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心理学秘密:我发现远离焦虑内耗,让自己高能量,就是做好这件事情

教育   2025-01-10 21:09   浙江  

点击👆关注公众号,用心理学疗愈自己

文|袁淑秀
你是否曾感到内心被无尽的思绪缠绕,仿佛陷入了无休止的拉扯与消耗中?
我们常常迷失在“想”与“做”之间,被焦虑与内耗耗尽能量,却找不到出口。
当我们无法理清思绪与行动的关系时,我们的命运似乎就被这些无形的焦虑所左右。
我觉得:远离焦虑内耗,重获高能量状态的本质,其实就是处理好‘想’与‘做’的关系。
背后的心理学原因
为什么没有处理好“想”与“做”的关系,会带来内耗和焦虑呢?
1. 思维反刍与过度分析
当我们陷入过度思考而没有实际行动时,思维很容易陷入一种称为“思维反刍”的状态。
思维反刍指的是反复思考同一问题,尤其是负面或不确定的问题,而无法从中解脱。
这种状态会极大地消耗心理能量,导致情绪低落和焦虑。
思维反刍与抑郁和焦虑有密切关系,当我们不断在脑海中重演某个问题或情境,而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时,大脑会陷入一种“假性解决”的循环,试图通过思考找到答案,但实际上,这种反刍只会增加心理负担。
因为我们的大脑天生喜欢解决问题,但当问题无法通过单纯的思考解决时,持续的思考反而会耗尽心理资源,导致内耗和焦虑。
2. 认知失调
当我们“想”和“做”不一致时,认知失调理论可以解释这种内耗感。
认知失调是指的是当我们的行为与自己的信念、价值观或自我认知不一致时,会产生一种不适感。
举个例子,如果你一直想着要改变某个不良习惯(比如早睡早起),但实际行动中却总是拖延和无法执行,这种“想”与“做”的冲突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为了缓解这种不适感,大脑会试图通过增加更多的思考(自责、焦虑)来调和行为与认知的矛盾,但这只会进一步加剧内耗。
总之,当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不一致时,大脑会感到冲突和不适,并试图通过增加更多的思考来解决这种矛盾,从而导致情绪上的焦虑和心理上的内耗。

3. 未完成任务的压力
心理学上的蔡加尼克效应表明,我们对于未完成的任务有着更强的记忆和焦虑感。
我们一直想着要做某件事,但始终没有付诸行动时,这件事会一直在我们的脑海中盘旋,占据我们的心理资源。
这种未完成任务的压力会让我们感到焦虑,因为我们的大脑希望完成这些任务以获得心理上的解脱。
然而,如果只是停留在“想”的层面,而没有采取实际行动,这种压力就会持续存在,导致长时间的心理内耗。
未完成的任务会不断侵占我们的注意力和心理空间,导致我们无法专注于其他事情,从而产生焦虑和内耗。
4. 完美主义与拖延症
没有处理好“想”与“做”的关系,常常与完美主义和拖延症有关。
完美主义者往往对事情有极高的期望,导致我们害怕失败或不完美,从而陷入过度的思考和犹豫中,迟迟不愿采取行动。
而这种过度的思考和犹豫,反过来又会加剧焦虑和内耗。
拖延症则是完美主义的另一面。
当我们因为害怕失败或追求完美而推迟行动时,我们会感到内疚和焦虑,这种情绪又会促使我们进行更多的思考和自责,形成恶性循环。
完美主义和拖延症都会导致我们在“想”和“做”之间陷入困境,过度的思考和犹豫不决会耗尽我们的心理能量,导致内耗和焦虑。
5. 控制感与无力感
其实我们的焦虑和内耗,在某一方面,往往与我们对生活事件的控制感有关。
当我们感到自己能够控制事情的发展时,焦虑会减少。
而当我们感到无力控制局面,尤其是当我们陷入无休止的思考而没有实际行动时,焦虑和内耗会增加。
缺乏实际行动的思考会让我们感到自己失去了对局面的控制,从而产生无力感和焦虑,导致心理内耗。
没有处理好“想”与“做”的关系,本质上是思维与行动的失衡,导致心理资源被过度消耗,从而引发内耗和焦虑。
厘清“想”与“做”的关系,智慧地生活
生活如同一条河流,时而平静,时而湍急。
我们常常站在岸边,思索着如何渡过,却在无休止的思考中错过了渡河的最佳时机。
厘清‘想’与‘做’的关系,是让生活回归平衡与流畅的智慧做法。我总结了几点,或许能为你提供一些启发:
1. 思考是助力,不是阻力
“生活中的许多烦恼,都是因为我们过度思考而行动太少。”
你要知道,思考应该是你的助力,而不是你的绊脚石。 
要做就立马着手,思考是用来解决问题和总结经验的,而不是制造障碍的。 
正如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言:“行动是通向清晰思维的最佳途径。” 
不要提前预设困难,直接去行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把剩下的时间用来享受生活。
让思维成为你解决问题的工具,而不是自我折磨的枷锁。让思考服务于行动,而不是让行动被思考束缚。
2. 降低思考力,提升感知力
过度的思考会让我们失去对当下的感知,而感知力才是真正让我们体验生活的钥匙。 
我一直倡导的“正念理论”,强调通过提高对当下的觉知来提升生活的质量。
降低思考力,提升感知力,就是让我们学会用心去感受生活,而不是用脑去分析生活。 
当你专注于此时此刻,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那些被思维忽略的细节,会重新回到你的视野中。
3. 做事要做减法,不做加法
做事之前,我们需要计划和安排,一旦定下来了,开始做事了,就要做减法,少投入情绪,清空大脑无关的想法,不提前下任何判断,放下多余的心理包袱,关注当下专注地去做。
如果做加法,预设很多困难和判断,就会增加很多不必要的心理和情绪负担,同样的工作任务和时间,你需要耗费好几倍的心力,做事不累才怪呢。
当我们不再被情绪和偏见所困扰,清空大脑,专注于当下,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轻松达成目标。
4. 专注过程、专注当下,不要一边做一边怀疑
专注过程、专注当下,就是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个细节中,而不是一边做一边怀疑。 
当我们全神贯注于某项活动时,会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能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要让自己成为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旁观者。当你全情投入,你会发现时间飞逝,内心的焦虑和怀疑也会随之消散。
5. 事后可以反思,但不后悔,不内疚
“凡是过往,皆是序章。”
反思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而不是为了自我折磨。
过去的一切都是未来的铺垫,这是它唯一的正面价值。
事后我们可以反思,为未来续上更多的力量和经验,但在情绪和心理上不后悔,不内疚,不内耗。

6. 完成大于完美,接纳不完美,享受过程
完美主义是行动的敌人,接纳不完美,才能真正享受过程。
完成大于完美,有时候试着烂开始,在完成中逐步完善,大大提高我们的行动力,减少焦虑与内耗。
接纳不完美,就是让我们放下对完美的执念,享受每一个当下的瞬间。
当你学会接纳不完美,你会发现生活变得更加轻松和自在。
结语
生活的智慧在于平衡‘想’与‘做’的关系,是让生活回归平衡与流畅的智慧做法。
通过设定思考的目标,降低思考力,提升感知力,做事做减法,专注当下,反思但不后悔,接纳不完美,我们就可以摆脱内耗和焦虑,重获高能量状态。
愿你在生活中找到那个平衡点,让内心的宁静与行动的力量共同引领你走向更加充实和美好的人生。
愿你一切安好,愿你内心平静,愿你时刻安住在觉知与行动的和谐中。

点入下方,进入《袁老师松果催眠课程》,带你进入深度睡眠,用正念和心理学疗愈睡眠和情绪问题,摆脱失眠和焦虑——
有什么问题或者需要咨询,请添加我的个人微信,随喜随缘!

同时,别忘了善用心理学自我疗愈

点击关注我,用心理学正念疗愈,星标我不迷路

看完如果喜欢,期待你点个在看 

松果正念袁淑秀
我是袁淑秀,松果正念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正念教养导师,具有近二十年心理咨询和教育经验,拥有心理和教育类版权245项,原创了近百个系列正念冥想训练,让近百万家庭受益,已研发成“松果儿童正念”APP(安卓商店均可下载),方便大家学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