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层炼心术》原文+译文+注解

文摘   2024-11-13 10:30   湖北  


李涵虚(1806―1856),清代道士,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茅桥镇李家村人,原名元植,字平泉,于峨眉山遇吕洞宾及张三丰二仙于峨眉禅院 ,授以大道,得丹法秘要,乃改名西月,字涵虚,号长乙山人,又称圆峤外史。于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五月初八寅时升举,异香满空者七日。



《九层炼心术》李涵虚


【原文】


初层炼心者,是炼未纯之心也。未纯之心多妄想,多游思;妄想生于贪欲,游思起于不觉。学人打坐之际,非不欲屏去尘情,无如妄想才除,游思忽起。法在“止观”,乃可渐渐销熔。止则止于脐堂之后,命门之前;其中稍下,有一个虚无圈子。吾心止于是,而内观之,心照空中,与气相守,维系乎规矩之间,来往于方圆之内,息息归根,合自然之造化;巍巍不动,立清净之元基。从此一线心光,与一缕真气相接,浑浑灏灏,安安闲闲,此炼心养气之初功也。


【译文】


初层炼心的对象和问题初层炼心者所面对的是未纯之心。未纯之心的特点是多妄想和游思。妄想源于贪欲,游思则起于不自觉。在学人打坐的时候,虽然想要摒弃尘世杂念,但往往妄想刚除,游思又起。


炼心之法—— 止观应对未纯之心的方法是“止观”。“止” 的位置在脐堂之后、命门之前,稍下有一个虚无圈子,将心止于此,然后内观。心照空中,与气相守,在规矩之间维系,在方圆之内来往,让气息息息归根,契合自然的造化。保持巍巍不动,建立清净的元基。


初层炼心的功效通过这种方式,一线心光与一缕真气相接,达到浑浑灏灏、安安闲闲的状态,这便是炼心养气的初功。


【注解】


修道炼心之功夫,分为九步,分别讲之。谓为“人元大道”者,丹法分人元、天元。所谓“天元大丹”,亦从人元做起,人元亦合天元。天元纯为先天大道,始终还虚;人元则下手之初,掺以后天有为有作之法。古者多由人元以进天元,人元即筑基栽补之法也。上德圣智,可以直修天元;若为钝根,自以人元入手为易。天元为圆顿兼修,人元则为渐法,所谓“道以全形,术以延命”是也。李仙则吕祖亲传道法,所述九层,亦为上乘简易之功。初层炼未纯之心,即炼己也,由后天之身心做功夫。后天之心多妄想,更有游思,妄想即念也。游思者,未起念而忽动于中,并无目的,往来无定,忽起忽落者是也。游思本无中生有,时有时无,念则有所专注,随想而生,故念可强制而克去之,游思则无从制止。譬如贫而思富,以贫而有所欲,此是妄想;游思则无论心中有念无念,忽然撞上心来,因其无因而至,故事前难以防止。修士炼斯二者,法在止观。止者止念,观者观心,止观在习静,在止于至善。以至善之心,止于玄牝之门,为“止观双修”,为佛家名词;道家谓之“性命双修”、“妙窍双修”也。止观双修,佛家又有许多层次。初时为“小止观”,后有“大乘止观”,又有“天人止观”。小止观者,渐法也;大乘止观,圆顿兼修之法也;天人止观,最后还虚之事也,此为了手之事,而非初步之功。此观为止念观空,从空中下手,《小止观》书中有云:“止者,系心于缘中。” 缘中即空也。或者系心于眉间,或者系心于脐下,系心即观系止于何处,即止也。将空空洞洞,无思无虑之心,放之于此三处。有此三处,可分三层。两眉间者,正与“同善社”之法相同。不过系心眉间,须却入一寸,却者退也,仍在虚空之处也。脐下系心,亦须离开肉一寸三分。两眉间为性光发见之地,所以如来两眉间放白毫光,此即本性中之光明。所谓“虚室生白”之时,即眉间发光也,两眉间即是虚室。脐下一寸三分,胎息之地也,真息即在此处。廖蟾辉曰:“前对脐轮后对肾,中间有个真金鼎。”金鼎者,真息凝结也,修功到时,自能知之。脐下一寸三分,有真气一团,圆转如轮,即命蒂也。人自下生以后,命蒂即在此处,由婴而孩,胎息散,而此处成为空穴矣。单修性功者,从眉间一窍下手;单修命功者,从脐下之处下手。吕祖曰:“单修性而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只能成为阴神鬼仙耳;“单修命而不修性,寿同天地一愚夫。”(参《敲爻歌》,文字稍异)故必须性命双修。性命双修,必须从“缘中”下手。缘者边际也,边际之中,即为内外虚空相接之虚窍,即人身天地中虚窍是也。因此处为呼吸之根,又为心神出入之门户,故神气皆聚于此。人欲修道,必先使神气心息相合相依,正好在此下手。盖神属于性,气属于命,人藉气而有命,藉神而能灵;神气二物,为人之至宝。气自外来,盗之于天地万物,然有神能盗气入身;故人死神散,则气不入矣。而人死亦有二种,若神先散而死者,临终时先昏迷不醒,只有出气,而无入气,气出尽则绝矣;若气先断,而后神散者,则神志清明,忽然气绝,目自死去多时,仍明是也。神气二者,有一去身则必死,是必保此神气二者,方能生存。修道即修此神气二物也,修性从神字下手,修命从气字下手;若欲双修,必须在神气相合之处下手。彼眉间、脐下,皆不当也;唯“缘中”一穴,神气出入,皆在此处。双修下手,由此一窍,则妙窍皆在其中,故三教皆以一中字象之。然此为虚中,而非真中,必神气相合,心息相依,而后有真中,白玉蟾曰“念头动处为玄牝”是也,故此曰“缘中”。缘中者,真中缘此而生也,道家谓之“圆中”,亦曰“悬中”。“系心于缘中”,即道家之“妙窍双修”,儒家之“性命双修”,佛家之“止观双修”也。大乘止观,即自然无为,安而行之者也;小止观即知止功夫也。南岳思大师,专讲大乘止观,先须能空净其心,涵养其气,不止观而自然合于止观,即顿法也。我辈顿渐兼修,先在系心于缘中下手,则无误矣,此天元之工也。李仙所述,人元初层下手工夫,“止在脐堂之后,命门之前,其中稍下有个虚无圈子,吾心止于是,而内观之”,即系心于脐下之法也,为以术延命之道,故谓“人元”。其所以谓之“人元大道”,与“天元”不同者,即在以意生玄窍而已。所谓吾心止观于是,其法先以后天呼吸之气,入之深深,聚在脐下,成此虚无圈子,而以心观之道也,所以云“心照空中(即是脐下离肉一寸三分)”,是即下手工夫也。息到于此,心亦安在此处,心息相依,即能混沌而发生造化矣。先修命而后合性,性得于天,命立于人,所以云人元也。其法须先调息,入息以意送到内之金鼎处,出息以意送到外之脐下。及脐下元气已动,则以神合息,上住缘中,下止脐下。方者地也,圆者天也,圆窍以通天气,方窍以通地气;“方圆之内”即天地之间之中也,“规矩之间”即脐下一寸三分之规中真金鼎处也。因脐下元气已生,规中已成,故自外以达内中,真意来往,以维系之耳。凡六十四岁以上,或身体不健之人,宜用此功以保命。九层炼心,由人元起,而到天元,由上品丹法,进而入于最上一乘,即此是也。由此心息相依,心合于息,然后真息成立,在先之“虚无圈子”,凝结而成玄窍,即后天中之先天也;复以二心合之,而混沌方入先天。炼到此,而初层炼心工夫已成矣。但所谓意者,仍是有意无意之意,若过于助长,反起邪火而致疾矣。慎之。


【原文】


二层炼心者,是炼入定之心也。前此一线心光,与一缕真气相接,若能直造杳冥,自当透出玄窍。奈何定心不固,每为识神所迁;心与气离,仍不能见本来面目。法在心息相依之时,即把知觉泯去,心在气中而不知,气包心外而不晓,氤氤氲氲,打成一片。此炼心合气之功也。


【译文】


二层炼心的目标二层炼心是炼入定之心。在第一层炼心的基础上,一线心光与一缕真气相接,若能深入杳冥之境,理应透出玄窍。然而,由于定心不固,常常被识神所干扰,导致心与气分离,无法见到本来面目。


炼心之法—— 心息相依与泯去知觉方法在于心息相依之时,把知觉泯去。达到心在气中却不自知,气包心外也不察觉的状态,使二者氤氤氲氲,融为一体。这是炼心合气的功夫。


【注解】


二层炼入定之心,即心定于气中是也。心止在虚无圈子之内,是即定于一也。久久纯熟,自然由定而忘,归于混沌,不识不知,内忘其心,外忘其身,自然透出玄关。张三丰曰:“玄关往来无定位。”又曰:“黄庭一路皆玄关。”所谓“黄庭一路”者,即呼吸之范围也。呼吸之气,从口鼻出入,凡息所能到之处,即“黄庭一路”也。兹就丹田所在之地位,以明“一路”之范围。从顶至中,为上田;从中至脐,为中田;从脐至阴跷,为下田。身内之丹田,必内丹成立,方为丹田,无丹则不能有丹田也。譬如土田,田中所种何物,即为何物之田,如种草者为草田,种麦才为麦田;田中有丹,方为丹田;既未有丹,即无丹田,今所有者,只有丹田地位之空窍。丹田之地位,实只“黄庭一路”而已。黄庭一路,皆为玄关,故玄关有上下之别,又有内外之分;或现于上,或现于下,并无定在。见于上者,为上玄关;见于下者,为下玄关,其形如环,其白如雪,其软如绵。如○或如,此皆指外玄关而言也;至内玄关,即丹原是也,佛说为法/轮/常/转。丹原初成,大如黄豆,常在下田之范围内跳动,至静定之时,即能觉之。吾人下手做功,而现象之玄关为外玄关;至内玄关,须待三元混合,凝结丹原,真息成立之时,方能见之。玄关一窍,最为秘密,从来皆不明说,今为便利后学计,故详说之。心既止在脐下虚无圈子之内,一线光心,与一缕真息相接,自能杳冥,因杳冥而生恍惚,而透出玄窍,是即外玄关现象也。唯因定心不固,所以不易即见玄关,必须事先还虚,泯去知觉,心息相依,神气相合,由定到忘,入于混沌,方能见之。所谓入于混沌,即还虚功夫也。吾人对于还虚之功,一步直入,而彼有三步工夫。脐下一团之气,是为命宝,心定而入于其中,一也;使心息相依,神气相合,二也;渐渐杳冥,而入于混沌,返还虚境,三也。与吾人稍有不同,而到还虚以后,得药则相同也。


【原文】


三层炼心,是炼“来复”之心也。前此氤氤氲氲,打成一片,重阴来复,是名天地之心,即是玄关一窍。此刻精气神都在先天,鸿濛初判,并不分真精、真气、真神。若能一心不动,便可当下采取运行;无奈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美景现前,茫无措手,心一动而落后天,遂分为精、气、神矣。法在玄关初现之时,即刻踏住火云,走到尾闾,坚其心,柔其息,敲铁鼓而过三关,休息于昆仑焉。此炼心进气之功也。


【译文】


三层炼心的契机三层炼心是炼“来复” 之心。在前面两层的基础上,达到氤氤氲氲、打成一片的状态后,重阴来复,此时出现天地之心,也就是玄关一窍。在这个时刻,精气神都处于先天状态,如同鸿濛初判,还没有区分真精、真气、真神。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之法然而,当这种奇妙的境界出现时,由于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美景现前,人们往往会茫然无措。一旦心动,就会落入后天状态,精气神也会随之分为真精、真气、真神。应对的方法是在玄关初现之时,立刻踏住火云,走到尾闾。要坚定内心,柔和气息,敲铁鼓而过三关,最后在昆仑之处休息。这是炼心进气的功夫。


【注解】


三层炼来复之心,即七日来复,一阳生之时也,此为阳生火候。重阴之下,一阳来复,渐渐真阳充足,即见玄关一窍,此时已达恍惚之境矣。玄关既现,精气神合而不分,若无杂念,即可采取。因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而生惊喜之心,或疑惧之念,立刻即落后天,精气神分立为三矣。人元至此,有作有为,法在玄关初现之时,不着一相,仍用功夫定神在外,一心不动。少焉阳气充足,即微用意引至尾闾。火云,即阳气也。初,一阳来到尾闾,即是到身。何以不曰身,而曰尾闾?因阴跷一穴,藏有先天真阳,与外来真阳同类,故能招摄外阳。外面一阳前来,先到尾闾,内外相合,直到命门,而外肾即举,此为活子时;随即冲到心府,而自觉外肾之举,此为活午时。觉知之后,即须用定,由是而二阳、三阳,阳气充满,自然由尾闾上升泥丸。人元于此,恐因着相生心,当面错过,故先以微意,引之而上,冲开尾闾,以过三关,先通后天之道路也。天元于此,任其自然,玄窍一开,全身各窍,自无不开。人元有为,用意先之,此亦不同者也。至活子时,指阳生言;活午时,指知觉而言。吾人为后天破体之身,阴气甚盛,阳之初来也,不甚觉知,仅知皮上跳动而已;其实阳气业已上升到顶。所谓坚心柔息,即定、忘二字之功夫也。


【原文】


四层炼心者,是炼退藏之心也。前此踏火云,过三关,心与气随,固已入于泥丸矣。然在泥丸宫内,或有识神引动,则气寒而凝,必不能化为真水洒濯三宫,前功尽弃矣。法在昆仑顶上,息心主静,与气交融,气乃化为美液,从上腭落下,卷舌承露,吞而送之。注心于绛宫,注心于黄庭,注心于元海,一路响声,直送到底,又得玄关之现象焉。此炼心得气之功夫也。


【译文】


四层炼心的背景经过前面的修炼,心与气随,已入泥丸宫。但此时若有识神引动,气会因寒而凝,无法化为真水洒濯三宫,导致前功尽弃。


炼心之法—— 息心主静与气化为美液方法是在昆仑顶上息心主静,使心与气交融。此时气会化为美液,从上腭落下。修炼者需卷舌承露,将美液吞下并送之。依次注心于绛宫、黄庭、元海,一路伴有响声,直送到底。这样又能出现玄关之现象。这是炼心得气的功夫。


【注解】


四层炼退藏之心,即身内七返工夫也。由阴跷之阳,吸入外阳;外阳到来,冲动命门而肾举,我应定忘在外;阳气即上冲心府,而觉外肾之举,我仍定忘在外,阳可直到顶上,此阳气内行之路也。天元丹法,任其自然升降,故在我所知觉者,只知身上酥麻,其初如蚤在身上跳动,旋即全身酥麻成片,应即用忘字功夫,阳气方能化而为液,由昆仑下降,透心清凉,此时心中快乐,不可言喻也。人元有为,处处用意,当气上升,则静守于泥丸,注意久之,引而下降,以腭承之,咽下重楼;又注意引下绛宫、黄庭,以归元海,此即七返之小周天也。此时应即止火;若再接续做去,身体即不舒适,而其气散矣。心与肾之相交,水火既济,阳气上升,凉液下降,有声如雷,直达于底。上升时为阳上交于阴,下降时为阴下交于阳,此即小周天运动河车之功夫也。


【原文】


五层炼心者,是炼筑基之心也。前此入泥丸,而归气穴,已有河车路径,从此一心做去,日夜不休,基成何待百日乎!然或有懈心,有欲心,作辍相仍,丹基难固。夫筑基所以聚精会神也,工夫不勤,精神仍然散乱,何以延年!奉道法者,在行凭子午,逐日抽添,取坎填离,积金实腹。此炼心累气之功也。


【译文】


五层炼心的基础与目标在前面的修炼阶段,已入泥丸并归气穴,有了河车路径。此时一心修炼,日夜不休,按理来说不用百日即可筑基成功。然而,如果有懈怠之心或欲望之心,修炼断断续续,那么丹基就难以稳固。筑基的目的在于聚精会神,若修炼不勤奋,精神依旧散乱,就难以延年益寿。


炼心之法—— 凭子午抽添、取坎填离与积金实腹奉道法者应凭借子午之时,逐日进行抽添,采取取坎填离之法,积累金气充实腹部。这是炼心累气的功夫。


【注解】


五层是炼筑基之心也。上功行之不怠,有三百周天,既筑基成功矣。然或时作时辍,行功不勤;或动于外诱,定心不固;行功不能合法,则虽行之甚勤,而仍无金可积,难以进步。夫筑基,即筑其丹基而固之之意也。若优游玩忽,何能日起有功,而使之永固!故道在聚精会神,日新又新。功夫不勤者,必改之使勤;行持不合法者,必矫之使合法。要在行一周天,有一周天之效用,逐日抽添,积金实腹,则三百周天自易毕而成功矣。人生修持,每多始勤终怠。能加一番矫正鞭策之功,自能不蹈往辙,而渐臻有成。此炼心累气之功夫,最要而不可忽者也。


【原文】


六层炼心者,是炼了性之心也。前此河车转动,聚精会神,则灵根充实矣。从此心液下降,肾气上升,是为坎离交。杳冥中有信,浩浩如潮,一半水气;蒙蒙如雾,一半云气。是名金水初动,方修玉液还丹;但用心不专,则尽性之事难了。法在于金水初生之日,由丹田分下涌泉,霎时合到尾闾;调停真息,鼓之舞之,乃能滔滔逆上,至于天谷;涓涓咽下,落于黄庭。如此则朝朝灌溉,心地清凉,血化为膏,意凝为土,土中生汞,汞性圆明,遇物不迁,灵剑在手。孟子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见《孟子尽心上》)仙家名为“阴丹”、“内丹”。此炼心明性之功也。


【译文】


六层炼心的前提与契机经过前面的修炼,河车转动,聚精会神,灵根得以充实。此时心液下降,肾气上升,形成坎离交。在杳冥之中有信,如潮如雾,这是金水初动之时,可修玉液还丹。但如果用心不专,尽性之事就难以完成。


炼心之法——引导金水与朝朝灌溉方法是在金水初生之日,从丹田分下涌泉,瞬间合到尾闾。调停真息,鼓动气息使其向上,直至天谷,再涓涓咽下,落于黄庭。如此朝朝灌溉,可使心地清凉。血化为膏,意凝为土,土中生汞,汞性圆明,遇物不迁,如同灵剑在手。正如孟子所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在仙家被称为 “阴丹”“内丹”。这是炼心明性的功夫。


【注解】


六层炼了性之心,即炼己以生真意之功也。天元炼己,为最初下手之功,炼到真意已成,即由真意调停火候,故一面任之自然。人元先以己意导气,此意不真;必于筑基后,作此炼己之功,使真意成而真息立,此关于性字之功夫也。盖前此心肾相交,肾气上升,心液下降;升者为坎中真火,阳交于阴也;下者为离中真水,阴交于阳也。在内心肾相交,在外金水自然合并,即有一团真意,氤氤氲氲,周于玄关,聚而不散,二土成圭,此在外者也。至在内,则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行满三百周天,自生一团真息,即是丹元,日夜跳动,自脐而下,由跷而上,往来不息,以意封固,则在脐下,圆转如轮。又能自然开阖,而真息升降,上达于顶,下达至踵,周流上下,此时应用温养丹元功夫。只有定忘两字,每日忘若干时,定若干时,亦可安若干时;六时做工,六时必须定、忘平均。经过一年温养之后,丹元化为还丹,外方有象,眼前见有黑球,仍守定忘,渐渐黑球变为红球。是即得到内丹,而了性之时也,将进大周天七日之功矣。


【原文】


七层炼心,是炼已明之心也。前此金水河车,仙师名为“内炼”,到此还有外炼工夫,以外合内,真心乃聚而不散,盖内体虽明,好飞者汞性;内修虽具,易坏者阴丹。设或保养不纯,则心性复灭矣。法在以虚明之心,妙有之性,和砂拌土,种在彼家;彼家虚而自我实之,彼家无而自我有之,以有投无,以实入虚,死心不动。霎时间,先天一炁,从虚无中来,一候为一阳,有如《震》;二候为二阳,有如《兑》。时值二候,正宜合丹,那边吐出一弦真气,其喻为虎向水中生;这边落下一点玄光,其喻为龙从火里出。两边龙虎会合,性情交感,一场大战,宛如天地晦冥,身心两静矣。俄而三阳发动,有如《乾卦》,如潮如火,如雾如烟,如电如雷,如雪如花;身中阳乾晃耀,我即持剑掌印,踏罡步斗,鼓动元和,猛烹极炼,透三关而上泥丸,一身毛窍皆开,比前玉液河车,更不同也。吞而服之,以先天制后天,性命合而为一,即大还也。性属火,其数七;命属金,其数九,返本还原,故名七返九还金液大丹。从此铅来制汞,其心常明,汞不动摇矣。此炼心存神之功也。


【译文】


七层炼心的背景与挑战在前六层修炼达到金水河车的内炼境界后,此时还有外炼工夫。虽然内体已明,但汞性易飞;内修虽具,阴丹易坏。若保养不纯,心性可能复灭。


炼心之法——外合内与龙虎会合具体方法是以虚明之心、妙有之性,和砂拌土种在彼家,以有投无、以实入虚,死心不动。待先天一炁从虚无中来,二候时合丹,此时两边龙虎会合,性情交感,如天地晦冥,身心两静。三阳发动时,如潮如火等各种景象出现,持剑掌印、踏罡步斗、鼓动元和、猛烹极炼,透三关而上泥丸,全身毛窍皆开。最后吞服所得之物,以先天制后天,性命合一,成就七返九还金液大丹。从此铅来制汞,心常明而汞不动摇。这是炼心存神的功夫。


【注解】


七层炼心,是炼已明之性也,即炼气化神之功也。炼己明之性,即以我之虚灵,通天地之虚灵,我心完全在于空中,于是须增忘减定。忘者,身心两忘也。我之身心,化入于虚,与虚空无异,而虚中生出造化,显现应过大周天之景,黑球变为红球,又称“朱桔”,所谓火里炼丹,即其时矣。红球回绕吾身,忽上忽下,由后而上,由前而下,绕后绕前,可分为子午卯酉。到子午卯酉之位,球行必稍舒缓;过此位后,忽而升入极高,忽而落下极低,如狐炼丹,人但见其红球起落也。此子午卯酉,完全在外也;彼家即是虚空,而我以真意实于虚中。至在身内者,“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红球升而热气与之同升。少焉红球落下,甘露亦即下降,有声如雷;过七日后,红球变为紫气,笼罩身上,此时阴魔如潮如火,汹涌而来,此为过大周天之景,即《西游记》过火焰山之时也。过大周天之时,宿业发现,万魔齐来,吾人所有贪、嗔、痴、爱及历劫宿业,皆发现于目前;所有曾入眼帘人物,亦皆于眼前出现。所谓“持剑掌印”者,剑即慧剑,是为灵觉真心,须以真心镇之,譬之于剑,以斩断一切。印为天印,即天心也。阴魔既潮,心动便倾丹鼎,故须持剑印,镇伏一切,应以心放在空洞之中,不使起意。“罡”者四正,即子午卯酉是也;“斗”者斗柄,亦即定盘星也。“此时应鼓动元和,猛烹极炼。”即是《西游记》之过火焰山是也。此山八百里,无路可通,中有万魔聚集,火烈如焚。过此难关以后,方得平安,身上毛窍,皆已展开,有如炒豆,又痒又热,人则如醉如痴,血气全身倒流,少时凉液下降,而全身清凉矣。过火焰山所以须芭蕉扇者,因芭蕉是木叶,虽为木质而极柔,以比木液,扇以生风,风即真阴之气。此气到口,方化液体,而甚清凉,未到口时,本为气体也。三调芭蕉扇,煽风灭火,三即乾也,金也;芭蕉木也,此为金木交并。孙悟空见铁扇公主时,情话绵绵,以比真阴真阳相见,而阴阳交感和合也。火焰山之火,识神之火,牛魔王为牛,即雪山之大白牛也。是为坤土,亦是意土。意多邪妄,去妄即真;意本相续,故杀之而落头生头。唯牛魔王为妄意,妄意之火,须以阴柔克之,熄其妄而归真,乃是明心见性,故牛王皈正,全赖金刚合围,喻遍体乾金也。人生七情六欲,皆妄意也,此时真妄相战,阴阳相激。既过大周天,妄返为真,浊阴已尽,真阳返入吾身,而成为纯阳之体,故曰“七返九还金液大还丹”,与小周天之玉液还丹不同也。小周天为七返,大周天为九还,若单举一种而言,则大小周天,皆有七返九还也。过大周天后,止心不动,与太虚一体,此后即是出神功夫矣。


【原文】


八层炼心,是炼已伏心,而使之通神也。前此七返九还,以铅制汞,心已定矣。但要温之养之,要使身中之气,尽化为神;身中之神,能游于外。于是取一年十二月气候,除卯酉二月为沐浴,余十月为进退,故名“十月温养”。非言要十个月功夫也,否则心虽定而不灵。炼之煅之,灵心日见;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故有出神之事,而不为物情所迷。此炼心成神之功也。


【译文】


八层炼心的基础与目标在经过前面的七返九还,以铅制汞后,心已安定。但此时需要温养,使身中之气尽化为神,身中之神能游于外。以一年十二月的气候为参照,除卯酉二月为沐浴外,其余十月进行进退,称为“十月温养”。这里的 “十月” 并非实指十个月的时间,而是一种象征。其目的是让心不仅定,而且灵。


炼心之法——温养与出神通过温养和煅炼,灵心日益显现。灵则会动,动则会变,变则会化,从而出现出神之事,且不被物情所迷惑。这是炼心成神的功夫。


【注解】


八层炼已伏之心,而使之通神,是即出神之功夫也。既得外丹之后,须用温养工夫,为时约须一年。除卯酉二月,应沐浴外,共有十月,是即“十月怀胎” 也。法以我身之虚空,通天地之虚空,久之而罩身之紫光,化为金光,渐渐金光大如车轮,覆于顶上,此即出神之景也。在此时多不自觉,以一意于忘之故,不识不知,宜有伴侣,以守护之、警提之,而使其觉。则其神一觉,而即出矣。初时其神幼稚,不能远出,仅及五步、十步而止,渐炼渐远,到后来可远至千里万里也。此时回视色身如粪土,故多有到此时,即尸解而化去者。且此后炼神还虚,皆为神上之事,即无色身,亦可修炼,故无妨舍去;然即舍去,而其色身亦可历久不坏矣。


【原文】


九层炼心者,是炼已灵之心,而使之归空也。前此温养功深,神已出而不惑,随心所欲,无往不宜,高踏云霞,遍游海岛,致足乐矣。但灵心不虚,则不能包涵万有,此所以有炼虚一著也。炼虚者,心胸浩荡,众有皆无,清空一气,盘旋天地间,是我非我,是空不空;世界有毁,唯空不毁;乾坤有碍,唯空无碍,此所以神满虚空,法周沙界也。此炼心之始末也,无以加矣。


【译文】


九层炼心的前提与追求在经过前面的修炼,尤其是温养功深之后,神已出且不被迷惑,能够随心所欲,无往不宜,甚至可以高踏云霞、遍游海岛,令人感到极大的快乐。然而,如果灵心不虚,就不能包涵万有。所以需要进行炼虚这一关键步骤。


炼心之法——炼虚以归空炼虚就是要达到心胸浩荡,视众有皆无,使自身化为清空一气,盘旋于天地之间。达到一种“是我非我,是空不空” 的境界,即超越自我的存在,又不执着于虚空。在这种境界下,即使世界有毁,唯空不毁;乾坤有碍,唯空无碍。如此便能神满虚空,法周沙界。这便是炼心的最终阶段,没有更高的境界了。


【注解】


九层炼已灵之心,是还虚也。已灵之神,应打扫干净,使之虚空粉碎,成为千百亿万化身,则神通变化无穷矣。此时神已脱胎,故可以神还虚,亦可带躯壳而还虚,遍虚空皆我神之所到,遍虚空皆为我之法身。于是九层炼心,大功告成。本章从初步说起,到还虚而止,因先从接命入手,功夫稍有不同。至入大周天以后,则与现在所讲之先天大道,无以异也。人元丹法,以己意为主,亦取意生身之义,法在专一其意,以达于诚。不过炼己未熟,火候恐不甚易,而其简易,不若天元。古人谓天元,唯上根可修,中人之资,必须由人元而进天元也。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鄂(2022)0000022

武当山道教学院
武当山道教学院成立于2007年,是一座全国性的道教本科院校,谨遵“尊道贵德,学修并进,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校训,培养“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新一代高素质道教人才,为弘扬道教事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