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其清廉的家风,仿佛闪亮的铭文,永远镌刻在中华大地上。
总书记在纪念胡耀邦诞辰100周年的座谈会上,曾说:“对自己和家人,胡耀邦同志的要求格外严格,他说共产党人是给人民办事的,不是给一家一族办事的。”那么,胡耀邦在家庭生活中,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呢?
在胡耀邦的一生中,共育有三男一女,分别为长子胡德平、次子刘湖、三子胡德华、以及幼女李恒(小名满妹)。值得一提的是,二子刘湖在1945年的冬天,被送给了陕北老乡刘世昌。胡耀邦为了让刘湖感念刘世昌的养育之恩,便让其改姓为刘。
至于幼女李恒,则是生于1952年的四川南充。孩子的外婆说,已经有了三个孙子,这回又有了孙女,应该满足了,便起名为满妹,姓氏也跟随母姓。
按照常理,满妹是最小的孩子,又是女儿,理应宠爱一些。然而,胡家几兄妹都是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长大的,即便是满妹也概莫能外。
据满妹回忆: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一套像样的衣服,不是没经济实力,而是父亲一直要我这样穿。直到我十三岁,过了一轮,母亲才给我买了一件紫红底带白点的灯芯绒上衣。穿了好多年,外婆就给我在袖口、下摆上又接了一截黑色灯芯绒。
有一天,中央一位领导带着女儿来胡耀邦家里做客。那女孩穿着一件白色的连衣裙,看着亭亭玉立。满妹见了,第一次感到自己衣着是如此的寒酸。后来,满妹请求母亲给自己买一件新衣服,却遭到了父亲的狠狠批评。
住在北京,胡德华就读的是育英学校,位于北京城的西郊,自己则住在市中心。要是从万寿路坐公交车,回家要两毛钱,但走两站路到公主坟上车,可以省下五分钱,而走到木樨地,再坐无轨电车,只要七分钱。
懂事的胡德华,为了节省一毛几分,就常常背着书包,早起走到木樨地,用多次节省的钱,购买电子元件,或者一些零用品,分给弟弟妹妹。
1958年至1960年,是国家的艰难时期。底层百姓连肚子都填不饱。城市人口的定量也都很低,副食品更是少之又少。彼时,胡耀邦是中央委员,按规定有补助,但给家里人,他却定下了铁律:全家每人每天都要吃两顿粗粮,不许吃补助和细粮。
满妹则在回忆录中写道:“只有有挨饿经历的人,才能写下这样刻骨铭心的感受。”胡耀邦不仅严格要求家人,更是以身作则。他用的茶杯原来是装咖啡的玻璃瓶;枕头是由一件破旧的白色针织背心缝制,里面填的都是旧布。
“文革”期间,满妹被分到北京市一家造纸厂当车工。干了一年,满妹想去当兵,就找到了父亲的老搭档,时任北京军区司令的郑维山。
几年以后,满妹想去上大学,希望父亲能帮一忙。可是父亲却写信道:“你原先分配在工厂,后来当兵我是不知道的,内心也是不赞成的,因为你走的是后门。如今要去上大学,更应该靠自己的努力……”
1982年,胡耀邦被中央委以重任。上任之际,胡耀邦就有言在先:“我事先给你们打个招呼,今后不管在什么情况,千万不要以为天恩祖德。你们中间有任何人出了问题,只能是自己负责,我是不会讲情面的。”
胡耀邦的清廉家风,让众人高山仰止。人们了解胡耀邦,更是佩服不已。从湖南浏阳的一个“红小鬼”,胡耀邦经历了种种考验,才会有这样如此高的评价。
参考资料:《胡耀邦清廉家风随想》人民周刊 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