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运动都必须有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关于“十年运动”,指导工作的便是《五一六》通知。实话实说,《五一六》通知并不完善,像是一个赶工出来的文件,里面只对运动提了一个大概,关于具体的计划、进程、事项、注意问题都没有一个详细的介绍和说明。
也就是说,《五一六》通知更像是一个檄文,用来鼓舞人心。运动该怎么做、由哪些人做,完全是走一步、看一步。通知下达后,中央文革小组也很快成立。该小组是为发动运动专门成立的组织机构,本来仅仅是一个参谋性的部门,后来渐渐发展为党的最高权力机关,甚至一度取代了中央书记处和政治局。
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员都是从各部门挑选而来,走走留留的同志有许多个。担任组长的也有多名同志,包括最初的陈伯达(主席的大秘)。前云南省长郭影秋也是其中的一分子,但没多久就出局了。让郭影秋出局的自然是有着“中国贝利亚”之称的康生,事后还遭到了迫害。
郭影秋,出生于1909年,江苏铜山县人,世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穷苦农民。少年时期的郭影秋聪明好学,7岁进入私塾。“五四运动”爆发那年,他考入了市立第一小学,接触到了新思想。
1929年夏天,郭影秋考入无锡国文专科学校。可是由于囊中羞涩,不得不辍学。这一时期,郭影秋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刊。“九一八”事变后,郭影秋鼓动学生游行示威。1935年秋天,郭影秋加入组织,第二年便被捕入狱。在狱中,郭影秋坚贞不屈,抗住了酷刑和金钱的利诱。
革命时期,郭影秋一步一个脚印,一直在江南地区活动。解放时期,郭影秋调任解放军第十八军政治部主任,跟随刘邓大军转战西南。建国后,郭影秋被任命为云南省省长。他善于将党的方针本土化,亲身深入偏僻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拥护。
五十年代,郭影秋放弃了云南省长的职务,自愿投身教育行业。1957年,组织上便任命他为南京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那时,南京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得益于民国遗留下的人才,南京大学很快就提高了教学质量。郭影秋还邀请国内外专家来到校内,进行交流。
仅仅几年的时间,南京大学就成了最好的大学之一。运动开始时,郭影秋先是被任命为北京市委书记。江青、康生等人为了笼络郭影秋,还一度让他成为小组成员。不过郭影秋和他们毕竟不是一路人,最后还是分道扬镳。
作为当权派,郭影秋很快就遭到了批判。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受到了迫害,双腿一度不能行走,只能卧病在床。当他听到中央要撤销中央人民大学,曾在“人大”短暂过一段时间的郭影秋据理力争,将教师和干部按照学校分配到邻近的几所高校。
虽然他的抗争没有取得成功,但也为未来重新开办“人大”积攒了人力资源。1978年,改革开放后,社会的秩序恢复了,郭影秋也很高兴。他两次向中央写信,建议复办“人大”。中央认为郭影秋的意见是正确的,便同意了此事,还委任他为第二书记。
尽管那时郭影秋的双腿不能行走,但他还是起早贪黑,参加各种会议,调节各方力量,了解教学情况。1985年10月,郭影秋病逝于北京。他嘱咐后人,对于自己的后事,要小办,不要大动干戈。不要通知亲友,只报告党委和上级机关,不要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遗体交给医院,作科学研究,自己的稿费交给党组织,当作最后一次党费。
参考资料:《郭影秋传》 江苏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