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尧老师: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文摘   2024-09-15 06:27   湖北  

如实把握“本觉、始觉和不觉”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至关重要。修行能否落在实处,能否省力得力,就看他对此三者之间的关系之认识是否透彻。

关于本觉、始觉和不觉之间的关系,《大乘起信论》讲得非常透彻:

本觉义者,对始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

如来藏妙真如心本具常住不灭、寂照不二之觉性,谓之本觉。本觉之妙用,依真如内熏和诸佛菩萨等教化外熏之功,得以现前,谓之始觉。在无明之障蔽下,因内熏无力、外缘不具,本觉之妙用潜隐不现,谓之不觉。故始觉者,乃后天借因缘力得以开显之本觉;不觉者,乃被无明障蔽的隐潜状态之本觉。

本觉、始觉,同体而异名,非本觉之外别有始觉,非始觉之外别有本觉。本觉是体,始觉是用。同样的,觉与不觉,亦相对而立名,实为同一真如心的两种状态。非觉外有不觉可除,非不觉外有觉可求。觉知由“不觉”所产生的妄想心念之虚幻性,当下即是“觉”。
为了在功夫上更好地落实始觉,现将本觉、始觉、不觉之具体含义,表解如下:
由此可见,本觉、不觉和始觉,并不是并列的三个异质的东西,而是同一本觉的三种状态。本觉是从不生不灭之体性上讲的,有觉照之功能。本觉被遮,隐而不显,谓之不觉;本觉现前,谓之始觉;始觉现前,不觉则灭,本觉则显。本觉如清净的水,有觉照性;水被搅动,失去如实觉照之功,谓之不觉;风平浪静,水体复归清澈,能照万物,谓之始觉。故不觉和始觉都以本觉为体,是本觉的两种状态:心动即是不觉,不动则是始觉。
落实在功夫上,当下看破了不觉(分别取舍心)之虚幻性,内心不动,当下不觉变成了始觉,与本觉相应。故觉悟要从不觉中求,从烦恼中求,从生灭中求。所以,修行不要害怕无明烦恼,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当下一念观妄念无相,当下即是觉。
现以灯光明暗为喻,说明本觉、始觉、不觉之间的关系:电灯喻本觉;关闭电灯的开关,一片黑暗,喻不觉;打开电灯的开关,光明现前,喻始觉。只要电灯的开关打开,始觉之光明当下现前,不觉之黑暗当下消失,非在黑暗之外别有光明可求,非在光明之外别有黑暗可灭。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只要始觉现前,不觉之黑暗当下消失。由此可知,面对昏沉、散乱、妄念、烦恼现前时,只须提起正念,打开正念之灯的开关,无须与昏沉、散乱、妄念、烦恼作斗争。正念之灯的开关一旦打开,昏沉、散乱、妄念、烦恼之黑暗当下了不可得。
千万要牢记:不是因为昏沉、散乱、妄念、烦恼现前,导致了正念功夫的中断,恰恰是因为正念功夫出现了中断,才被昏沉、散乱、妄念、烦恼乘机穿插进来。所以,昏沉、散乱、妄念、烦恼现前时,不用与它们作斗争,只管打开“佛号、话头、观呼吸、圆顿的正念”这个正念的开关就可以,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千万不要犯“连遭两箭”“连吃两跤”“失钱遭罪”之错误。
何谓“连遭两箭”“连吃两跤”“失钱遭罪”?正念丢失,昏沉、散乱、妄念、烦恼当下插进来,是为遭第一箭、吃第一跤,是为失钱。此时,本应当提起正念之功夫,可是修行人往往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与昏沉、散乱、妄念、烦恼作斗争,并将它们消除掉这个问题上,全然忘记了功夫的所缘境,是为再遭第二箭、吃第二跤,是为遭罪。好比一个人去石家庄,走到保定的时候,遇见了大雾,此时他本应当继续往前走才对,可是,他居然停下来了,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消除大雾,与大雾怼起来了。这种现象,在修行人中很普遍,皆与对本觉、始觉、不觉之间的关系理解之不到位有关。
“觉与不觉体同而用异”告诉我们,面对不觉,当依“念起即觉,觉之即无”的原则,来落实“觉”的功夫。“念起”指“不觉”,“即觉”指始觉,“觉之即无”指“不觉”当下变成了“觉”。非在“不觉”之外别有所谓的“觉”,当下觉破“不觉”之虚妄了不可得性,当下即是“觉”。
修行人能如是对待不觉之“昏沉、散乱、妄念、烦恼”,修行则会变得容易多了,不用再陷入无休止的斗争中。

载于《禅》2019年第二期


· 延展阅读 ·

净慧长老:念起即觉,觉之即无(视频)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观照自己身心的实相,对自己的一举一动念念分明,分分秒秒在在处处提起正见、安住正念、观照当下,这便是生活禅。

——净慧长老开示生活禅法

觉悟人生 奉献人生 善用其心 善待一切

点击阅读原文

赵州茶馆
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的赵州茶馆。 赵州一碗茶:正清和雅气,喜舍慈悲花;上供诸佛祖,平施百姓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