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推荐 ||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曹传旺教授团队开展舞毒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结构预测及其与杨树次生物质的分子对接分析

学术   2024-11-09 09:06   江苏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论文推荐


舞毒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结构预测及其与杨树次生物质的分子对接分析

谢佳铭1,曹传旺1*,孙丽丽1,李明俊2, 张瑞琼1

1.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内蒙古宁城县坤头河林场


▲ 课题组实验室


论文信息


关键词: 舞毒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杨树次生物质;同源建模;分子对接;结合能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07177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1200400)。

引文格式:谢佳铭, 曹传旺, 孙丽丽, 等. 舞毒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结构预测及其与杨树次生物质的分子对接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5):211-220.XIE J M, CAO C W, SUN L L, et al. Structural predicion of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 in Lymantria dispar and its molecular docking analysis with poplar secondary metabolites[ J]. Journal of NanjingForestry University ( Natural Scienees Edition),2024,48(5):211-220.DOI:10.12302/j.issn.1000-2006.202212012.

下面跟学报君一探究竟!


点击下方播放键

收听作者原声论文解读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曹传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昆虫生理生化与分子毒理学和环境毒理学相关教学与科学研究,开展森林重要害虫暴发致灾机制与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第一作者

谢佳铭,男,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所学林学专业,森林保护学方向,农学学位硕士,研究方向为蛋白分子模拟及药物先导化合物的筛选。




摘要


【目的】明确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与杨树主要次生物质的结合能力和结合方式,为解析GST介导的舞毒蛾对杨树次生物质适应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并通过GST分子模拟筛选结合能力强的次生物质,为舞毒蛾的科学防治提供新的策略。【方法】基于Swiss-model算法,经序列多重比对后,以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大于30%的GST蛋白作为建模模板,对10条舞毒蛾GST蛋白进行同源建模,成功构建其三维结构。随后,利用SAVES软件对已构建的GST蛋白三维结构进行评估。从Pubchem网站获得6种杨树次生物质的3D结构并运用Discovery Studio 2019软件对10种GST模型和6种杨树次生物质进行分子对接,通过结合能和可视化分析其对接情况。【结果】10种舞毒蛾GST蛋白同源建模所得模型均满足拉氏构象图中氨基酸位于最佳合理区和允许区域的数量大于90%的条件;三维结构与一级结构的兼容性评分大于0.2的氨基酸数量大于80%;所得ERRAT值为91.73%~97.82%,可知10种GST模型评估合格。分子对接结果表明,GST与杨树次生物质分子间均含有氢键及共价键。其中:与水杨苷结合最优蛋白为LdGSTs2,结合能为-45.70 kJ/mol;与咖啡酸结合最优蛋白为LdGSTz2,结合能为-43.96 kJ/mol;与邻苯二酚和芦丁结合最优蛋白为LdGSTz1,结合能分别为-25.86和-95.46 kJ/mol;与黄酮结合最优蛋白为LdGSTe2,结合能为-32.49 kJ/mol;与槲皮素结合最优蛋白为LdGSTo2,结合能为-62.09 kJ/mol。【结论】舞毒蛾GST与杨树次生物质结合能均≤-5 kJ/mol均含有氢键和共价键,同种杨树次生物质与不同GSTs的结合能相似,表明舞毒蛾GST与杨树次生物质之间具有较好的亲和力并且分子间结合稳定;GST对次生物质特异性不高,但同种GST与不同的杨树次生物质的亲和力强弱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添加次生物质以降低杀虫剂抗药性提供理论依据。





正文

分子对接是研究蛋白质结合的一种节约成本且快速的方法,可以提供蛋白质和其配体结合模式的可视化结果,同时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蛋白质,用于化学分子的前期初筛并比较、验证与蛋白质的结合特性,筛选出结合能力更强的蛋白质。然而荧光竞争法和体外检测法是验证蛋白与化学分子结合情况的直接证据,同样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但荧光竞争法和体外检测法过于耗时而且费用昂贵,无法在短时间内通过分析结果获知大量蛋白质与化学分子的结合特性。目前,在昆虫的化学感受研究领域,分子对接主要应用于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 protein, OBP)和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 CSP)的功能预测以及与小分子物质的结合方面,研究昆虫嗅觉和味觉感受蛋白的感受机制,进而分析气味小分子与OBP和CSP结合对昆虫行为产生的影响,可为开发害虫抑制剂和利用益虫新技术等提供理论参考。分子对接技术已在中华蜜蜂(Apis cerana)、烟粉虱(Bemisia tabaci)、甘菊颈盲蝽(Pachypeltis micranthus)等昆虫中进行了CSP研究。在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榆紫叶甲(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等昆虫的OBP研究中均有报道。对中华蜜蜂的触角特异蛋白(antenna special protein, AcerASP2)的研究中,分子对接后的结合能与荧光结合解离常数呈正相关,从而推导出AcerASP2和气味分子之间的亲和关系。现如今分子对接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在研究解毒酶和杀虫剂的相互作用、揭示代谢杀虫剂的分子机制等领域成为可能。家蝇(Musca domestica)GABA受体与氟虫腈的结合特性分析表明,GABA受体与氟虫腈的结合能力在体外荧光标记实验中显示出的亲和常数和分子对接中结合能也呈正相关,证明分子对接可以弥补荧光竞争结合和体外实验耗时长的缺点,并且其结果准确。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是广泛分布于动植物、昆虫以及微生物体内的多功能超家族酶系。昆虫体内GST可以根据GST功能、编码基因相似度、组织形式和生化特性,分为Delta、Epsilon、Omega、Sigma、Theta和Zeta 共6个家族。GST催化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有毒物质之间的耦合反应,使有毒物质更易被溶解、排出并最终解毒。陈等首次解析了第1个Delta家族的GST蛋白冈比亚按蚊(Anopheles gambiae)AgGSTd1-6的晶体结构(PDB ID:1PN9)。此后,Kakuta等解析了家蚕(Bombyx mori)BmGSTu的晶体结构(PDB ID:3AY8),同时在结合区域内还发现了具有催化功能的关键氨基酸残基。已有研究表明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和家蚕GST在代谢次生物质方面具有一定作用。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属鳞翅目毒蛾科,是一种分布广、食性杂、能顺风迁移并且危害严重的世界性害虫。据报道可为害500多种植物,目前主要利用化学农药来防治,但易造成“3R”(抗药性、再增猖獗和残留)问题,因此开发新型绿色杀虫剂成为研究的重点,而来源于植物产生的次生物质是植物源杀虫剂有效成分,具有低毒性、低残留和无污染等优点。舞毒蛾GST与家蚕的GST亲缘关系近,可能具有类似的生理功能。近年来,关于舞毒蛾GST的研究多集中于分析不同农药和植物次生物质对GST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鄢杰明等根据毒力测定结果,分别用48h LC50剂量(半致死浓度)甲氧虫酰肼和24 h LC50剂量多杀菌素处理白桦叶片饲喂舞毒蛾,发现甲氧虫酰肼和多杀菌素对舞毒蛾GST活性抑制显著;冯春富等通过喷施茉莉酸甲酯、茉莉酮、舞毒蛾幼虫取食和松毛虫幼虫取食4种方法处理落叶松幼苗,结果显示茉莉酸甲酯和舞毒蛾幼虫取食处理的幼苗饲喂舞毒蛾幼虫,其体内GST活性显著降低,表明诱导植物产生抗性可以有效抑制GST的活性。马等发现芦丁和水杨苷显著诱导舞毒蛾幼虫LdGSTe4LdGSTo1基因表达,LdGSTe4基因沉默影响舞毒蛾对芦丁和水杨苷适应性。从苦参(Sophora flavesoens)、苦豆子(S. alopecuroides)和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等植物中提取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白屈菜总碱会导致舞毒蛾死亡,其致毒机制与GST活性抑制相关。研究发现舞毒蛾GSTLdGSTe1LdGSTe2LdGSTs2LdGSTo1)沉默体取食咖啡酸、水杨苷、芦丁、槲皮素、邻苯二酚、黄酮等6种杨树次生物质后存活率与注射dsGFP的舞毒蛾相比显著降低,表明GST基因参与舞毒蛾对植物次生物质解毒代谢过程,暗示GST基因在解毒次生物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将次生物质与溴氰虫酰胺联用后,舞毒蛾的存活率低于溴氰虫酰胺单剂处理,GST的活性在次生物质与溴氰虫酰胺联合作用下增强,表明次生物质可能与GST优先结合,从而使杀虫剂的代谢效率降低、毒性增强。尽管舞毒蛾GST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利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GST的报道甚少。




本研究以舞毒蛾为研究对象,选择10个舞毒蛾GST基因和6种杨树次生物质,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分析舞毒蛾GST基因与杨树主要次生物质的结合能力,为筛选新型绿色杀虫剂提供理论基础。



0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0种GST全长基因序列来自于舞毒蛾的转录组数据,并且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通过基因克隆验证了其序列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将前期鉴定的6种杨树主要次生物质水杨苷、咖啡酸、邻苯二酚、黄酮、芦丁、槲皮素,分别与10种GST基因进行分子对接。从pubchem数据库(https://pubchem.ncbi.nlm.nih.gov/)中获得配体小分子模型,编号分别为No.439503、No.689043、No.289、No.10680、No.5280805、No.5280343,利用Pymol 2.2.0软件模拟其三维结构。



1.2 研究方法


1.2.1 舞毒蛾GST基因同源建模

利用Swiss-model在线网站(https://www.swissmodel.expasy.org/)的模板搜索功能,搜索与舞毒蛾GST氨基酸序列一致性≥30%,且模板覆盖率达到95%以上的模板。然后选择排名第一的蛋白晶体结构作为建模模板,模板序列与舞毒蛾GST氨基酸序列通过Bioedit 7.2.6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GST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最后对舞毒蛾GST分子进行三维结构建模。

 1.2.2 同源建模评价

舞毒蛾GSTs蛋白同源建模评价参照郭冰等[1]的分析方法。通过在线评估网站(https://saves.mbi.ucla.edu/)中Procheck、Verify_3D和ERRAT程序进行评估。Procheck程序通过计算氨基酸落在最佳合理区、较合适区、勉强接受区和不合理区中的数量来分析蛋白质主链中氨基酸残基的二面角是否分布在合理范围内来评价蛋白模型是否合理,当拉氏构象图≥90%氨基酸残基位于最佳合理区,则认为蛋白模型合理。运用Verify_3D程序评价时,三维结构与一级结构(3D-1D)之间关系的得分大于0.2时的氨基酸≥80%,认为蛋白模型是合理的。ERRAT程序是通过分析其误差值在置信区间内的氨基酸数量占总氨基酸数量的比例为ERRAT值,当ERRAT值>50%时,则认为该模型是合理的。为提高结果准确性,当所构建的模型合理性符合以上3个标准时,则可用于后续分析。

 1.2.3 舞毒蛾GST与6种杨树次生物质的分子对接

采用Discovery Studio 2019(DS 2019)软件的精准对接功能(CDOCK)将GST模型和次生物质进行分子对接。首先通过随机搜索小分子的不同构象,将不同的构象在受体的活性部位区域优化;随后在DS 2019中优化蛋白质模型,删除蛋白质的其他构象,保留唯一的最佳构象,将不完整的氨基酸残基补充完整;然后对蛋白和小分子进行加氢处理,对小分子同时进行能量最小化等处理。通过DS 2019软件搜索结合位点,运行CDOCK程序,使每个小分子的不同构象分别与每个GST的最优蛋白模型对接,对接结果生成10个最佳构象。按照结合能排序,根据结合能越低、分子结合越稳定、亲和力越好的原则,选取结合能最小的构象进行分析评价。




02

结果与分析


2.1 舞毒蛾10个GST同源建模中模板搜索结果


经序列比对分析(图1),舞毒蛾GSTo1与家蚕GSTo3(模板编号:3rbt.1.A)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相似度59%,模板覆盖率100%;舞毒蛾GSTo2氨基酸序列与家蚕GSTo2(模板编号:3wd6.1.A)一致性最高,相似度为41%,模板覆盖率为93%;搜索到LdGSTs1和LdGSTs2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的模板为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Blag5(模板编号:4q5r.1.A),相似度分别为36%和40%,模板覆盖率均为93%;搜索到LdGSTt1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的模板是人类Homo GSTt1(模板编号:2c3n.1.A),相似度为38%,模板覆盖率为95%;搜索到LdGSTz1和LdGSTz2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的模板是人类HomoGSTz1(模板编号:1fw1.1.A),相似度分别为46%和40%,模板覆盖率分别为100%和97%;搜索到LdGSTe1、LdGSTe2和LdGSTe3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的模板是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GSTe7(模板编号:4png.1.A),相似度分别为37%、38%、42%,模板覆盖率分别为95%、96%、96%;以上GSTs模板均符合Swiss-model同源模建序列一致性及模板覆盖率条件,基于上述模板构建了舞毒蛾GST同源蛋白三维结构模型(图2)。




▲图1 舞毒蛾GST与相应建模模板的序列比对


▲图2 舞毒蛾10个GST三维结构模型


2.2 舞毒蛾GST同源建模分析


舞毒蛾10个GST蛋白结构是二聚体,包含a链和b链,具有β折叠和5~6个α-螺旋,从而稳定GST整体结构。分析表明建模所得舞毒蛾10个GST三维结构模型均具有该典型结构(图2)。



2.3 舞毒蛾GST同源建模结果评价


2.3.1 GST模型的Procheck评价

 所得的拉氏构象图中LdGSTe1、LdGSTe2、LdGSTe3、LdGSTo1、LdGSTo2、LdGSTs1、LdGSTs2、LdGSTt1、LdGSTz1和LdGSTz2的全部氨基酸均位于合理区,满足拉氏构象图中氨基酸位于最佳合理区的数量大于90%的条件,表明所构建舞毒蛾GST模型的氨基酸残基构象是合理的(表1),可用于接下来的分析预测。

 2.3.2 GST模型的Verify_3D和ERRAT评价

 通过Verify_3D程序分析表明,LdGSTe1、LdGSTe2和LdGSTe3蛋白三维结构与一级结构的兼容性评分大于0.2的氨基酸残基分别为80.30%、81.35%和86.38%;LdGSTo1和LdGSTo2三维结构与一级结构的兼容性评分大于0.2的氨基酸残基分别为97.17%和94.12%;LdGSTs1和LdGSTs2中88.06%和97.52%的氨基酸残基的三维结构与一级结构的兼容性评分大于0.2;LdGSTt1中84.11%的氨基酸残基的三维结构与一级结构的兼容性评分大于0.2,LdGSTz1和LdGSTz2中87.5%和81.95%的氨基酸残基的三维结构与一级结构的兼容性评分大于0.2。因此,LdGST氨基酸数量均大于80%,故建模的氨基酸残基结构合理。

 通过ERRAT程序评价可知LdGSTe1、LdGSTe2和LdGSTe3的ERRAT值分别为96.61%、95.34%和93.4%;LdGSTo1和LdGSTo2的ERRAT值分别为95.92%和97.82%;LdGSTs1和LdGSTs2的ERRAT值分别为94.29%和94.32%;LdGSTt1的ERRAT值为95.86%;LdGSTz1和LdGSTz2的ERRAT值分别为91.73%和92.62%。评价这10个GST模型所得到的ERRAT值均远大于50%,故构建GST蛋白模型中的非键合相互作用整体上是合理的。



▼表 1 拉氏图评价氨基酸残基合理性


2.4 舞毒蛾GST与杨树次生物质的分子对接


2.4.1 分子对接结合能分析

 采用分子对接分析舞毒蛾10个GST与6种杨树次生物质的结合方式结果(表2)表明:与水杨苷结合的最佳蛋白为LdGSTs2,结合能为-45.70 kJ/mol;与咖啡酸结合的最佳蛋白为LdGSTz2,结合能为-43.96 kJ/mol;与邻苯二酚和芦丁结合的最佳蛋白为LdGSTz1,结合能分别为-25.85和-95.46 kJ/mol;与黄酮结合的最佳蛋白为LdGSTe2,结合能为-32.49 kJ/mol;与槲皮素结合的最佳蛋白为LdGSTo2,结合能为-62.09 kJ/mol。从结合能来看,10个GST蛋白的结合能趋势基本一致,其中与GST结合最好的杨树次生物质是芦丁,其次是槲皮素、水杨苷、咖啡酸、黄酮和邻苯二酚。与杨树次生物质结合最佳的蛋白为LdGSTz1,结合最差的蛋白为LdGSTo2。

 2.4.2 LdGSTs2蛋白的结合分析

 以Docking-score评价对接效果分析表明水杨苷与LdGSTs2结合特性最好(表2)。水杨苷位于LdGSTs2的α螺旋形成的结合腔内,周围分子作用较为紧密,LdGSTs2中的天冬氨酸(ASP)97A、丝氨酸(SER)100B、SER100A、赖氨酸(LYS)101B、酪氨酸(TYR)96A、甲硫氨酸(MET)14A、SER64A、天冬酰胺(ASN)65A和丙氨酸(ALA)66A通过范德华力与水杨苷结合;ASP97B通过阴离子-π键与水杨苷结合;ASP97B、精氨酸(ARG)99A、谷氨酰胺(GLN)63A和ASP93B通过常规氢键与水杨苷结合。通过氢键结合的这些氨基酸说明疏水性的残基与水杨苷之间的氢键以及作用力均为促进蛋白-配体结合的主要作用力(图3)。

 2.4.3 LdGSTz1蛋白的结合分析

 邻苯二酚和芦丁与LdGSTz1结合特性最佳(表2)。邻苯二酚位于LdGSTz1 α-螺旋形成的结合空腔内,周围分子作用较为紧密,对接结果(图4图5)可知,LdGSTz1中的GLN56B、SER12B、SER13B、GLN109B、GLN112B、ASN170B、ARG173B、亮氨酸(LEU)11B4和ASN113B与邻苯二酚通过范德华力结合,LEU36B和半胱氨酸(CYS)14B与邻苯二酚通过π-烷基结合。氢键作用力的氨基酸残基为缬氨酸(VAL)57B,说明在LdGSTz1中这些疏水性残基与邻苯二酚的作用力和氢键作用力是促进蛋白-配体结合的主要作用力。

 芦丁位于LdGSTz1 α-螺旋形成的疏水口袋内,周围分子作用紧密,脯氨酸(PRO)110B和CYS14B与芦丁通过烷基结合;ASN113B与芦丁通过π-孤对电子结合;组氨酸(HIS)44B、GLN43B、VAL115B和GLN56B通过不利键与芦丁结合;VAL115B与芦丁通过π-烷基结合;SER105B、SER106B、SER106A、ARG17B、GLU55B、SER70B、GLU102A、PRO58B、VAL103A、LEU111A、异亮氨酸(ILE)108A、VAL116B、甲硫氨酸(MET)54B、色氨酸(TRP)132A、SER15B、ARG135A、LEU16B、LEU114B、ILE118B和甘氨酸(GLY)40B与芦丁通过范德华力结合;GLN109B、GLY107A、GLU69B、CYS14B、VAL57B、GLN56B和SER13B与芦丁通过氢键结合;SER12B、LEU111A和GLU69B与芦丁通过碳氢键结合,在SER12B、LEU111A和GLU69B以碳氢键的形式形成氢键。氢键是一种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氢键作用使得蛋白-配体结合更加稳固,所以SER12B、LEU111A和GLU69B是关键位点。

 2.4.4 LdGSTz2蛋白的结合分析

 咖啡酸与LdGSTz2结合特性最好(表2),咖啡酸位于LdGSTz2 α-螺旋形成的疏水口袋内,周围分子作用紧密,LdGSTz2中的VAL59B、ASN115B、GLN111B、ASN173B、PHE116B、GLY117B、PHE46B、ARG138A和ALA56B与咖啡酸通过范德华力结合;CYS17B、SER16B、GLN45B和GLN57B与咖啡酸通过氢键结合;LYS58B和ILE39B与咖啡酸通过π-烷基结合;SER15B与咖啡酸通过碳氢键结合,SER15B以碳氢键的形式形成氢键,所以SER15B是一个关键位点(图6)。

 2.4.5 LdGSTe2蛋白的结合分析

 黄酮与LdGSTe2结合特性最好(表2),黄酮位于LdGSTe2 α-螺旋形成的结合腔表面,LdGSTe2中的ASN131B、ALA119A、VAL115B和GLU114A与黄酮通过范德华力结合;LYS130B和PRO118A与黄酮通过π-烷基结合;ARG111B与黄酮通过阳离子-π键结合,黄酮与LdGSTe2以分子间作用力结合,并未形成氢键,说明促进蛋白-配体结合的主要作用是疏水作用力(图7)。

 2.4.6 LdGSTo2蛋白的结合分析

 槲皮素与LdGSTo2结合特性最好(表2),槲皮素位于LdGSTo2 α-螺旋形成的结合腔表面,LdGSTo2中的ALA230A、ALA126A、PRO130A、LEU181A和LYS186A与槲皮素通过范德华力结合;SER129A与槲皮素通过π-孤对电子和氢键结合;ILE184A与槲皮素通过π-烷基结合;ALA125A和GLY185A与槲皮素通过氢键结合,说明这些疏水性残基与水杨苷的作用力和氢键作用力为促进蛋白-配体结合的主要作用力(图8)。




▼表 2 舞毒蛾GST与杨树次生物质对接的结合能


▲图3 舞毒蛾GSTs2与水杨苷的结合分析


▲图4 舞毒蛾GSTz1与邻苯二酚的结合分析


▲图5 舞毒蛾GSTz1与芦丁的结合分析


▲图6 舞毒蛾LdGSTz2与咖啡酸的结合分析


▲图7 舞毒蛾GSTe2与黄酮的结合分析


▲图8 舞毒蛾GSTo2与槲皮素的结合分析


03

讨论


利用分子对接能够快速分析GST的结合情况,直观地显示出与次生物质的结合模式,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大量结果进行比较,使研究结果更具有针对性。本研究选择10种舞毒蛾GST和6种杨树次生物质进行分子对接,分析舞毒蛾GST的结合能、关键氨基酸以及结合方式,可知不同舞毒蛾GST与杨树次生物质的结合区域相似,同种杨树次生物质与不同GST的结合能相似,表明GST对次生物质特异性不高。GST与杨树次生物质通过氢键和共价键的方式结合,结合相对稳定,结合能差异较大(-12.67~-95.46 kJ/mol),表明6种次生物质与10个GST结合能力较好,具有较好的亲和力。Lu等、崔琳琳等、马天翔等研究表明,蛋白质与小分子结合能<0 kJ/mol能自发结合,蛋白质与小分子结合能≤-5 kJ/mol则结合能力较好。沃格特提出在气味受体、气味结合蛋白和气味降解酶3种蛋白质中,气味降解酶中的两类家族基因(CYP450GST)可能是特异性最低的,为更具针对性的行为抑制蛋白。Gawande等将棉蚜(Aphis gossypii)GST蛋白(AgosGSTs1和AgosGSTs2)分别与植物次生物质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与单宁酸和鞣花酸结合时具有相似的结合能和氢键得分,表明两种GST对同一分子的特异性不高,但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杨欢等将禾谷缢管蚜GST蛋白(RpadGSTs1和RpadGSTd1)分别与12种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结合能为-14.77~-39.54 kJ/mol,表明GST与12种化合物能够自发结合且结合能力较好;同种化合物与两种GST对接的结合能相近,结合区域相似并且具有促进稳定结合的分子间作用力。

 本次研究与上述结果类似,所选GST与配体结合过程中,不同的GST对相同的杨树次生物质结合差异不大,这与其他特异性较强的蛋白相比明显不同。通过GST与以往研究最多的OBP进行比较,GST与OBP和配体结合的原理存在差异。结构相似的次生物质与GST蛋白的结合位点、形成的化学键以及分子间作用力差异很小,反之,OBP蛋白与配体结合会因结构、化学键以及分子间作用力的不同而产生较大的差异;然而,GST蛋白结构相似,与配体结合能力趋于稳定。根据GST的特异性较低这一特性,筛选与GST能够结合的物质的范围更大,更容易筛选出可以与GST结合的物质。在蛾类的杀虫剂研制防治中,可以添加更易与GST结合的化合物,根据底物竞争结合原理,使GST优先与该物质结合,从而降低害虫对杀虫剂的抗性,增强杀虫剂的杀虫作用。然而,本研究所用分子对接技术,属于计算机模拟预测,其预测结果可能与试验结果存在差异性,还需进一步验证。

 综上所述,利用分子对接模拟了舞毒蛾GST与杨树次生物质的作用模式,为后续舞毒蛾GST对不同次生物质的解毒能力分析,以及根据次生物质与GST结合能力的强弱选择杀虫剂增效剂,从而增加舞毒蛾的防治效果提供了理论基础。



end

 关注我们 更多精彩



好消息

本刊可以扫码购买啦!

内容、音频、图片等来源:论文作者

责任编辑:王国栋

审校:吴祝华

微信制作:夏婷婷



如何获取原文?


1.更多精彩敬扫描图片上方二维码请关注南林学报微信公众号、微博号、抖音号、喜马拉雅号、今日头条号


2.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微信的博看网页面


3.原文链接请见于下方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