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作业|五首诗歌看曾国藩的人生阶段
文摘
2024-11-01 17:45
上海
晚清,乃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如果想研究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不妨通过一个人的视角来切入;我们先从一个人的简介开始。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 1838年中进士。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在曾国藩的倡议与主导下,清政府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主要开拓者。蒋介石对儿子蒋经国说:“至于中文读书写字之法,在曾公家训与家书中言之甚详。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为中国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时代已过而忽之也。”可见曾国藩的诗文在世人心目中的重要性。(选自《曾国藩传》卷首辞)写这组诗的这一年,曾国藩25岁,从湖南的岳麓书院毕业,并在乡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入京会试但并未成功,于是留在京师读书,以待来年再考。云梦指洞庭湖,在此作者想将它如草芥一般吞下,呼应了前文“思屠大海鲸”。这夸张用的妙,但又与李白的有些不同;前者想着将自己无比,干一番大事业;后者则将世界写的渺小。因此更能体现出作者此处的年轻壮志,一腔热血。从中,也能看出一位游子的思乡之情;“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畔路三叉”一句就直接写出了。这种思乡之情,应是每一个离乡远游的人都能深刻体会到的。当然也有相对积极的一面,尽管思乡之情浓烈,但曾国藩并未沉溺于消极情绪中。本诗的首联能看出诗人年轻有一种蓬勃的朝气,希望光宗耀祖、报效国家!曾国藩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诗中颈联就能表现出他深感国家危亡,希望能够挽救国家危。彼时,他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起义,也是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可以说他做到了诗中所寄托的希望。因此,他在诗中写道:“镌章琢句寻常事,激烈心情约可怜。”“这些伏案的工作我早已厌倦,只有去‘放牧’也就是镇守边疆,让‘威名在九边’才是我的理想。”其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了案牍之枯燥与镇守一方边疆的威风之别,折射出作者真正的理想。从此,他立下志向,自己一定要干成一番事业,以此“肝胆报皇天”!此外,诗中暗含了他不顺的仕途;一生历经坎坷,多次遭遇挫折和困难;可他却他始终坚守信仰和追求,不断努力和尝试。这种精神也便自然的体现在他的诗歌中,他便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这方面的坚韧和毅力。这组诗以记叙当下的事为主线,表达了曾国藩对时局的忧虑、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忠孝、生死等主题的探讨。诗中既有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如“战场故鬼把新鬼,世事前沤散后沤”;也有对现实社会的考察与批判,如:“惨淡兵戎春复秋,浊醪谁信造千忧?”;还有对未来理想的向往,如“溢觞初引一泓泉,流出蛟龙万丈渊。”“前沤散后沤”、“故鬼把新鬼”、“春复秋”等,这些词的运用,强调了作者对战争之残酷的感慨,也写出了当时的时事就像秦失了鹿,各种地方势力都在兴起,可朝廷已经压制不住那些蠢蠢欲动的势力,只能“动势只愧鲁无鸠”,诗人在面对当前的局势时,因为就像春秋时鲁国没有鸠鸟一样,国家缺乏贤才和明主来引领。诗组中有呼吁人们珍惜当下,不为逝去的岁月感叹的;也探讨了忠孝和生死等主题当然,最主要还是对于时局的担忧,因此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16首诗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战略家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思考,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厚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下创作背景。本诗是曾国藩在登上海拔千米的塬上,视察地形时,被眼前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所震撼而写下的,是一首描绘雪景与抒发个人感慨的诗歌。诗歌开篇即描绘了诗人行经柴关岭时的雪景。“密雪方未阑,飞花浩如泻”飞舞的雪花如同倾泻而下的花朵,密雪纷飞,尚未停歇。而“万岭堆水银,乾坤一大冶”一句,用“水银”比喻雪覆盖的山岭,形象地描绘了雪后山川的银装素裹,写出了自然界的广阔与神秘。“万岭堆水银”这似乎又回到了第一首诗的夸张,在黑山白水间堆满水银,这是何等的壮观;“挥手舞岩巅”似乎此时作者的体内充满了力量,挥手就能让巨大的岩石飞舞;就连作者自己也说“吾生此潇洒”!这首诗的特点就是将自己写的及其渺小,周围环境有无比巨大壮丽,而他又可只手操控全局;后半部分“忽忆少年时”,却又“射虎层冰中”表明了作者也认同了自己的地位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而是在冰山等待机会,城府极深,最终一击毙命,完美解决了人生中棘手的问题。在创作这首诗时,曾国藩正处于他人生的黄金时期,官至内阁学士,深受道光皇帝的赏识。然而,这个时期的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鸦片战争的爆发,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国家陷入严重的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曾国藩创作了《柴关岭雪》这首诗,因此在诗歌的结尾部分,诗人通过“久逸筋力颓,回头泪盈把”一句,以雪景为衬托,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忧虑。本诗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虽不是曾国藩所写,但是以曾国藩在天津教案中的经历为背景。天津教案是一场因误会和民愤引发的外交危机,表达了作者对曾国藩对自己在天津教案处理中的功过评价的深刻思考。首联描绘了曾国藩在天津教案期间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周围列强势力如狼似虎,虎视眈眈地盯着天津,而此时曾国藩则抱病在身,身处险境。这一联突出描写了曾国藩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勇气。颔联则表达了曾国藩的崇高精神境界。他报国并非为了名利,而是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颈联进一步描绘了曾国藩在天津教案中的艰难处境。他面对兵凶战危的局势,毫不畏惧,以一腔热血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然而,尽管他尽力避免祸端,但最终还是难以消除历史上的冤屈和误解。尾联则是对曾国藩一生功过的评价。作者认为,尽管历史上对曾国藩的功过是非存在争议,但重要的是,他的家书在后世广为流传,受到了极高的赞誉。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曾国藩高尚品质和卓越成就的敬仰和敬仰之情。曾国藩自幼聪颖好学,1836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也就是写下《岁暮杂感十首》这年1853年,他对局势深感忧虑吗,于是写下了《镌章琢句寻常事》一诗。与此同时,他创立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立志救亡图存,推崇洋务,复兴中华!此间,有时局势的风云突变让人无法接受,他便写下了《次韵何廉昉太守感怀述事十六首》,依此抒发自己他对国家的担忧与对未来的渺茫的无助。1864年攻陷南京,立下了赫赫战功。彼时,也得到了天子的信任,官居两江总督府,便写出了《柴关岭雪》一诗。他积极推动洋务运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引进西方科技与管理经验。他也重视教育,培养现代化人才。令人惋惜的是,他在天津教案的处理中,由于处理不当,导致被当时的权臣与世人误解,以至于在人生中留下污点……1872年,他在南京担任总督时去世,享年6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