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 (玉峰摄2022.3.20)
有一种心理咨询技术,叫做“正念干预”。通俗地讲,就是咨询师引导来访者以不评判、耐心和接纳的态度,觉察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情绪或事件。即让一个“我”来观察另一个“我”的情绪和行为,从而提升一个人对“自我”和周围世界的认知水平。
某来访者,十四岁,因为过度依赖手机前来咨询。我问他:“你的手机里都装了哪些软件?”,他说:“QQ,微信,B站,快手,抖音,今日头条”。我问:“有没有想过卸载一些?”他说:“每一个软件的功能不一样,比如年轻人玩QQ和B站的多一点,成年人玩微信的多,快手和抖音,使用者的层次也不一样,今日头条主要用来看新闻……”
从生理发育的角度,十四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额叶发育完善期,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就是情绪化,爱幻想。虚拟的交往方式和夸张的表演(吹牛),富于节奏感的音乐等等都能令他们热血澎湃,在心中升起莫名的大志,而一旦离开虚拟世界,回到现实,他们又是逃避责任,没有担当,难以自律,放任自流的个体,他们用“丧”的面目面对“当下”,用“冷”的行为掩盖无能。
桃花水(玉峰摄3.20)
其实躲在虚拟的世界里难以自拔的何止十三四岁的孩子?所有人,如果在这一时期的心理发育受阻,都会出现心理发育到“现阶段”而停滞的现象,以至于他的后半生,只会用“现阶段”的发育结果去应对现实,进而深受其害。
街上有一“书痴”,开着三轮车,以卖二手书为生,方圆百里的县城和乡镇都留下过他的身影:蓬头垢面,胡子拉碴,不修边幅,衣着随意。他常在天气不冷的时候,找一个角落,把车上的书拿下来,摆在地上售卖。夏天的树荫下,冬天的向阳处,傍晚的操场边随时都能遇到他。他眼神高古,气质脱俗,有点像上海滩红极一时的“流浪大师”沈巍。“太空杯”里的一壶浓茶,塑料袋里的一个馒头就是他的一顿饭。没见过他抽烟,常见他以书覆脸,以地为床,在书堆里沉沉睡去。本地的电视台做过一期关于他的节目,他在节目中说:“我爱书,卖书,读书就是我的生活,我喜欢书中的世界”。
然而现实中,他用着一部老旧的智能机,碎了屏,居无定所,许多年前媳妇就跑了,他带着女儿艰难度日。
有人曾质疑:“不是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吗,不是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吗,不是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吗”,他读了一辈子书,却没读出想要的生活,他错在哪里?”
明眸(玉峰摄3.20)
从心理的角度看,他的错误就在于青春期时过于听信关于“读书”的“至理名言”,而没有对“书”做一个本质的区分。他可能把“求取功名”的“书”和“闲情逸致”的“书”没有区别对待,也可能是在读“求取功名”的书时受到了挫折(比如成绩很差),但又认死理,不甘心,转而走上阅读能令自己“志趣高雅”的书来寻找安慰,最后又走入了“逃避现实”或者无力应对现实的境地,最终陷入了“臆想”的泥潭自我感动,自我崇高而不能自拔。久而久之,读书就变成了他的面具,也成为了他的生活方式。
当思想与现实越来越远,现实越来越排挤一个人的肉体的时候,又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就诞生了。
月光(玉峰3.20)
这些天,春意渐浓,花开了,水绿了,风柔了。每一次走在林间,走过路旁,我都感叹:“明明是每一年都有春天,常常是每年都像人生第一次看见”。
“人生最多就能看100次春回,去掉年少无知和卧病在床,能真切而自在地看过的也不过七八十次,所以每个春天都要认真去爱”。
三周前,我卸载了抖音,两周前,我卸载了快手,关闭了微信朋友圈,我只希望,这个春天,我能更专注于赏花,听鸟,读书,吃菜,放弃各种幻想,远离虚拟的快乐,回到目之所及和触手可得的地方,回到自己心中,认真地去爱这个“当下”的世界。
2022.3.20
翠花(玉峰摄202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