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那些不得不说的往事|周旭

民生   2024-11-12 17:30   江苏  


《宝应文存》这部书稿乃我的老同学何平老年得“子”。捧读此书,我和他同样高兴。在这之前,他已出版了多部与宝应有关的散文作品集。宝应是他精神产品的富矿。

宝应位于高邮的北边,是大运河畔手携手的两个兄弟县,一抬腿就到了对方的地界。但在四十六年前,道路和交通并不像今天这样宽阔和便利,搭乘公共汽车需要花去大半天时间。那时候的高铁连影子还没有,加之学业紧张,我在高邮师范学校读中文大专班的两年间,一次也没有去过宝应。但我知道宝应和高邮一样,享受着大运河和高邮湖的恩泽,是物产富饶的鱼米之乡。那里民风淳朴,风光优美,八帆立式风车是遥遥领先于风车之国荷兰的发明创造。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以古代帝王年号作为地名并一直连续沿用至今的宝应,是宜居宜游的风水宝地。她好可爱啊。

何平从十岁起随父母自京城下放宝应,三十八岁时调入南京,在宝应学习、生活、工作了二十八年。他的少年和青年的宝贵时光都是在宝应度过的。多年前,他从上海退休,依旧三天两头往宝应跑。宝应有他住过的老屋和故朋亲友,有他一同劳作的插队知青和挥洒汗水的农民兄弟。他常常情不自禁地怀想几十年前的小学和中学老师,还有跳舞习拳灯火通明的文化馆,用新米熬煮的香气袭人的米粥,洁白如乳的王营羊肉汤,以及具有古意的方言和歇后语。宝应是他的根。这个根既是生命的,也是人文的。他在书中的文字里,没有说出一句"我爱宝应",他把对宝应的爱埋藏在心底,并转化成一个又一个人生叙事。《宝应文存》是他用灵魂写给宝应的一封滚烫的情书。



我在高邮读书期间与何平同在一班,同处一室。他曾对我说,他的身体在宝应成长、发育、壮大,他的知识的开蒙,他对同学情、师生情、老乡情、插友情、工友情、同事情的领会,对世事之艰和人性幽微的洞察和感悟,他的浪漫而又踏实勤勉的精神情怀,等等,都是宝应赠予他的。宝应地方不大而磁场强大,赋予每个有缘人以绵长久远的能量。这里的人生性善良,待人忠厚,吃苦耐劳,这些都深深影响了何平,既益口体,更益心智。倘若他没有到宝应来,一直在出生地的北京生活,馈赠给何平的又是另一番人生的风景。作者身上和思想深处的人文基因固然是由原中央大学毕业的父亲和原国立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母亲遗传的;但是,存在决定意识,宝应这一依傍古老运河和高宝湖的里下河地区,形塑了他独特的人格,并为他人生的成长和丰盈打下了不可替代的根基。宝应是他的精神高地,也是他的灵魂故乡。就人生厚重复杂的滋味和收获而言,之前的北京、后来的南京、上海、香港等等这些或长或短生活和工作过的大城市,与譬如小小邮票的宝应不可相提并论。一个地方对于一个人精神因子的影响,并不以地域大小来评估。这是由宝应在他心中的文化品格、时间窗口和持久性独特性决定的。宝应是他精神和智慧的原乡。没有宝应,就没有今天的何平。从这一意义上说,《宝应文存》一书是何平奉献给宝应的感恩之作。
本书共分八辑,分别是史籍抉微、乡土觅迹、风情写真、舌尖拾味、师友琐忆、往事回眸,乡音摭记、开卷浅识。涉及怀人记事、非遗文化、乡风民俗、风味美食、师友情深、方言研究、诗文赏析等等。他是宝应文化的夜莺,无论退休前还是退休后,始终如一地展开嘹亮的歌喉为宝应歌唱。他对宝应的人文掌故、河流桥梁、忠烈俊彦、民风俚俗等等理解得太深透了。在其笔下,一个字,一栋楼,一座桥,一条路,一句话,一座车站,一条河流……都具有丰富的意趣和蓬勃的生命朝气。书中的所有篇章构成他细密优美的乡愁图谱。他平时喜欢淘书,只要在网上或书摊上发现有关宝应小众类别的著述,他总是怀着浓烈的兴趣捧回研读,他把这种发现视为宝应文脉的温暖支流,通过力透纸背的考证和研究,解疑释惑,打通宽阔文脉的堵点,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从而向世人深广透彻地解构和讲述宝应的前世今生。像《来鹤楼的惊天秘密》《清代名儒乔守敬生卒年小考》《清布衣潘咏生卒年小考》《读清进士刘岳云的硃卷》《乔家白是白酒吗》等等篇章都是遍览查询了《扬州文库》《清史稿》《清康熙宝应县志》《宝应历代县志类编》等等书中的资料之后写就的。这不仅需要深厚的文史功底,更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如果不是对宝应深沉的爱,谁会如此大费周章,举着个放大镜对泛黄的历史文牍一页一页地仔细揣摩和研究呢?《宝应文存》一书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它是传承宝应文化的一粒种子。知识与生活联袂便可书写极富故事性的文章。这些文章是作者不知疲倦、以苦为乐、于史书典集中爬梳钩沉、演绎创作的。令人感佩的是,作者并非专业的文化研究者,但他做了一些专业工作者没有做的事。某些方面填补了宝应和扬州文史研究的空白。

《来鹤楼的惊天秘密》是书中并不多见的万字长文,这栋鹤立于宝应县城的古楼在城市扩建中早已灰飞烟灭,但儿时的作者曾经栖居于此,对它充满了深厚难忘的感情。我不知道来鹤楼的主人乔可聘自京回宝兴建来鹤楼,与作者自京回宝居住于来鹤楼的相似履历是不是触发作者着意研究和撰写本文的初衷。作者沿着历史的轨迹,从乔氏后人的诗文和《康熙宝应县志·乔可聘传》中,顺藤摸瓜,寻找具有逻辑力量和理论依据的事件发展走向,从而有机地还原事实的真相。他依楼写人,记述乔可聘这位明代大儒回家乡隐居,暗中勾连同道的仁人志士反清复明的斗争及其结果,这对宝应明清县志的研究是一种学术和史学上的大胆而又有力的推论。文中运用史志、考据、想象、推理等方法,以侦探剧的笔法,对宝应城当年有否仙鹤飞来、取名来鹤的因由等等一一揭示,把朝廷、县衙和以乔可聘为领袖的秘密斗士写得饱满生动,再现了明清社会和官场的复杂面貌。一栋古楼仅仅是宝应文脉的一个小点,但这个点经过作者的钩沉式书写,照亮了明清宝应文化的光辉历史影像。



散文写作,贵在真诚。以情动人是作品引发读者共鸣的首要因素。此外,语言品质、故事情节、细节刻画、结构和立意也是重要因素。本书中,无论是对小学中学时代的回忆,还是对老年友谊和宝应美食的记叙,作者坦露着他的赤子之心。这样的真诚,又是以平白如话的语言风格来表现的。他没有使用大量的形容词和副词对人和事进行夸张的修饰,而是不动声色,以平静恬淡的语调娓娓地还原着,记录着,叙述着。他心中惊涛骇浪,笔下波澜不惊,写得轻松而从容。修辞的多和少体现了作者写作时用力的轻和重。从阅读效果看,作者愈是亲切轻松不怎么使力气地记叙,读者读起来便愈加地放松和舒服,四两拨千斤的留白,素面朝天的质朴表达更能深入人心,也更能长久地驻留。

对文学作品的生命力,语言修辞是必要的,但它不是体现文学水平和厚重人生的尺度,过度的修辞会使人觉得作者感情的虚假。作家刘震云说过,凡是用特别复杂的文字,用形容词和副词写作的人,都是没有文化的人。如果外在的表达特别复杂,里面的内容一定是特别干瘪的。真正有学问的人,一定是用浅显的语言说清楚特别复杂的事物和哲学。通观《宝应文存》,其语言犹如老友拉家常似的浅显和晓畅。在遣词造句和组织语言上,他与文绉绉的掉书袋毫不搭界。他在文字肌理之间给读者预留着具有想象和审美的弹性,从而把他讲述的所有故事以及附着在故事上的立意一起吃进肚子。

作者做过农民、工人、教师,出版人、主编、图书经销商,经纪人、文化公司总裁,他在体制内外都拼搏过、奋斗过,物质的精神的苦他都统统吃过了。他吃的苦与其打成右派的父亲所受的苦,有一样的,也有不一样的。他对在茶淀农场等苦寒之地改造的父亲的思念,对才情满腹的父母所经历的人生浪费的痛惜,也是一种苦,一种钻进骨髓的痛。他的思念和父母对他的思念和担忧双向奔赴。这样的人生经历锤炼了他坚强不屈的性格,并对时代和个人的关系进行翻来覆去的思考,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回归了淡泊的本真。淡泊宁静是最为自洽的处身之道。他对社会、对人性和对人生的认知具有更加理性平和的深刻。这样的深刻也很自然地表现在文字风格上。这就是波澜不惊、返璞归真、素雅静美的绚烂,这种风格或曰追求是其对世界认知和对人生理解的必然结果。



二十八年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宝应对于作者无疑具有开心欢乐的幸福,他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是在宝应实现的。但他也有苦闷和忧伤。但这样的忧伤在全书的字里行间看不到。他不哀怨,更不愤懑,而是拥有了过来人的豁达和诙谐,还有苦中作乐的幽默。乐观主义的情绪始终洋溢在他的内心和笔端。这是人生的大智慧。他以过来人的经历和境界回味和审视着过去的苦难对如今的他带来了什么,意味着什么。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苦有多苦,甜就有多甜。苦与甜是可以代谢、转化的。如果没有过去的苦,哪有今天的甜呢!虽然人性并不希望我们生下来便去自找苦吃。
作者从小到大、到老,可谓是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每年他要出两次国,观赏不同的自然和人文风景,世界几大洲估计被他跑遍了。相对而言,我虽然从事旅游工作,但走的地方远没有他多。他的财富比我多多了。

何平是宝应的儿子,这是我拜读本书和他以前有关宝应作品的朴素感觉。他是始终游走在宝应河流里的一条感恩的鱼。鱼的记忆是7秒,而何平对宝应感恩的记忆是一辈子的。

2024年10月20日写于南京

(作者为原江苏省委办公厅《江苏通讯》(半月刊)主编,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

(本文为即将出版的《宝应文存》所作的序,题目为编者所加)

(据有关消息,《宝应文存》将以《宝应琐记》书名出版。)

(本文已经首发公众号授权!)


最近精选

(点击下面链接可阅读)


六十年前宝应的数学“神童”|何平

席间语|何平

6.在芳草地小学的日子|何平

我的学生们:正副班长|何平

冷盘中的“四大金刚”|何平

小说·芙蓉扣|何平

【编读往来002】“感谢主编”|唐汝邦

【编读往来001】“评论是这样的……”

最新◎来吧,运河儿女!|主编
回望的澎湃(敬请收藏24版)|主编
经典回眸〔34〕上宝应|三可
立木斤夜话054|王新
拥抱真情 相约泰州|张承瑶
我和我的知青朋友|湖畔老人
开车|剃须
【国庆专题】之三:河|王新

从氾水到界首|王小草

"逍遥‘’姑苏游|王新

美哉!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西藏之旅(三)|梁永胜

重庆揽胜|苗苏北


主编微信




运河儿女
千年古老运河流过身边,运河儿女会有多少喜怒哀乐,多少悲欢离合,像运河流水一样或浪花奔腾,或波光粼粼,或春水如新,或秋水如歌。 你我真情实意,捎来那段往事,那个故人,那瓣馨香,那片风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