚至让人拍案叫绝。但当我说出葫芦可以当兵,那种大大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愕然与不可思议,立刻引爆全场。我在想,这种激发,势必会在孩子们心里留下印痕,当他们再次看到葫芦时,一定会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果真如此的话,那么我的这一堂课就值了。一是科学性的问题。科普文章的一个前提,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如果单纯追求科学的表达,让文章显得很深奥,势必影响读者的阅读;二是趣味性的问题。毫无疑问,科普文章需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如果为了追求科学性或者表达的严谨性,而失去趣味性,同样也会影响读者的兴趣。我相信,写过科普文章或者在做自然教育的老师都会注意这两个方面。但往往被我们忽略的问题是,我们会自以为已经注意并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包括我自己。与我们文章的修改小组及出版社编辑老师进行多次碰撞,并且似乎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之时,我找到一个尽快解决的办法。我选择了处于两个极端的几篇文章,分别发送给“客户”——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进行阅读,并请他们反馈意见:偏难还是偏易?喜欢读还是不喜欢读?经过几个来回,这个难题终于得到圆满的解决,也更好确定了文字撰写的风格。与其说是封面的炼狱,不如说是封面设计师、几位主创人员甚至是出版社的炼狱。出版社对这本书非常重视,在封面设计上就可以看得出来。从3月26号开始,一直到5月18号,接近两个月时间,我自己就收到了出版社那边组织的几个团队设计的封面样式就有25个。具体由几个团队在做其实我也不清楚。
这是从封面设计师那里最初得到的三个封面样式。这个时候封面上的创作人员标注为万开元、胡勇编著,徐洋插画,但由于出版社立项时并没有这样区分,后面的设计主创人员只能是万开元、胡勇、徐洋编著。
这是我们拿到的第一次实体打印的封面,目前我手上有一本这样的“孤本”。
责任编辑告诉我,这是请的北京那边一个很有名的设计师做的两版,TA (我不知道这个设计师的性别)所设计的书籍经常获大奖,不过有才的人往往也极有个性,我们几位作者不太希望采用这种色调,希望做些调整,TA直接拒绝了,说TA对这本书的理解应该且只能是这种色调,要就要,不要就拉倒。TA强烈推荐的是国旗色(红色与金黄色搭配,且做成国旗质感,然后才是红色国旗与绿色植物的搭配。这样,据说出版社又找了外面的其他团队,加上出版社自己的设计团队,开始了各种眼花缭乱的设计。由于出版社里的设计师经常跟我进行沟通,我知道的是,牛设计师为这个封面真的是倾注了全身心力。
上面这些封面扔上来,我们三位已经无所适从了,实在没办法提出什么意见,只有投降,我们几乎是异口同声的说:都可以,出版社定哪个封面就是哪个封面。大家如果留意的话,实际上封面有几个,封面上面还有一段文字是那个编辑呢,这个摘的我前言里头的几句话,他们觉得挺好,他们觉得还不错。所以想把它引用上去,我嘛,当然引用我自己写的嘛,那对于我来说是个荣耀啊,所以我也表示同意,我给大家念一下。爱国情怀,这份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儿女心中的情感,纯净而炽烈,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温暖而明亮,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红色文化教育,便是那肥沃的土壤,孕育并滋养着这份深沉的情感。
从孩童时代起,我们就应往那纯真的心田播撒爱国种子,悉心浇灌,期待他们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直至结出拥有坚定信念和高尚灵魂的累累硕果。
刻板的爱国主义说教,如同冰冷的铁石,难以触动孩子们纯真而敏感的心灵。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当如春风拂面,润物无声,让他们自然而然地领悟爱国的真谛。
如何做到润物无声呢?答案便在于那自然、生动、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将自然科普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正是本书及其配套系列课件的初衷与使命。
所以我想把前言里头的这几段话在这地方念一下,也算是对第一个我所谈的第一个话题的一个也的一个补充吧。由于早就定好了5月23号在中国自然教育大会宁波分会场进行本书首发式,谁都没有想到,能不能按时出版,取决于封面的最终确定。到了5月17号,牛设计师传来一个信息,说似乎选定下面这个风格的封面了,而她对这个封面是非常不认可的。讲真,我们现在已经完全无感了,不过还是觉得这个封面差强人意。牛设计师的认真负责的态度让我感动不已,她原本17号家中有事请假了,断然将家中事情丢下,回到出版社,就封面的事进行交涉与修改。不知道大家怎么评价这个封面,即便这个封面不优秀,我也还是喜欢的,毕竟自己的孩子自己爱嘛。再者,一本书能拥有这么多备选的封面,也足够满足我的虚荣心了。五、致谢
开始分享时我说过,这本书其实是一个团队共同的作品,而且可以说是壹木团队的共同的作品。团队人员包括主创三位:我、胡勇、徐洋。胡勇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多介绍。徐洋老师是一位博物画师,目前不在我们群里。
而我们的编委会11位成员中,有7位来自壹木自然读书会,除我和胡勇之外,还有小丸子(林捷)、一帆(陈少平)、柳穿鱼(彭慧宁)、无忧花(邵慧敏)、东超(王东超),对于邀请他们进入编委会的机缘与他们给本书出版做的贡献,我在序言里面有阐述过。在这里还要特别向群里小丸子和黄岚两位书友表达谢意,他们特意为本书撰写了书评。我将相关链接发上来一下。
小丸子:《绿植中的红色故事》
此外,与这本书配套的32节课程,还有一个编委会,里面的成员很多都是来自壹木自然读书会:胡勇、闫红梅、王东超、彭丽芳、吴倩娜、黄亦琼、吴凤梅、刘方方、马贝贝。借这个机会,向各位表示感谢,也向壹木自然读书会的各位书友表示感谢。
互动部分:
胡勇:期待下一个小目标:课件书出版,能够为孩子的课堂带来一抹绿色。贝贝:那个给小朋友解释的科学家,总是可以直接代入万博士刘凌:感谢万老师的分享,封面多,确实容易眼花缭乱,选不出来有机会我也想去现场听下万博士:https://m.tb.cn/h.gigVPv5IaAGmEy4?tk=OPun31hAz6A MF6563 「绿植中的红色故事」贝贝:里面一些比较“时髦”的植物,万博士自己配的诗也很赞
海报设计 | 菱 角
图文整理丨一 帆
校 对丨万开元
排 版丨紫 叶
音频合成丨文 慧
图文发送丨一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