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言评论 | 孟烨、张五明、李晶:地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态势与未来策略

学术   2024-10-31 18:51   北京  

↑ 点击上方“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关注我们


孟 烨 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政策性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五明 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政策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李 晶 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党支部书记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资本市场与公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十八大以来,面对全球能源结构和产业格局加速重构的外部形势,我国率先确立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作为技术高度集成、低碳化、智能化、电动化、面向全球竞争的现代化产业,新能源汽车不仅是我国产业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前沿优势阵地。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各地纷纷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或产业上下游,但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高度依赖整车企业的业务布局和所在区域的产能利用率,整车生产牌照的稀缺性决定了产业发展不会过于分散,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链布局决定了相关产业集中度,产能实际利用率决定了区域产业结构布局。因此,地方政府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时,如何兼顾战略布局与产业结构增量,突出区位或资源禀赋优势,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竞争中形成错位有序发展,是需要考量的重要问题。





一、回望来路:产业规模优势基础建立,各省份落实战略实现全域布局


在全球产业格局加速重构、经济增长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当下,近三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仍保持着30%以上的增速,其中我国是重要的增速来源。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汽车出口数量更是首次跃居全球第一,实现了里程碑式的突破。从2009年“十城千辆”计划开始,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整体战略指引下,全国31个省份均实现了新能源汽车发展布局。虽然各地资源禀赋千差万别、各有所长,产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但是整体来看,呈现出以下鲜明的产业梯队特征。


图1  2023年我国各省新能源汽车产量


一是技术引领梯队,基于强大研发能力和优质企业资源,形成核心产业集群。以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为典型代表,聚集了全国一流的高校院所和企业创新资源,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策源地,同时围绕创新资源布局形成了产能集聚,5个省市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接近60%。北京作为京津冀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核心所在,拥有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重视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产业特征表现为技术密集型。广东以深圳和广州为核心,在比亚迪、广汽等龙头企业带动下,形成了以整车为核心在全球配套和技术集成的产业发展模式,汽车产能位居全国首位。上海的优势在于国际化合作与高端制造,技术创新与国际接轨,在特斯拉超级工厂和上汽集团带动下,成为高端电动汽车的生产重镇。江苏围绕常州、南京、苏州等产业基地,在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和材料领域占据技术领先地位。浙江依托吉利汽车在新能源整车制造和国际并购方面表现活跃,通过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


二是制造优势梯队,基于传统汽车制造和供应链基础,转型发展呈现分化态势。以重庆、安徽、陕西、湖北、吉林为典型代表,2023年汽车产量排名均在全国前十,在制造业的强势支撑下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生产基地。重庆、安徽、陕西是产业发展后来居上的典型案例,也是招商引资的成功案例。重庆作为汽车产业发展较早的城市曾一度落后,但是近年来通过长安新能源自主品牌培育和华为、宁德时代等一批项目引进,实现了转型突围。安徽则是通过江淮与蔚来的合作,在高端智能电动车制造方面形成技术储备和产业布局。陕西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全国第三,得益于比亚迪汽车的引入,快速形成产业集聚。陕西秦创原创新平台数据显示,2022年产自西安的101.52万辆新能源汽车中,比亚迪品牌占比达到97.9%。湖北、吉林作为传统汽车产业大省,以东风汽车、一汽集团等车企总部为核心,沉淀了成熟的产业配套和供应链合作,汇聚了一批零部件供应商,2023年汽车产量分别为179万辆、156万辆,但是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不高,在向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转型发展过程中,传统业务是基础也是桎梏,优劣势特点十分鲜明,转型期尚未结束。


表1  2023年我国汽车产量排名前十的省份


三是资源基础梯队,基于特色产业资源、优势赛道选择,实现错位配套发展。以四川、江西、福建、湖南为典型代表,从小赛道切入新能源汽车产业,充分发挥优势条件成为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四川依托丰富的锂矿资源布局动力电池产业,2023年全省生产动力电池105.4GWh,同比增长27%,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6,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江西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以及电机的生产制造提供了保障,目前围绕新能源汽车上游原材料,江西不断延伸产业链,已经形成从上游锂矿开采到下游应用的完整产业链,逐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车的配套制造能力。福建依托宁德时代布局动力电池产业集群,2024年上半年锂电池出口521.28亿元,超全国出口总值的1/4,位居全国首位。湖南则是借力产学研协同创新,在锂电池正极材料领域建立独特优势,头部企业长远锂科稳居国内正极材料行业第一梯队,以此为突破口,湖南目前形成了覆盖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电池回收等完整的产业链条。


四是消费市场梯队,汽车制造基础薄弱,以应用场景和庞大市场为方向推动产业布局。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西部内陆省份和海南省是典型代表,这些省份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市场条件,在新能源汽车的极端环境测试、安全性能保障测试、市场推广需求测试等场景应用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比如,新疆独有的高温、高原、高寒等条件,吸引了上汽、比亚迪、小米、集度等汽车厂商开展路测,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上海)吐鲁番兵团测试基地自2023年建成投运以来,已先后测试了400余辆汽车,实现产值约900万元。海南则是充分发挥自由贸易港的资源优势,强化政策环境的支持和引导,在全国率先提出到2030年全域禁止销售燃油汽车,积极推动国家换电试点城市、国家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建设,聚焦旅游和物流场景的推广和应用,加速构建以新能源汽车为主体的旅游交通体系。


图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及代表性企业


综上,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形成了四个发展集中度较高的产业集群,一是长三角产业集群(代表性企业:特斯拉、上汽、理想、蔚来、吉利、极氪、零跑)、二是珠三角产业集群(代表性企业:比亚迪、广汽、小鹏)、三是京津冀产业集群(代表性企业:长城、小米、北汽)、四是成渝产业集群(代表性企业:长安、赛力斯),并基于此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供应链网络布局。





二、聚焦当下:产业增长突围方向明确,各地集群质效提升进入关键转型期


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需求增长的多重驱动因素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本实现了研发、制造、服务全链条覆盖,在上游关键原材料、核心组件,中游核心零部件、传统零部件与整车制造、下游汽车服务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布局了一批优秀企业,逐步走上了市场全球化布局、创新跨越式发展、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也开启了从规模到效率、从单一技术到多元化技术、从市场导向到生态布局转变的新增长阶段,而新的征程往往意味着有更多新的可能性和未知困难。


图3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一是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处于快速增长期,行业利润率相较于国外有较大提升空间,车企加速并购整合将影响各地产业布局。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和渗透率均呈现逐年增长的强劲势头,据EVTank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约1465.3万辆,同比增长35.4%,渗透率达到22%,我国作为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出口市场,2023年销量949.5万辆,约占全球总量的64.8%,渗透率达到31.6%。从市场发展前景看,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处于规模快速增长爬坡期和市场激烈竞争期,成熟的汽车产业链和供应链在前期市场培育中为企业提供了成本优势,但是由于产品迭代更新速度快、研发成本高、政府补贴退出等因素,我国新能源车企市场盈利能力普遍不足。对比全球主要新能源车企最新的年报和半年报净利润,2023年我国车企平均利润仅29.3亿元,而国际车企这一数据为1048.2亿元,2024年上半年我国车企平均利润18.5亿元,而国际车企这一数据为397.3亿元。整车企业的发展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全球竞争力,而整车企业的竞争格局变化也会影响地方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未来随着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资源加速向头部企业集聚,地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车企命运与共。为了应对这一趋势,地方政府应加强与车企的合作,共同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人才引进等措施,助力车企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地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图4  全球及国内新能源汽车历年销量情况


图5  国内外主要新能源车企净利润排名


二是新能源汽车企业出海步伐加快,各地面临抢抓出口增长机遇、推动产业集群向海外市场扩张的拓展窗口期。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数量和金额保持高速增长,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出口数量达到177.3万辆,出口金额418亿美元,同比增长73.4%,上海以1208.9亿元的出口额在全国遥遥领先。河南和辽宁两地在全国的新能源汽车产能排名中并不靠前,但是通过海外出口扩张,出口均价分别达到50.6和36.2万元/辆。尽管贸易形势和各国关税政策变化存在不确定性,但是未来车企出海发展是大势所趋,车企海外建厂、跨国并购也在不断加速。支持车企出海,地方政府不仅能够实现短期的外贸增长和税收增加,更能在长期推动产业链完善、技术进步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带动地方经济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市场建设和技术积累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参与全球竞争是培育跨国企业和巨头企业必不可少的一步。未来,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更具前瞻性的战略规划,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为新能源汽车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和发展。


图6  2023年重点省份新能源汽车出口情况


三是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智能网联场景应用试点升级,推动上游卡脖子环节和空白领域逐步实现国产替代,将加速释放产业的经济带动效能。新能源汽车产业是面向全球竞争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当前我国已经在整车制造、动力电池生产、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方案等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整车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0%,电池、电机、电控和热管理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环节的国产化率也均超过50%,L2、L3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已经实现了部分商业化应用,随着车路云一体化试点示范拓展和全域打通,将进一步撬动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发展。但是也要看到,我国在上游的关键原材料、核心电子元器件、电控系统组件等核心领域国产替代率仍然较低,其中核心原材料锂、钴、镍等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仍然超过80%,主要技术仍掌握在以美、日、欧为首的头部企业手中,车规级芯片和车载操作系统技术仍有待实现突破。未来,地方政府通过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有望逐步降低对国外的依赖,提升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性,同时基础芯片、传感器以及智能网联技术、轻量化材料等共性难题的突破,将为工业体系发展带来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带动区域加速向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经济体系转型。


表2  新能源汽车产业关键技术及依存度分析


四是随着新能源汽车消费需求攀升,汽车后市场服务商业模式创新“软实力”和充换电基建设施布局配套“硬实力”共同构筑地方产业名片新赛场。在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政策引导下,我国新能源汽车消费群体不断壮大。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预测,到203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90%,结合近年来市场发展情况,预期达成这一目标的时间将会进一步提前。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加速普及,消费者对于汽车后市场服务和充换电基础设施便利化的需求将日益增长。汽车后市场位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价值环节,是构建新能源汽车全产业生态的重要一环,当前产业集中分布在汽车销售、展示、维修、保养等领域,汽车金融、电池检测和专修、个性化装饰、远程诊断等新业态布局相对较弱。在充换电设施领域,据GlobalNEVS平台监测,截至今年8月,我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达327.4万个,同比增长44.1%,广东以62.4万的数据位居全国第一。总的来看,经济发达地区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更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成熟度、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接受程度也更高。未来,加快汽车后市场服务创新和综合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是各地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图7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保有量省份排名前十





三、潜力赛道:瞄准高价值高回报环节,构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赛道竞争新优势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半场取得了亮眼的成绩,下半场也已经拉开序幕,市场、技术、场景更新不断带动产业向低碳化、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发展。各地前瞻布局增长趋势明朗、增长前景广阔、产业带动效益好的赛道领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抢占发展先机的重要策略。从地方产业发展的视角出发,新能源汽车未来应重点关注以下赛道。


❏ 市场拓展赛道:围绕整车性能提升,率先形成产业增量


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提升,其一在于产品的迭代创新,包括在车型开发、续航提升、能量管理等方面的发展,通过风阻优化控制、新动力系统方案、数字智能化底盘、车身一体化压铸等创新应用,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激发更多市场需求,形成产业带动力。其二,通过多元化的产品定位覆盖更广泛的市场消费群体,比如高性能电动汽车、经济型电动车,以及满足特定用途的商用电动车等。截至2024年8月,新能源汽车销售的主力车型主要集中在轿车和SUV,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比超过90%。其三则是国内市场的下沉和国际市场的开拓,通过价格优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补贴加速国内市场的覆盖,并不断开拓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培育一批汽车外贸、跨境物流、海外创新孵化等汽车出海领域的生产服务型企业。


❏ 技术增长赛道:围绕技术颠覆式创新,重新定义产业方向


1.动力电池技术赛道。一是固态电池技术领域,相比传统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好的安全性和更快的充电速度。二是硅基阳极材料技术领域,使用硅替代传统的石墨阳极,可以提升电池容量和充电速度。三是无钴电池技术领域,在降低电池成本的同时,减少对稀缺资源钴的依赖,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四是氢燃料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在长途货运和重型车辆领域,氢燃料电池具备快速加氢、长续航等优势。


2.高效电驱系统技术赛道。随着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不断优化,目前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呈现“四高一低”的趋势,即高压化(电压≥800V)、高效率(≥98%)、高安全(功能安全、网络安全、电磁安全)、高集成度(九合一,电机转速35000rpm/min)、低成本(轻量化、小型化)。比如,扁线绕组电机、液冷电机等高功率密度电机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电机效率和散热性能。永磁同步电机、无稀土电机、集成电驱动模块等高效电驱动系统,通过提升电机的功率密度和能效,可以推动车辆性能的整体提升。先进逆变器控制、多合一电控系统、智能电控系统与电力电子集成等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电动汽车的响应速度和效率,而多电机分布式驱动系统可以有效提高整车的动力分配和操控稳定性。此外,智能热管理系统、有线控制技术、新型电机材料与结构也是未来技术提升的重点方向。


3.充电与能源管理技术赛道。随着新能源汽车数量的增加,充电设施的普及和优化成为必要的发展领域,比如无线充电、超快充电站以及移动充电设备等新型充电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充电难题,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续航驾驶体验。在快充之外,换电模式也逐渐成为新的技术赛道,换电站快速更换电池的方式,是解决充电时间长的另一赛道,尤其适用于出租车、网约车、物流等需要高频次换电的使用场景。此外,车网互动(V2G)技术通过将车辆、电池、充电桩与电网、电力市场互联,实现了电力的双向流动,不仅可以从电网给新能源汽车充电,还可以将储存在电池中的电力反馈到电网,为电网提供储能和调节服务。


4.汽车芯片国产替代技术赛道。汽车芯片相较于消费类、工业类芯片技术难度更高,市场规模也正处于快速放量增长阶段。2023年底,工信部出台了《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从产品与技术应用视角,提出了控制芯片、计算芯片、传感芯片、通信芯片、存储芯片、安全芯片、功率芯片、驱动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和其他类芯片等10个方向。具体来看,目前IGBT和SiC等功率芯片国产化率较高,但是SoC、MCU、存储器等芯片赛道的国产化率仍较低。预期未来我国在汽车芯片的国产替代领域将会强化激励约束政策,引导市场主体强化研发投入和技术攻关,加快形成产业增量。


❏ 场景创新赛道:围绕生态建设,不断拓展产业外延


新能源汽车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既是产业生态建设的动力,同时也是产业生态延伸的载体。其一,智能驾驶与车联网汽车赛道中存在高精度地图定位、传感器融合、自动驾驶芯片、智能座舱等多个潜力领域,雷达、抬头显示等领域的技术先进示范效应显著,未来通过V2X(车对万物通信)技术,新能源汽车能够与基础设施、其他车辆和云端实时互联,提高出行的智能化和协同效率。其二,随着低空经济的崛起和标准建立,未来新能源汽车将实现作为地面交通的突破,预计2030年全球飞行汽车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美元,将成为集成新能源、航空、新一代信息、新材料等创新技术的新型应用场景。其三,随着消费市场成熟,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租赁服务和网约车服务场景也是重要的产业赛道,汽车共享、按需出行等新模式能够缓解城市拥堵、减少碳排放,也能为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发展拓展新的使用场景。其四,随着消费者对乘用车功能要求不断提高,声学系统、空气悬架、HUD(抬头显示)和车机屏幕等汽车消费功能也不断升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电动座椅调节、全景天窗等技术以及更高效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都迎来带来更多市场需求和市场空间。





四、展望未来:迈向汽车强国之路,把握“求同”“存异”两个关键点,引领全球产业发展


进入20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在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已经形成百花齐放、特色鲜明的差异化布局,不仅增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也为全球经济低碳化转型贡献了中国力量。未来,向汽车强国目标奋进,既要树立开放意识,拥抱产业融合发展趋势,也要发挥区域特色优势,积极培育产业新增长极。同时,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技术路线,培育科技力量,形成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产业高地和创新高地。


❏ 求同:顺应区域融合、场景融合、技术融合三个共性趋势


融合驱动未来,打造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需要促进跨区域、跨行业、多维度的协同创新,推动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在此过程中,政策支持、产业协作和技术创新缺一不可,通力合作将决定未来行业全球竞争格局走向。


推动区域融合发展,形成更高水平的国内产业协同与国际市场合作。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川渝等城市群和都市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了明显的集聚效应,依赖于区域内的技术、资本、制造和市场优势,形成了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融合。面对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未来各地单打独斗的模式已无法满足整个产业的布局要求,有必要通过区域间的分工合作,共同构建完整的供应链和创新链。从国内看,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重要的工业组成,供应链条分布在全国多个区域,是有望率先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产业门类,通过打破区域壁垒、形成高效资源整合和要素配置,可以实现产业良性竞争和健康发展。从国际看,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速发展,中国企业不仅需要立足国内,还应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与合作,企业应主动融入全球产业格局,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寻求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领先地位,进而提高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话语权。


推动产业多领域协同,打造跨行业的场景融合生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导向,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综合性的产业,其发展不仅涉及汽车制造业本身,还涵盖了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以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多个相关领域,在培育融合集群发展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与ICT(信息通信技术)行业,与光伏、风电、氢能等清洁能源行业的联动与融合发展在持续深化,在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电力、绿色能源等领域形成了一批新型应用场景。未来,新能源汽车与物流、航空、智慧家庭等领域的融合,也将为产业带来更加多元化的应用场景,推动行业边界不断拓展,形成全社会向绿色、智能化转型的重要产业力量。


推动技术融合发展,加速形成更多创新应用转化和产业变革。进入新质生产力发展阶段,技术的融合应用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构成了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其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新能源技术,还高度依赖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的支撑,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正在使汽车逐渐成为一个智能移动终端,深刻改变着传统汽车的功能与价值链。未来,推动系列新兴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广泛应用,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离不开新型举国体制的创新优势,创新链环节的融合发展和创新主体的融合发展是技术融合的另一个侧面,未来面对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充电速度优化、续航里程延长等关键技术难题,还需继续推动产学研的深度协同,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加强合作,推动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技术创新,以实现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 存异: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锻长补短形成区域发展合力


综合前文发展基础分析,技术引领型、制造优势型、资源基础型、消费市场型省份各有其特色,未来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各有其侧重。


在技术引领型省份,围绕技术创新和国际化,重点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的深度。持续推动上游材料、动力电池、车规级芯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碳化硅功率元器件、车联网技术设备、操作系统等领域核心技术的创新,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国际知名公司合作,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形成集技术研发、创新孵化、整车制造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加快推动国内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推动头部企业技术和产品出口,抢占海外新能源车市场。支持孵化具有颠覆性技术的中小创新企业,形成多元化的创新生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集群式发展。


在制造优势型省份,聚焦解决转型短板问题,促进产业升级与自主品牌建设。这些省份在生产能力上占据优势,但未来需强化在新能源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避免对组装制造的单一依赖,加快补齐产业创新薄弱环节。一是通过智能制造、自动化生产线和数字化管理提升生产效率,提高整车和零部件的生产质量,推动传统车企向新能源转型。二是构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体系,形成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的配套布局,降低对外依赖,提高供应链韧性。三是增强自主品牌的创新能力,提升本地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强化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四是推行绿色制造工艺,争取国家的绿色发展政策支持,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推进可持续发展。


在资源基础型省份,发挥资源联动优势,加速向中下游延伸产业链。利用本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新能源电池、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向电池、电机等核心零部件制造转型,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链完整度。通过绿色矿产开发技术,减少资源开采对环境的破坏,推动环保与资源开发的协调发展。吸引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到本地投资建厂,带动上下游企业形成协同效应,建设完整产业链。培养本地技术工人和工程师,建立相关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为产业链上下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在消费市场型省份,发挥地理环境和政策优势,通过市场需求带动制造业本地化。以消费与制造结合为导向,通过市场需求驱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停车优惠、充电费用减免等政策,改善政策和产业配套环境,加速市场扩张。具体来看,一是用好国家政策,加快充电桩等新能源基础设施的布局,特别是在偏远和农村地区,提升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便利性。二是逐步吸引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及产业链企业到本地投资建厂,加速实现产业本地化。三是通过宣传新能源汽车的环保优势、使用成本低等特点,提升居民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扩大市场份额。四是推广新能源汽车在文化旅游、共享出行等领域的应用,发展以汽车旅游、汽车文化、汽车活动等为特色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吸引外来投资和游客。


❏ 路线:坚定战略定位和战略选择,推动产业向更高水平前进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取得了显著发展,现阶段正面临着从“大”到“强”的转变过程,核心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和突破,推动产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稳固我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领导地位。要实现这一目标,产业发展必须着眼于技术领域的全方位提升,推动技术自主创新,增强产业链竞争力。


一是纵深推进“三纵三横”技术路线,打造自主创新的技术体系。在发改委最新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文件中,明确了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以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为“三横”的研发布局。结合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一段时间“三纵三横”仍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方向。


在“三纵”领域,未来纯电动汽车将继续保持主导地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增程式电动汽车作为过渡技术路线,短期内将逐渐释放市场空间,长期看由于全球范围内对纯电动汽车的政策支持,其发展可能会受到挑战。燃料电池汽车则有望在未来几十年内实现产业化并占据一定市场份额,虽然商业化进程较慢,但是随着制氢、运氢、储氢等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氢能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普及,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可能会加速。作为零碳排放的终极目标之一,氢燃料电池汽车未来有望与锂电池形成技术互补,助力新能源汽车多元化发展。


在“三横”领域,未来新能源汽车不仅仅局限于电动化,在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智能网联等前沿技术上投入会不断加大。与此同时,电池、电机、电控“三电”技术的迭代和更新仍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流,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技术路线的不断优化,将推动电池产业链向高效、低成本、绿色化发展,高转速电机和高精度电控系统的研发,将不断优化电机能效比,提升电机与电控系统的协同工作效率。


二是坚定破除三大“卡脖子”技术领域,增强产业链安全。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动力电池的矿产资源、汽车芯片以及操作系统领域等关键技术和领域仍存在被国外“卡脖子”的隐患。加快三大“卡脖子”技术攻关,关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其一,聚焦上游锂、镍、钴等稀有金属资源,加大对国内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采力度,加强与国外矿产资源丰富国家的合作,内外协同保障供应链的稳定。同时,推动资源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的发展,加快研发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新型动力电池,逐步降低对传统稀有金属的依赖。其二,聚焦汽车芯片,通过自主研发和产能扩充,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国内芯片企业与车企协同发展,分阶段推进芯片技术突破,加快适配动力系统、底盘系统、车身系统、座舱系统及智驾系统等汽车应用场景,提升国产汽车芯片的替代率,打造自主可控的汽车芯片体系。其三,车载操作系统是智能汽车的大脑,控制着汽车的各项核心功能。当前,全球大部分汽车操作系统仍由国外企业主导,国产操作系统的市场占有率较低,未来需要在底层架构、数据安全、功能扩展等方面强化自主创新,确保汽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推动操作系统的国际化应用,逐步在全球市场形成竞争优势。


三是抢占智能网联汽车的全球技术前沿阵地,推动产业升级。我国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已有较大的进展,但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比仍有差距,未来应加大在传感器、算法、芯片等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提升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性、稳定性与可靠性,同时应加强政策引导,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测试、示范和商用化进程,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和产业生态。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场景不仅限于车辆本身,还涉及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云端平台等多维度的协同,未来需要进一步发展车路协同技术,实现车辆与基础设施的实时数据共享与交互,提升交通系统的智能化水平,通过车联网技术,将车辆与互联网、物联网紧密连接,实现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有机融合。此外,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普及将产生海量数据,未来如何高效利用这些数据提升车辆的智能化水平是重要方向,通过建立车网互动数据平台,可以实现车辆健康管理、驾驶行为优化、个性化服务等功能。







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非营利性高端金融智库。研究院旨在全面服务于国家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着重服务于北京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各项重要任务,打造首都地区金融智库协调发展平台,有效聚合中央、北京、在京高校及社会金融智库,取长补短、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更好地为北京“四个中心”建设服务。同时也致力于为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提供应用性咨询服务,并为经济金融人才提供多层次、标准化或定制型的教育培训服务,努力为现代化金融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多智力支撑。



声明

本公众号独家文章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如若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文章标题文字和内文文字(包含文末责任编辑)禁止二改!否则一经发现,将追究相关责任,谢谢理解和配合。

请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


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
全面服务于国家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着重服务于北京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各项重要任务,打造首都地区金融智库协调发展平台,同时致力于为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提供应用性咨询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