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语Clarence|为什么这么卷?

文摘   2024-08-23 22:05   越南  


前段时间,知名电商博主“风中的厂长”在微博上讲了一个案例,某平台卖家去年2亿多的销售额,只有55万利润,而这55万利润,也非来自产品本身,而是因其发货量大,某游戏公司在其包裹中夹带游戏卡而得到的广告收入。这个帖子之下,电商人们抱头痛哭,感慨如今在公域平台卖货,只有流水没有利润,不亏已是谢天谢地。


制造业也不遑多让。20246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是50.2万,其中亏损比例为15万,占比29.86%。今年前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企业亏损额9479.4亿元,同比增长2.21%

 

根据高盛近期报告《变革中的中国》,太阳能模块的的产能利用率为44%、电动车的产能利用率为54%、锂电池的产能利用率为61%,产能全部超过全球需求。上述行业许多头部企业,包括隆基绿能、天齐锂业、赣锋锂业、蔚来、小鹏等等,深陷亏损。

 

相关数据还有很多。

 

都知道卷。而至于为什么卷,我至今还未看到一个真正令人信服的解释。

 

有人从历史上找答案:中国人艰苦太久,凡有机会,就要拼命搞钱。这话初听有点道理,然而恰恰要问:既然拼命搞钱,为什么不要利润?大量企业,在微利乃至亏损的局面之下,依然日夜血战,这是一种什么动力?

 

有人从资本上找答案:烧钱卷死对手,获得垄断地位后涨价牟取暴利。这也难以自圆其说。且不说首先可能亏死自己,众所周知,东方大国,拥有垄断地位的企业不需要卷,而通过卷赢得一时的垄断地位,只会高处不胜寒。即使不谈“片纸半夜下而晨就缚”,只要竞争存在,就不存在一劳永逸的企业。何况多数并非头部的企业也深陷于无休止的卷。

 

还有人说是内需不足。实则这也不是关键。高盛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中国光伏组件和锂电池的产能分别达到全球需求量的200%150%,所以何止内需不足?地球之需尤显不足。

 

市场经济一定会有激烈竞争,可是中国如此规模的经济体,企业普遍血战至不要利润,一定是有什么更深的机制在发挥作用。

 

先说我的结论,那就是,全社会存在着一整套扭曲的赏罚机制



奖励规模,惩罚利润。

奖励生产,惩罚消费。

奖励复制,惩罚创新。


01
规模与利润

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民企如果试图在地方政府面前提升一点重要性,那么其规模比利润率重要的多,甚至过高的利润可能还会招来风险。国企领导尽管没有人身安全之虞,然而过高的利润或账上现金,随时可能为他人做嫁衣,这个也是公开的秘密。因此,无论民企国企,都会很有动力积极做大企业规模、做低企业利润,追求成为一个又大又垮而难以被人取代的角色

 

除此之外,政府的各种补贴、奖励、信贷支持,基本都是以企业规模为优先考虑。 


以IPO标准为例,如此重要的资源分配,也是显著的规模导向。监管对于毛利率的要求,概况地看就是“合理”,过高、波动过大,都是负面情形。那么一个公司在其毛利率贴近行业均值范围的情况下,对利润的要求愈高,实际就是对营收规模的要求愈高。同时,监管对于市场占有率、公司的行业地位等等也是标准越来越高。凡此种种,实质都是奖励规模。所谓小而美,在国内是很难抢到重要资源的。

 

管顶层设计发布了诸多文件扶持中小企业,然而仅从重要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现行政策正在积极放大每个行业内部的马太效应。

 

除了资源分配机制以外,很多企业敢于追逐无盈利的规模扩张,势必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钱从哪来?

 

我们观察,至少四个来源:应付账款、风险投资、银行贷款、政府补贴

 

鉴于目前国内一级市场80%以上LP都是国资背景,总体可以认为,就是政府的钱、银行的钱与供应商的钱在支撑企业血战。

 

反正不是自己的钱。

 

一方面可以拿社会的钱办自己的事情,另一方面,增加利润所能带来的好处,远远不如增加规模。因此,企业扩张产能、扩张用工、不计成本抢夺市场份额……反而才是最理性的行动。

 

你说结局可能一地鸡毛?很重要吗?无非成王败寇。


02
生产与消费

尽管顶层设计的各种文件反复提及“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然而我们还是以IPO标准为例,政策对于消费行业存在很大偏见。黄灯行业包括:服装、家居、家用电器,红灯行业包括:食品、餐饮、培训等等。

 

其实远远不止IPO这个场景,地方政府对于消费企业的消极态度也是一致的、一贯的。相关资金支持、政策支持都给予了挂着科创名义的生产企业。

 

这就进一步导致资金、人才等等要素扭曲配置,各地产线重复上马,制造业进一步产能过剩。

 

哪个经济发达区域的地市,没有几个高估值、高投入、弱营收、没利润的伪独角兽

 

以上只是分析企业本身。如果站在公司实控人、董监高的视角来看,那就更加一目了然。

 

不同制度环境的企业,有的董监高通过利润分红获利,有的董监高通过生产环节牟利。

 

国内大量上市公司乃至瞪羚独角兽等等企业从不分红、极少分红,那么实控人与董监高的利益到底如何实现,很多时候只能通过生产环节。

 

此前很多经济学家乃至证监会新任负责人,都批评了上市公司不分红的问题。然而我很好奇为什么这么多仗义执言的学者和官员从来不提一个比不分红严重得多、恶劣得多的问题,那就是上市公司实控人无偿占用公司资金。

 

对于实控人来说,公司账上的钱我可以随意无息借款甚至通过关联交易据为己有,对于肥差高管来说,拿捏供应商的采购数量、付款账期等等,收益远比工资奖金要庞大的多,甚至对于HR来说,多招些工人我也实惠更多。

 

只有什么人才巴望着分红呢?就是并不享有股东特别权利的小股东们。

 

这个群体好像是所有公司里面最不重要的。

 

因此,站在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如果一个企业里面,从上到下都是可以通过生产环节牟利的人,而必须指望利润分红的人又无足轻重,那么这个企业必然走向疯狂生产。至于后续资金何以为继,前文说了,反正有得是政府的钱与供应商的钱,企业只管通过价格战疯狂扩张。只要有人输血,我就绝不退场。

 

生当五鼎食,死当五鼎烹。


03
复制与创新

尽管全社会在宣传上已经将鼓励创新、鼓励科研、反对“卡脖子”等等抬到一个无比正确的高度,然而复制与创新之间,可能隐藏着东西方各自难以取代的基因

 

创新,需要一系列复杂条件,包括:公正的法治社会、良好的营商环境、包容失败的创业文化、充分的社会财富、耐心的投资机构、重头再来的破产制度等等。不同经济体之间,制度禀赋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各自形成不同的路径依赖

 

国内企业不是没有钱,很多企业可以拿着政府的钱与供应商的钱,烧钱大打价格战抢夺市场份额。然而,所有玩家都这么卷的后果就是,全行业利润率下降甚至普遍亏损。残酷内卷导致企业无法积累利润,进而无法投入那些真正从无到有的创新研发

 

新所需的资金投入巨大且不确定性极强,然而尤其要命的是,即使创新取得突破,相关企业恐怕也很难独享应有的高额回报。因为,国内企业最擅长的事情、最强大的基因,恰恰就是在他人创新取得从无到有的突破之后,通过反向研发以及供应链压榨,复刻流程加急生产最后把产品打成白菜价。

 

之后就是重复前文提到的“要规模不要利润”、“要生产不要消费”。

 

这种环境之中,巨额资金砸向创新而非砸向生产,就会显得有点愚蠢。

 

无尽内卷为什么没有意义?正是在于,这种打法确实可以卷死已知行业,然而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一劳永逸地战胜其他经济体却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下一个卡脖子的赛道从哪里来。

 

那有赖于其他禀赋的经济体,通过其鼓励创新的环境与更加合理的激励机制,从虚空中长出来。

 

随着科技的无尽前沿,脖子被卡的场景,反而可能越来越多。

 

你负责创新,我负责复制,这种所谓分工本身也不是好事。同一经济体内部或友好经济体之间,复制的速度或许可以很快(即使暂且不谈侵犯知识产权或商业秘密的问题)。然而如果不同经济体之间走向敌意,各自竖起小院高墙,那就意味着其他经济体中那些真正能够实现前沿突破的企业,其独享创新红利的周期更长,而国内企业复制的难度更大、时机更晚

 

前者溢价更高,后者内卷更烈。


结语

总之,过分优先倾向大规模生产型企业的资源分配导向,扭曲了要素配置,侵夺了中小企业的机会,压制了消费企业的成长;企业内部反腐败治理严重缺失,小股东的权益保障几近空白;同时叠加以疯狂复制解构前沿创新的自身禀赋,落入伤人伤己的无尽追赶之中。这些因素的共振造就了国内过分残酷的内卷竞争。

 

作为民间观察人士,我们无意开出任何药方。分析内卷的原因,对于个人来说,更重要的意义或许在于,远离那些无意义的自我剥削与自我消耗,及早明白卷到最后并无溢价。人生时间有限,不如投向更有创造性的事业。


法歪之地
私人意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