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
鲁迅在杂文《电的利弊》中提到: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
这一说法并不准确,中国人的确将火药广泛运用至民用领域,烟花、爆竹就是其中很典型的两种。但火药发明之后,它也一直被运用于军事领域,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图源: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五卷第七分册
只不过,在火药这项发明被传播到西方以后,我们迅速被他们赶超了。
14、15世纪,当西方人已经造出好几吨重、威力巨大的火炮用于攻城略地时,中国——作为火药的诞生地,所制造的火炮,大多数只有20公斤,最大的也不超过80公斤。这是为什么?
欧阳泰在《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一书中指出,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精进火炮来攻打城墙这件事,在古代中国的性价比是极低的。
也就是说,如果古人投入大批人力物力财力去研究火炮,最终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原因在于:古代中国的城墙实在是太坚固了。这出自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城墙足够厚。
你也许实地参观过一些古城的城墙遗址,但对城墙的厚度没什么实感,通过下面这个对比,你将更切实地感受到我国古城墙的厚度。
西方最宏伟的城墙位于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它的外墙厚2米,内墙厚4米(现代住宅房内部的墙体厚度一般不超过30厘米)。
君士坦丁堡的城墙 | Wikipedia
这个厚度听上去已经很了不得了,但古代中国主要城市的城墙厚度,往往能达到君士坦丁堡内墙厚度的10倍!
荆州古城墙 | Wikipedia
第二,修建方式独具匠心。
古代中国的城墙用泥土筑就,可以吸收火炮的一部分动能。此外,古代中国的城墙被设计成了倾斜的样式,这也能起到分散抛射物冲击力的作用。
平遥古城城墙,箭头所指为城墙倾斜坡度 | Wikipedia
15世纪时,欧洲人最引以为傲的攻城火炮可以洞穿2.5米厚的墙,这个等级的攻击力,应用在欧洲战争中绰绰有余,但放在古代中国就几乎没眼看了。15世纪的中国为明朝统治时期,此时期省会城墙的顶部厚度是5~10米,底部厚度则为10~20米。
要知道,在当时每开一次巨型炮,就得用掉50多公斤火药。如果不是确信使用火炮后能达到洞穿敌城的效果,欧洲人未必会在火炮研制这件事上耗费巨大心力。而古代中国也正是认知到“火炮对攻打城墙见效甚微”这一点,才没有在这件事上深入探索。
上图为16世纪欧洲所使用的加农炮,每射一发,相当于一个步兵一个月的军饷。 | Wikipedia
玻璃
提起出土文物,青铜、瓷器、玉器等物品你一定不陌生,但“玻璃”似乎就很少见了。那么,古代中国有玻璃吗?
其实是有的,不过我国发明的是铅钡玻璃,而西方发明的是钠钙玻璃。钠钙玻璃是现代建筑中常用到的窗户材料,它的特点是结实、耐高温、透明度高;铅钡玻璃就是古代俗称的“琉璃”,故宫古建筑上的瓦片就有琉璃的成分,它的特点是易碎、不耐高温、透明度差。
颐和园排云殿上的琉璃瓦 | Wikipedia
西方人将钠钙玻璃制作成眼镜、显微镜、望远镜、试剂瓶,推动了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中国最早在战国时期就发明了铅钡玻璃,后随着丝绸之路等中外交流,也学习了外国的钠钙玻璃技艺,但始终没有将“玻璃”这个技能点在科技上,这是为什么?
用玻璃制成的锥形瓶 | Wikipedia
这需要谈到中国古代的玉文化和陶瓷文化。
中国古代推崇“玉”,认为它不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还可以防止邪气侵体。而铅钡玻璃自诞生之初就在形态和材质上十分接近玉,于是自然而然地被用来制作仿玉类配饰。
清·仿玉玻璃镂空双螭纹佩 | 《中国古代玻璃的仿玉传统》
此外,我国的陶瓷业发达,陶瓷比玻璃更能满足国人对饮食器具的需求。中国是饮茶的国度,以瓷器来盛装滚烫的茶水不会像玻璃那样烫手,且在容器光泽这一点上,瓷器也不输玻璃。
陶瓷茶具 | Wikipedia
古人对玉文化的追崇和发达的制瓷技艺,不仅阻碍了工匠对玻璃工艺的进一步探索,也拘限了玻璃本身的使用范围:铅钡玻璃长期徘徊于“装饰品”这一个小品类范畴,没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了解完中国,放眼全球,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点错了技能”的例子?咱们评论区见。
参考资料:
[1](美)欧阳泰著. 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M].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9:.
[2]https://news.cri.cn/20160912/32d5324e-ff80-d6d6-1a3e-75bfd94aba30.html
[3]郭小燕.论影响中国传统玻璃工艺发展的历史文化因素[J].新美术,2020,41(11):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