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是我国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吹遍大江南北,人们怀揣着新的希望,催生着经济的新繁荣。这一年也被公认为是思想解放的一年,“文革”的余波逐渐平息,各领域迸发出新的活力。
在这一年,一位编导想要制作一部军事题材的影片,于是登门拜访有“战神”之称的粟裕。
“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粟裕此言一出,令身旁的秘书吃了一惊,秘书小心翼翼地扯了扯他的衣角,企图阻止粟裕说出更“大胆”的话来。毕竟,刚刚经历了“文革”,见证了很多人惹上莫名其妙的灾祸,秘书想提醒粟裕,小心一点。
关于淮海战争的指挥权问题,当时确是十分有争议的一个历史议题。曾有一位著名人物将淮海战役的胜利归于自己,在这时公然“唱反调”似乎有失妥当。
粟裕一向以谦逊著称,他很少夸耀自己的功绩,做人也十分低调。这次,他能如此坚定地表明立场,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指出淮海战役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关乎能否正确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能够准确总结华东解放战争历史的关键所在。”
1948年底,凛冽的寒风刮过干旱的土地,淮海战役正发生在这样的寒冬,这是一场关键的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以顽强拼搏的意志战胜了寒冷,也战胜了敌人。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斗争,歼灭国民党军队五十余万人,基本解放了华北、中原、华东等广大地区。
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领导人超常的革命胆略和卓越的战争抉择。
1948年,中原战场呈现出国共僵持不下的状态,为了打破僵局,中央多次展开会议,分析当前局势,寻找用最少代价歼灭敌人的良策。
1948年上半年,粟裕将军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战争的突破口,他四次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建议,详细论述自己的军事方案,主张在黄淮一带打一场大规模歼灭战,从而为渡江扫清障碍。
淮海战役前,中央军委做了大量的推演,对战争形势作出了准确的预判,最终形成了“三阶段”的作战方针,即先集中优势兵力从中间突破,再以五个纵队分路攻坚,最后深入两淮地区,歼灭残余之敌。在军民的协同配合下,打赢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11月上旬,中央军委在经过多方论证后,决定以徐州为中心,在中原、华北、华东的广大地域内,以连续作战的方式主动出击,消灭国民党的江北主力。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也进一步扩展了粟裕的军事计划。
同时,淮海战役总前委正式成立,成为处在最前沿的指挥机构。中央军委还专门电令粟裕,“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战争形势瞬息万变,中央军委将指挥权下放到战争前沿,是为了战争的需要,更是对指挥员、战斗员的信任和期许。
这一战也成为“战神”粟裕戎马一生中的重要标志。在淮海战役中,粟裕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军事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果断地提出设想,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胜利把握了时机。
1907年出生于湖南的他,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血泪历程,二十岁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南昌起义。此后,又辗转于湖南、湖北、江西,在中国共产党壮大的历程中,他也一点点积淀,一步步前行。
在淮海战役中,他更是看到了人民铸造的“钢铁长城”。淮海战役后,他从未居功自傲,而是将战争的胜利归结于上层领导,归结于人民的支持。新中国成立后,粟裕先后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等职,五十年代又被授予大将军衔,他始终保持着对人民和军队的赤诚。
毛主席也曾高度评价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优异表现,“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下首功”。这一功,表彰了粟裕将军在淮海战役中的卓越表现,也展现出中共中央在选人用人上的远见卓识。
参考文献:《粟裕诗歌中的军民情怀》,《学习时报》2024年3月15日第4版,《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民国卷》,《粟裕谈淮海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