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铲形门齿
是中国人的独特印记?
准确来讲,铲形门齿是东亚人的特征!
铲形门齿虽然在牙齿背面,不易被直接观察到,但它却像具有极高的族群识别价值。
据统计,将近90%的中国人拥有这种铲形门齿。这一特征在其他东亚国家也十分常见,有资料显示[1],日本超过60%的人群有铲形门齿。而在欧洲、非洲等国家中,铲形门齿则极为罕见,仅有约2%的人拥有这一特征,他们的门牙背面绝大部分都是平的,并没有突出的棱。
图源:Wikipedia
由于牙齿能在遗骨中长期保存,对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和法医来说,铲形门齿就像是开启东亚人群历史大门的“钥匙”,让他们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和研究东亚人群。
02
为什么东亚人有铲形门齿?
这是基因突变的“附赠品”!
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研究者们终于找到了控制铲形门齿的关键——EDAR基因。这一基因就像是一个神奇的“开关”,掌控着我们的外貌特征(比如牙齿、皮肤、毛发和汗腺)的发育。
图源:pixabay
研究发现,大部分东亚人身上的EDAR基因有一个独特的突变:EDARV370A。
这一突变,导致了铲形门齿的出现。然而,EDARV370A的突变并不仅限于改变门牙的形状,它还有更多、更大的用处。
EDARV370A的突变能让人长出较为粗硬、不易卷曲的毛发,同时拥有更多的汗腺和皮脂腺。虽然东亚人的大汗腺一般不发达,体味较轻,但较多的皮脂能在冬季的干冷寒风中保护皮肤,就像是一层天然的“护肤品”,让皮肤保持水润光滑。
那么,为什么这个突变基因在东亚如此普遍呢?研究者认为,这是对东亚环境的适应。东亚地区以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冬冷夏热,温差巨大。汗腺密集、出汗更多有助于度过酷夏的炎热;而较多的皮脂则能在冬季保护皮肤,防止干燥和开裂。
这样看来,铲形门齿更像是这个突变基因关联的“附赠品”。而前面提到的那些特征,如粗硬的毛发、较多的汗腺和皮脂腺等,才是这个突变基因被选择出来的真正原因。
那为什么远在美洲的大部分原住民也有铲形门齿呢?
大约在距今2万~1万年前的冰川期,当时气候寒冷、冰川扩大,海平面降低,这使亚洲与北美洲之间的白令海峡变为陆桥。此时有一群勇敢的东亚人,通过白令海峡,踏上了美洲这片未知的土地。他们带着铲形门齿的基因,在美洲大陆开始了新的生活。
美洲原住民族群画像,他们的肤色、相貌和亚洲人确实有几分相似。|Wikipedia
白令陆桥位于高纬度地区,冬季干冷且缺乏日照。而EDARV370A的突变,仿佛给了他们一种神奇的力量,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这种恶劣的环境。因此,美洲原住民大多也携带了这个基因,也就有了铲形门齿。网上查找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照片,会发现他们的肤色、相貌和亚洲人确实有几分相似。
03
为什么要研究铲形门齿?
这就不得不提及学术界的古人类起源纷争了。在学术界,长期存在着“非洲起源说”和“多地起源说”两种观点,它们就像两股强大的力量,争夺着古人类起源的“话语权”。
图源:pixabay
“非洲起源说”认为,全球的智人都是数万年前从东非迁徙而来。
然而,“多地起源说”则坚持认为,各地的人类都是由本地的早期人类原地演化而来。在东亚地区,“多地起源说”得到了化石证据的有力支持。从中国境内的北京人、蓝田人、元谋人等直立人,到年代晚些的丁村人、马坝人等早期智人,以及山顶洞人等晚期智人,他们的牙齿形态中,几乎都能找到铲形门齿的影子。
今天的正文就到这里了,文章开头小游戏的结果是不是让你大呼惊奇?快来加入我们的投票大军,让我们一起看看多少人有铲形门齿吧!
✦
参考资料
✦
[1]谭婧泽,彭倩倩,李金喜,等.新疆维吾尔族牙齿形态特征及其与EDARV370A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4,44(01):85-96.
[2]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22120210-1.htm
[3]http://www.dili360.com/nh/article/p5e54a0c63bb3171.htm
[4]http://www.heraldopenaccess.us/fulltext/Forensic-Legal-&-Investigative-Sciences/Application-of-Dental-M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s-for-Medical-Legal-Identification-Sexual-Diagnosis-in-a-Portuguese-Population.php#tab4
[5]https://www.kepuchina.cn/article/articleinfobusiness_type=100&ar_id=116024#comment
[6]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117681&Type=bkz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