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历史,明史、清史、民国史、革命史、新中国历史、世界史一大堆,都曾仔细翻阅,而且继续细分,鸦片战争五四运动史、红军长征史、抗日战争史、解放战争史、抗美援朝史、改开史、二战史、苏联历史......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微店购买
一本又一本,特点明晰,概念分明,但给我的感觉又总是笼统,缺少具体的画面,缺少人民群众心理变化,时代转变的描写,只见归纳之特点,不见鲜活之人物,深为苦恼。
此时,若能配合一个讲述历史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描述具体画面、叙说人民心理之喜忧的优秀小说,配合来读,才算精彩!
所以,后来我读历史的时候,往往要选择一本同时代的优秀小说,来帮助理解。不仅可以左图右史,且配以小说,历史才真正能够立的起来,理解的透彻。
比如,要读懂新中国的农村发展变化,必得搭配浩然的《艳阳天》与《金光大道》,要读懂改开史,你得搭配刘继明的《黑与白》。
红旗谱主人公形象
同样,要想读懂新中国建国前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就得搭配梁斌的《红旗谱》。这也是我接下来重点介绍的。
《红旗谱》自1957年出版以来,很快便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当时文艺界的一些领导人将其誉为“全国第一部优秀作品",茅盾更是把它看作是新中国文学当之无愧的“里程碑”。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小说《红旗谱》再版印刷30余次,中国国内外销售量也高达500多万册,同时它还被改编成了话剧、电影、评剧、京剧、电视剧等。
《红旗谱》三部曲作者梁斌,本身就是一个革命者。新中国成立后,为写《红旗谱》,梁斌曾“三辞官”:第一次是辞新武汉日报社长之职;第二次是辞中央文学研究所机关支部书记之职;第三次是辞天津市副市长之位。
红旗谱
梁斌辞官的初衷只有一句话:不写好《红旗谱》,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于,共计120万字的《红旗谱》三部曲长篇画卷,即《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问鼎文坛。
梁斌1914年出生于河北省保定蠡县梁庄,11岁离开家乡就读县立高小,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5岁考入保定二师。1932年春,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保定二师学生宣传抗日活动踊跃。国民党当局7月6日清晨,突下毒手,冲入学校向学生开枪。12名党员、1名团员惨遭杀害,40名学生被捕,史称“七·六”惨案。
梁斌曾说:“自入团以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刺在我心上的第一个荆棘。二师‘七·六’惨案是刺在我心上的第二棵荆棘。‘高蠡暴动’是刺在我心上的第三棵荆棘。自此以后,我下定决心,挥动笔杆做刀枪,同敌人战斗!”
梁斌从1935年开始酝酿《红旗谱》。头十年中,他写了大量文章,《红旗谱》中很多人物、情节在这些作品中初具雏形,如《夜之交流》《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等。梁斌随军南下时,从束鹿到衡水、石家庄、邯郸等地,参加、领导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一路走来,梁斌随身带着个小本子,将百姓的故事一一记录下来,有些写进了《红旗谱》。
1953年6月,梁斌正式开笔《红旗谱》,一年后完成《红旗谱》第一部初稿。梁斌的创作状态异乎寻常,他完全沉醉在《红旗谱》中,不谙生活世事,每天伏案疾书十多个小时。梁斌曾这样描述:“我的创作欲、灵感升到高潮,欲罢不能。黎明起床,略作洗漱,即开始写作。早餐时间已到,我还没有写完一个节目,当我写完一个段落,饭时已过。午餐晚餐无不如此。有时写着写着,想起我还未吃饭,其实两顿饭已经过去了……”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小程序购买
梁斌夫人散帼英回忆丈夫创作《红旗谱》时的日子说:“他就像傻了一样,送饭就吃,不送就饿着。不跟人说话,别人说话也不听,但谈起《红旗谱》中的人物时,他马上眉飞色舞起来。写作之后,他脑子仍处在亢奋状态静不下来,除了失眠还是失眠。”
梁斌一生最珍视的莫过于他的手稿。1976年唐山大地震,人们纷纷逃跑,梁斌却冲向书房,“我的手稿!我的手稿!”他不顾一切地喊着,将手稿紧紧搂在怀中。当时书柜里还有他多年收藏的近300幅珍贵名画,但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惟有手稿。
如今的影视作品,穿旧时代的衣服,演现代的戏。借旧时代的场景,演现在的故事。想要通过看历史剧了解历史的潮流嬗变,总是差强人意。好在,我们有时代作家们提炼的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可以阅读揣摩,而获得真切的历史认知!
在新中国初期,《红旗谱》对历史典型的描写受到站起来的人民大众的喜爱,一时红遍大江南北。如今,《红旗谱》已经成为一把钥匙,一架桥梁,可以沟通我们同革命年代老百姓的感情,更能为我们的历史学习和研究,注入活的灵魂!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小程序购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