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通讯(2024年第12期)

财富   2025-01-14 15:03   广东  

刊首语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助力绿色低碳发展,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在新发展阶段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家层面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的提出,给广东碳减排工作倒排了时间表、下达了任务书,对广东绿色金融发展和金融支持广东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和全国首批绿色金改试验区,广东理应在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为更好地服务于广东金融部门决策参考,帮助金融机构全面及时了解绿色金融领域的最新进展,让更多金融从业人员及时掌握助力实现“30·60”目标的理论与实践前沿。广东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特创办《绿色金融通讯》,设置“政策速递”“市场传真”“广东动态”“国际聚焦”“观点直击”五大栏目,力求覆盖理论与实践,覆盖国内与国外前沿,覆盖政策与市场情况,为广大读者提供“专、新、全”的绿色金融信息。欢迎各单位提供“广东动态”栏目稿件,及时将稿件发送至广东绿金委邮箱(gdjrljw@163.com)。

目录
政策速递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九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基本准则

▶五部门印发意见加强金融气象协同联动

▶工信部等三部门发布《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暂缓与豁免管理规定》公开征求意见

市场传真
▶11月全国碳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
▶绿色低碳转型债券数据库发布 已累计入库各类债券6000余只
▶国内首只应对气候变化的高等级债券指数基金成立

▶湖北:2027年底初步建成以碳金融为特点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上海碳价格指数发布 助力上海打造碳定价中心

广东动态

广州南沙落地全国首单红树林低碳转型挂钩公司债券

广东东莞成功落地全国首批水泥行业转型金融贷款

广东落地国内首个碳配额抵质押融资数字化示范性产品

▶广东佛山:全国首张跨省司法碳票实现交易

全国能源行业的首张数据产权登记证书落地广州

广东省首批农业领域农产品碳标签面世

国际聚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金融科技应用促进气候融资》
经合组织发布《超越绿色标签:公共预算如何支持气候目标》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净零排放行业跟踪报告2024》

国际清算银行发布报告《绿色转型的宏观经济学》

观点直击
赵英民: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百万亿级别的绿色低碳投资
▶王信:正研究进一步扩大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规模和适用范围
刘明康:四方向推动转型经济市场主体做好高质量信息披露
王遥:我国绿色信贷资金投向不均衡,光伏风电领域竞争过激
▶梅德文:国际碳市场三大趋势凸显,我们需要科学认识与应对
政策速递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推动“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制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来源:12月12日 新华社)


九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基本准则

12月17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联合制定并印发《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基本准则》在制定目的、适用范围、披露目标、重要性标准、体例结构以及部分技术要求等方面基于我国实际作出规定,并积极借鉴国际准则的有益经验,拉开了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建设的序幕。《基本准则》明确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制定工作的总体目标:到2027年,我国企业可持续披露基本准则、气候相关披露准则相继出台。到2030年,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基本建成。准则的实施会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先从上市公司执行再拓展到非上市公司,从大型企业拓展到中小企业,从自愿披露拓展到强制披露。(来源:12月17日 财政部网站)


五部门印发意见加强金融气象协同联动

近日,中国气象局、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气象协同联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坚持需求导向、科技赋能、分类施策、开放合作,创新服务产品、优化服务方式、完善协作机制,推进金融气象数据、产品、技术及人才资源双向聚合,建立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气象与金融协作机制,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将初步建立业务协同、保障有力的气象与金融协作机制,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气象服务模式;到2030年,将营造有利于气象与金融深度协同发展的政策环境,确保金融气象数据、产品、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资源的聚集效应有效发挥,基本建立全链条服务保障体系,推动气象与金融协作的效率和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来源:12月6日 中国气象局网站)


工信部等三部门发布《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实施《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聚焦清洁低碳氢替代,氢冶金,氢碳耦合制绿色甲醇,氢氮耦合制绿色合成氨,氢燃料电池汽车,氢动力船舶、航空、轨道交通装备,氢电融合工业绿色微电网等应用场景,系统提出30项具体工作任务,并从优化行业管理、加快技术攻关、培育重点企业、完善标准规范等方面提出保障举措。《实施方案》明确,到2027年,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装备支撑和技术推广取得积极进展,培育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聚区,以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来源:12月31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暂缓与豁免管理规定》公开征求意见

近日,中国证监会研究制定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暂缓与豁免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管理规定》总结借鉴了现行监管规则关于暂缓、豁免披露的规定,结合市场诉求做了提升完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豁免方式,坚持披露原则。明确暂缓与豁免包括暂缓披露临时报告、豁免披露临时报告、豁免披露定期报告或临时报告中有关内容等三种形式。同时,要求审慎确定暂缓与豁免披露事项范围。二是明确豁免事项,便于实践执行。将暂缓与豁免事项分为国家秘密或者其他公开后可能违反国家保密规定要求的信息、商业秘密或者保密商务信息两大类。三是强化内部管理,压实公司责任。要求上市公司制定豁免制度,明确内部审核程序,实施登记管理。四是加强外部监管,防范滥用风险。明确了违反规定的相关法律责任。(来源:12月27日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市场传真

11月全国碳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

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披露的数据,全国碳市场11月碳排放配额成交量高达6083.72万吨,总成交金额59.30亿元。截至今年11月末,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1.13亿吨,成交金额107.28亿元。11月单月,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及成交金额高于前10个月总和,主要原因在于履约驱动和配额结转规则的变化。一是履约期限缩短。为进一步活跃碳市场,生态环境部将全国碳市场由两年一履约改为一年一履约,旨在规避之前两年一履约引发的交易淡季过长的问题,激发企业交易参与积极性。二是配额结转规则推出。生态环境部对配额结转量进行限制,一方面可以抑制企业囤积配额的“惜售”行为,提升市场交易活跃度;另一方面也将有助于抑制配额价格在履约期过度上涨的情况。(来源:12月11日 金融时报)


绿色低碳转型债券数据库发布 已累计入库各类债券6000余只

近日,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央结算公司”)全面升级中债-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数据库,并全新发布绿色低碳转型债券数据库(以下简称“数据库”),深度服务绿色金融市场高水平发展,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数据库在覆盖境内外绿色债券数据基础上,扩容覆盖了中国境内转型、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全生命周期环境效益数据。截至2024年12月中旬,数据库累计入库各类债券6000余只,入库债券规模突破12.2万亿元人民币,覆盖国内外千余家发行主体,有力支持了监管部门和市场机构跟踪绿色低碳转型债券的环境效益,充分满足了主题投资、统计报送、研究分析等多元应用场景,为深化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提供了坚实数据基础。(来源:12月17日 新华财经)


国内首只应对气候变化的高等级债券指数基金成立

12月25日,在路博迈基金、浦发银行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共同协作下,国内首只应对气候变化的高等级债券指数基金——路博迈CFETS0-5年期气候变化高等级债券综合指数证券投资基金正式成立,首募规模约60亿元。该指数考虑发行人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能力和长期战略等关键因素;在发行主体筛选方面还参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中关于投资级公司的相关标准,同时要求外部主体评级AAA及以上、交易中心隐含评级AAA-及以上。该指数样本券发行人数量达50余家,样本券数量超过200只,平均剩余久期约1.9年,发行主体行业分布广泛,整体信用评级等级较高,指数历史业绩表现稳定,且流动性较好、回撤可控,更利于产品管理人对指数样本券进行跟踪复制。(来源:12月26日 中国证券网)


湖北:2027年底初步建成以碳金融为特点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近日,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北省绿色金融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围绕建设全球碳交易注册登记中心、全国碳市场中心、全国碳金融中心“三个中心”目标展开,提出力争到2027年底,初步建成以碳金融为特点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绿色贷款年均增速不低于20%,绿色债券年均新增发行规模不低于200亿元,绿色保险增速高于行业整体水平,碳金融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方案明确了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的16项重点任务,包括构建“绿色资源—绿色资产—绿色金融”良性循环机制、依托中碳登资源聚焦发展碳金融、发挥绿色金融对绿色低碳发展的牵引作用以及做好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产融对接等。此外,《方案》提出要完善监测评估机制,严查各类“洗绿”“漂绿”行为。(来源:12月13日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上海碳价格指数发布 助力上海打造碳定价中心

12月19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联合上海期货交易所共同编制的上海碳价格指数正式发布,为市场提供多元化价格基准。上海碳价格指数优先选取上海碳市场中平稳运行满1年的交易产品,并以各交易产品在不同交易方式下的价格作为指数样本。样本包括SHEA挂牌交易价格、SHEA协议转让价格、SHEAF结算价格;未来还将加入上海市碳普惠减排量等交易品种。届时,指数样本将包含配额和自愿减排量在内的现货交易品种,以及远期合约在内的衍生品,成为样本品种最丰富的综合性指数。通过碳价格指数,可以向不同主体(包括纳管企业、非纳管企业、投资机构等)传递更多市场信息,进而提高市场透明度;而市场参与主体则可以根据指数信息做出更为合理准确的交易决策,从而提高市场效率。(来源:12月19日 每日经济新闻)

广东动态

广州南沙落地全国首单红树林低碳转型挂钩公司债券

12月12日,南沙资产经营集团成功发行全国首单红树林低碳转型挂钩公司债券。该债券聚焦发债主体的转型实践,将债券条款与发债主体低碳转型领域的业绩目标达成情况相挂钩,设置低碳转型绩效目标,要求截至2025年末,累计红树林营造与修复面积不低于400000平方米。这一成功发行,不仅为南沙资产经营集团自身的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也有助于推动资本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加速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来源:12月17日 南沙资产经营集团)


广东东莞成功落地全国首批水泥行业转型金融贷款

近日,在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的指导下,中国人民银行东莞市分行成功推动东莞银行向东莞某水泥有限公司授信并发放2000万元转型金融贷款,标志着东莞成功落地全国首批水泥行业转型金融贷款,东莞建材行业转型金融贷款实现零的突破。该笔贷款将用于企业拟升级运输方式,利用管道、管状带式输送机、皮带通廊等清洁方式运输水泥工业原料和燃料以减少粉尘、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打造低碳生产基地。预计改造后企业运输工艺的配置为管道和廊道运输比例88%、传统卡车运输12%,与原有仅依赖汽车的运输方式相比,能有效减少扬尘和氮氧化物污染,为区域环境质量改善作出积极贡献。(来源:12月31日 广东金融学会)


广东落地国内首个碳配额抵质押融资数字化示范性产品

日前,上海清算所、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华夏银行在广州联合启动广东省碳排放配额线上抵质押融资业务,三方在仪式现场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动碳市场稳健发展。据了解,广东省碳排放配额线上抵质押融资业务是国内首个碳配额抵质押融资数字化示范性产品,在碳配额线下抵质押融资成熟业务模式基础上,紧扣绿色金融、数字金融和普惠金融三篇大文章,开创“碳交易+清算通+数字化融资”新业务模式。该业务一是依托地方试点碳市场布局碳金融业务创新,强化高质量金融业务创新;二是落实金融支持产业要求,将线下业务数字化信息化,盘活存量碳资产,提高融资效率,降低业务风险与成本,进一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三是引入国家金融基础设施,提高了企业融资效率及安全性;四是发挥试点碳市场先行先试作用,为全国碳市场碳金融创新贡献试点经验。(来源:12月3日 上海证券报)


广东佛山:全国首张跨省司法碳票实现交易

12月16日,在广东南海法院和贵州雷山法院的促成和见证下,“广东南海·贵州剑河——碳资产交易”签约仪式在南海法院成功举办,南海一科技公司现场认购剑河县司法碳汇10万元,并现场交付全国首张司法领域跨省林业碳票。此次碳汇交易使两地优势互补,东部企业履行了环保义务,西部农户收到了真金白银。当地行政执法机关也表示认可该替代性修复行为,将酌情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专家、副校长冯定坚认为,该项做法具备可操作性,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均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来源:12月20日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全国能源行业的首张数据产权登记证书落地广州

12月16日,南方能源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广东)启航暨数据要素生态大会在广州召开。会上,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获得广州数据交易所颁发的首张《数据产权登记证书》,这也是全国能源行业所取得的首张数据产权登记证书,标志着广东在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和合规流通上取得重大进展。数据产权登记书是对数据资产进行确权的重要证明,明确了数据处理者对依法收集、经过一定算法加工、具有实用价值和智力成果属性的数据集合所享有的权益。广东省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发言称,南方能源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广东)的启航,将进一步促进数据资源的高效对接、跨域共享、价值共创,提高产业生态整体竞争能力,为能源行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来源:12月16日 上海证券报)


广东省首批农业领域农产品碳标签面世

近日,由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碳标签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之一的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技术支撑的全省农业领域首批农产品碳足迹核算工作顺利完成,成功发放8个农产品碳标签证书。本次农产品碳标签发放证书为“广东碳标签”。广东碳标签是“广东产品碳足迹评价与标识”的简称,是对各种商品及服务(统称为产品)所涉及的物料使用、生产制造、运输、使用、废弃处理等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化评价,并以标识形式对外披露碳排放信息。本次农产品碳标签证书的发放填补了我省在农业领域产品碳标签的空白,为我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的构建提供数据基础。广东碳标签专业委员会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开展全省重点领域产品碳足迹评价工作、不断探索各行业全流程产品碳足迹评价机制,为推动广东碳标签规范管理和应用、助力广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贡献经验。(来源:12月18日 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

国际聚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金融科技应用促进气候融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2月9日发布《金融科技应用促进气候融资》,主要探讨了金融科技在气候融资中的作用、潜力以及面临的挑战。报告强调了金融科技在吸引气候融资和解决融资障碍中的关键作用,并概述了金融科技如何通过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数据透明度和市场流动性助力气候投资。同时,它也指出了金融科技面临的主要挑战——数据问题、数字基础设施不足和金融市场深度与流动性不足等三个主要障碍。报告提出了改善气候数据的质量和可访问性、发展数字基础设施、提高气候融资工具的可获得性和流动性、以及确保适当的环境和金融监管等政策建议,以促进公共和私人部门合作,扩大气候融资规模。(来源:12月9日 IMF官网)


经合组织发布《超越绿色标签:公共预算如何支持气候目标》

12月23日,经合组织发布报告《超越绿色标签:公共预算如何支持气候目标》,探讨了公共预算如何更有效地支持气候目标。绿色预算可以帮助政府确保其国家的中期预算框架和年度预算与其国际气候相关承诺(例如净零排放承诺)以及国家计划和战略保持一致,实施绿色预算编制的OECD国家数量已经从2020年的14个增加到2022年的24个。然而,绿色预算标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缺乏一致性、乐观偏见、数据质量不足等。报告提出了改进绿色预算标签的建议,包括扩大覆盖范围、提高数据质量和及时性、与一般预算流程对齐等。此外,报告还介绍一些经合组织国家正在开发的新的下一代绿色预算工具。(来源:12月23日 经合组织官网)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净零排放行业跟踪报告2024》

12月12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报告《2024年净零排放行业追踪报告》。该报告详细分析了八个行业(航空、航运、卡车运输、钢铁、水泥、铝、基础化学品、石油和天然气)在努力向净零排放转型过程中的进展,这些行业约占全球温室气体(GHG)排放量的40%,被认为是全球难以减排的行业。报告指出,尽管这些行业在过去五年中有所进展,但整体减排速度仍然不足以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的目标。2022年至2023年期间,八个行业的绝对排放量减少了0.9%,但全球能源相关排放却增加了1.3%。报告发现,当前许多关键技术(如碳捕集、利用与存储(CCUS)、电气化和氢能)仍处于早期阶段,尚未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制约向净零排放转型。为实现净零排放,八个行业预计到2050年需要额外投资约30万亿美元,其中57%的资金需要来自行业外部的基础设施投资。为此,报告强调,各行业必须加快转型步伐,增强合作,并在技术研发、基础设施投资和政策协调等方面采取更有力的行动。(来源:12月12日 世界经济论坛官网)


国际清算银行发布报告《绿色转型的宏观经济学》

12月16日,国际清算银行发布报告《绿色转型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探讨了从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宏观经济影响,特别是通过碳税实现的能源转型对能源价格、通货膨胀和整体经济的影响,以及货币政策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通过使用包含能源生产部门和绿色能源部门内生创新的中等规模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报告发现,能源转型类似于一个重大的供给侧冲击,碳税导致通货膨胀和能源价格飙升,并减少了消费;但也提高了对绿色能源的相对需求,并促进将资源重新分配到绿色能源生产和新绿色技术的研发。货币政策在这一转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影响通货膨胀和能源价格,间接塑造了绿色转型的动态和速度。(来源:12月12日 国际清算银行网站)

观点直击


赵英民: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百万亿级别的绿色低碳投资

12月2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表示,今后十年,是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快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要深刻认识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表示,根据测算,未来五年我国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资金需求就将达到16万亿元,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百万亿级别的绿色低碳投资。在强化财政对于美丽中国建设支持力度的同时,更需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创新政策制度安排,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融资支持。他表示,要将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纳入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安排,以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支持美丽中国建设。他提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加快环境要素市场建设,完善绿色金融相关制度,拓展绿色金融支持模式,加大绿色金融部门协同力度。(来源:12月2日  上海证券报)


王信:正研究进一步扩大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规模和适用范围

12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指出,应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投资,为稳增长注入新动能。他表示,绿色低碳转型投资有三个方面,第一是传统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的投资。第二是气候适应方面的投资。第三是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投融资。据此他建议:第一,强化顶层设计,高位推动,转变观念。应将低碳转型纳入宏观经济分析和财政金融等政策框架,强化针对具体行业、地区低碳转型的跨部门政策协调。第二,加快可持续金融标准的制定和使用。目前已经开发了四项(包括钢铁、煤电、建材、农业)转型金融的标准,正在开发更多的标准,鼓励各个地方根据自己的行业特色,根据自己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根据共同的一些转型金融标准的原则,开发相关行业的转型金融的标准。第四,强化转型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第五,强化政策的激励约束,正在研究进一步扩大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规模和适用的范围。第六,将促投资、消费和提高气候适应能力,维护民众的安全健康紧密地结合。第七,持续强化国际合作。(来源:12月14日 《财经》杂志)


刘明康:四方向推动转型经济市场主体做好高质量信息披露

12月6日,GF60学术委员会委员、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提出,针对如何推动转型经济市场主体做好高质量信息披露:一是提升市场主体工程基础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二是优化包括公司治理在内的转型路径规划和管理;三是培育市场上专业的第三方验证与咨询机构;四是强制转型技术资金用途披露。同时,他表示,近年来,国家、地方都积极编制和发布重点高碳行业转型金融标准、目录。但在他看来,目录法在实践中需紧密跟踪评价及时进行修正,而高碳行业的供应链与市场条件都处在迅速变化当中,适用技术也因变化而不断地淘汰和更新。他认为,国际上通用的原则法值得借鉴。当前,转型金融面临资金缺口问题是业内共识,不但缺口巨大,且往往需要平均还本周期在7年以上较长期限的“耐心资本”。对此,刘明康认为,依靠传统财政奖补方式难以满足需求,转型金融需借助新型混合性融资,如直接与间接融资、股权与债务工具、表内与表外业务、保险分保与其他保证措施相结合。(来源:12月7日  绿色金融60人论坛)


王遥:我国绿色信贷资金投向不均衡,光伏风电领域竞争过激

近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表示,我国绿色信贷市场仍存在诸多挑战亟待优化完善:一是资金投向不均衡,大量资金集中于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节能环保及清洁能源产业,在光伏、风电领域甚至过热、竞争过激,而新能源货运、碳捕捉技术等新兴业态以及化工、建筑等行业技术更新、设备升级等领域资金支持力度有限,募集资金投向有待拓展。二是银行发展不均衡下带来的竞争压力,国有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占比相对较高且基础设施与信息披露体系较完善,股份制银行次之,城商行、农商行发展水平较弱,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信息披露不足,可能影响未来风险识别与管理。三是绿色贷款环境效益测算准确性、规范性不足,易出现 “洗绿”“漂绿” 风险,且阻碍产品创新与市场扩张。四是传统模式依赖固定资产与财务数据风险管理,较难以适应新兴领域融资,对转型风险认识不足,现有风险管理体系难以覆盖长期风险,银行开展业务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来源:12月17日  南方都市报)


梅德文:国际碳市场三大趋势凸显,我们需要科学认识与应对

12月15日,北京绿色交易所副董事长、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表示,国际社会正在有条不紊的构建国际统一的碳定价体系,我们要科学认识和应对。他认为,目前国际碳市场发展有三个趋势,第一,行业覆盖范围越来越大;第二,总量控制设定越来越严;第三,配额拍卖比例越来越高。中国作为碳排放的大国,可能需要考虑其带来的深远影响。他表示,中国的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0亿吨,是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市场,总的来说,中国碳市场两个履约期完美收官,整体运行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活跃程度不断完善,价格机制初步彰显。接下来,将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各项建设工作,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持续优化碳市场配额分配机制和方法,持续强化数据质量管理,不断丰富交易主体、品种和方式,推进中国碳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充分发挥碳市场推动低成本减排功能。(来源:12月15日  《财经》杂志)



来源:广东金融学会

韶关金融学会
为您提供最新的金融资讯,最全面的金融知识。推动普惠金融,传播金融消费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