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文学就是这样炼成的,几乎没有哪一本伟大著作背后不是古人的大不幸,哪有什么“诗和远方”啊?
以司马迁自身为例,一部《史记》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是他在仗义执言后反受宫刑的发愤之作,原本他只不过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史官,也就是在汉朝混个公务员的角色,奈何命运弄人,禁不住为朋友说了几句公道话,结果就遭受宫刑之苦,人生瞬间跌落尘埃,从此,除了发愤写作以外,世界上已没有任何事情能引起他的关注,《史记》在这种情况下才写成,如果有得选,司马迁至于这样吗?读《史记》我们有一种感觉,就是司马迁的文笔精彩,用词讲究,除了它是叙事古文外,还能读出一种文学特有的优美气质!就好像唯有这样来写,才能尽兴。
那么,司马迁所提到的那些秦汉以前文学又是怎样的呢?其余大家可能会陌生,屈原的《离骚》肯定众所周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我们还一直保留着过端午节的传统,那就是为纪念屈原的。《离骚》是屈原在不被楚王信任而遭到流放的情况下写成的,他一生热爱楚国,却得不到重视,提出来的无数主张被楚王抛之脑后,以至于造成了楚国最后被灭的悲剧,屈原不愿苟活,怀着满腔悲愤跳进了汨罗江。这才是《离骚》问世的时代背景,如果是你,你还羡慕这样一部著作吗?
再往后说,曹植被哥哥曹丕逼迫而七步成诗,留下千古绝唱,可那是他心甘情愿的吗?并不是。在被流放途中,他思绪繁杂,借酒浇愁,半梦半醒间写下了“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千古名篇《洛神赋》,将建安文学推向了高峰,可曹植自己却深陷现实的悲苦中。再往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令多少人想要隐居田园,与山水为伴,可陶渊明自身却是身在中国史上最为混乱不堪的东晋时期,连个人自保都极其艰难,要是社会有出路,谁想天天无所事事啊!
这些年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肯定是出了很大问题的,至少那些搞文学研究的,没有如实说出中国文学背后的残酷现实,他们特别热衷于吹嘘我们的很多文学瑰宝,却对这些瑰宝的问世过程讳莫如深,说到底不就是因为这些著作背后,都是作者血淋淋的苦难吗?如果你真的以为“眼前的苟且”就是苦难,就配得上“诗和远方”了,那说明你对中国文学还不了解,还在做着不切实际的幻梦。
毛主席是现当代中国文学的一座几乎难以逾越的高山,你以为他的著作是怎样写成的?一部《毛选》号称“血的著作”,是无数鲜血与战争的结晶,它固然闻名世界,被无数人翻译传抄,但如果当时社会有得选择,我想毛主席更希望自己的著作不是这样一种风格,就像他自己所说的,他本来只想做个教师,无奈被社会现实“逼上梁山”,这才不得不投身革命事业,这才有了《毛选》《毛主席诗词》等问世。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小程序购买
《中国文学史》“三部曲”:《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三部七八十年代的老旧书,将我们从古至今的几乎全部经典文学著作,以及作者生平讲了个透,里面除了有中国文学宝库金光夺目、流派纷呈,文人墨客粉墨登场的宏大画面以外,更多的是中国文学背后难以承载的心酸与苦难,一代代人前赴后继,你的苦难我来继承,你的未尽心愿我来实现,你言不尽意之处我来补充,印证着张载那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迈宣言。
现实苦难放在身后,理想文学走在最前,所以有了“文人不幸文坛幸”的说法,先秦诸子、秦汉辞赋、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南北乐府、隋唐诗学、两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民国白话文、现当代文艺,形式不一,思想却从来未变。没经历过几次人生大起大落,还真写不出那样的东西来!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小程序购买
在大家都在追求“诗和远方”的社会背景下,我们以这样的方式介绍这三套书,似乎是在给所有人泼一盆冷水,实则包含了我们对社会无限的期望,一名女生默默死去已经告诉我们:社会哪有什么“诗和远方”啊,只不过是“眼前的苟且”不堪忍受下的幻想罢了。真正的文学著作,正是因为现实的苦难才造就的!李白的浪漫建立在一生不得志上,杜甫的名声建立在国破家亡上,哪个文人的大作不是残酷现实下的无奈之举?
如果你还不知道自己将何去何从,不妨读一读这套书,打破一些社会迷梦,擦亮眼睛,更好地面对现实,面对一日三餐,面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这样你活得或许会稍微洒脱一些,也算是另一种“诗和远方”吧。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小程序购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