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在资源匮乏的时代背景下,人口红利曾一度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迅速步入人口激增的快车道,很快跻身于世界人口大国的行列,随后随着政策的调整,我们迎来了计划生育的新时代。
这一切变革的起点,源于学者马寅初的人口理论与计划生育的倡导。
那么,假设我们当时没有采纳马寅初的理论,现在的中国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一、人口庞大的劳动力大国
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口已突破十四亿大关,这一标签使得我国在世界人口大国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人口基数巨大意味着劳动力市场的庞大,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这成为了吸引众多投资者的磁石。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这一人口优势,成功转型为全球的“世界工厂”。
这片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着外资企业纷至沓来,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
不可否认,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如此迅猛的发展,与庞大的人口基数密不可分。
正是由于庞大的人口市场,我们才得以吸引众多外来投资者,进而带来技术的革新与进步。
然而,人口的多与少,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那么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究竟如何呢?
二、马寅初的计划生育理论
马寅初,一位博学多才的教育科研工作者,从小接受良好教育,世纪初考入北洋大学后赴耶鲁大学深造,尤其在经济学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
正是基于他对人口结构的理解,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面对我国人口爆炸式增长,他前瞻性地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的理念。
在当时,他的“人口论”无疑是走在时代前列的,这种与我国传统生育观念相悖的计划生育理论,自然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争议。
他的理论不仅与我国传统的生育观念背道而驰,甚至有人批评他自己的生活态度与他的主张相悖,认为他是在“站着说话不腰疼”。
自己享受着“三妻四妾”的生活,却别人计划生育。
三、假设的今日景象
不得不承认,马寅初的远见卓识是令人敬佩的。那么,如果当初我们没有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现在的中国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首先,最直接的结果是我国的人口规模可能早已跃居世界首位,而资源分配则会更加紧张。
其次,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会加快,社会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
人口增长有其自然规律,即便没有人为干预,当人口达到一定规模时,增长速度自然会减缓,而快速增长的一代人也终将步入老龄化阶段。
再者,人均受教育程度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普及。如今,大学生已遍地开花,这除了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每个家庭的教育成本相对较低,从而提高了整体的教育水平。
在分析计划生育政策对社会的影响时,我们不难发现,与其说是政策影响了社会,不如说是经济发展影响了人口政策。
数据显示,建国初期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极快,但那时的经济发展并不理想。相反,在改革开放后的八九十年代,尽管人口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但更多的是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变化。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提升了人们的文化素养,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
人们不再将“人多力量大”作为家庭奋斗的目标,而是更加注重“少生优生”。
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年轻夫妇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第二个甚至第三个孩子。
因此,尽管当前政策在鼓励生育,但许多夫妇仍不愿意“响应号召”。
因为在当今社会,抚养一个孩子所需的时间和金钱以及精力是巨大的,大多数工薪家庭的年轻人负担不起。
四、结语
由此可见,人口的增长与否与马寅初提出的计划生育理念的关系并不大,更多的是经济发展在影响着人口增长。
正如我们常说的,“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我们发现,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出生率往往较高,因为那里的育儿成本相对较低。
相反,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育儿成本较高,普通家庭通常只生育一个孩子。
因此,即便没有马寅初的计划生育理念,我国的出生率也会因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进行自我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