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点半的浓雾捂住卫生区的哈欠
六点五十的早读占领鸟鸣的高度
九点的课间操节奏明快
十点的眼保健操任重而道远
午休偷偷打球的学生精力过旺
十五点半的眼保健操在打瞌睡
十八点十五的晚读迎接鸟群归林
二十二点半学生自习结束
二十三点的寝室还在夜的背影里穿行
晨会班主任会备课组会
学生心理安全交通安全运动安全
防近视防流感防火防洪防雷电
防溺水防早恋防小说防手机防网诈
生涯规划教育逃生教育黄赌毒教育
廉政国防进校园
班主任的真正日常
被年龄解体
又被三年三年地重新组装
安装在学校一往无前的步履
本周的主备课江老师
给我们分发了阿Q和翠翠
大家乘油印的高铁进入未庄和茶峒
用劣根性的尺子测量阿Q的辫子
不小心碰到他脖子上碗大的疤
他在大骂,哪个儿子这么不懂事
惊扰了他成为十八岁好汉的美梦
有人打开夜鸟的心思对唱山歌
那声音水鸭一样泅过水面
又撑着花垣河的长篙
在急滩中与命运抗衡
四十分钟的时间栅栏里
我坐在湘西吊脚楼前为语言浇水
让它长出抵达课堂的张力
我们结伴拜谒鲁迅和沈从文
得到很多思想的红果子
做成五个PPT的水果拼盘
从下周一到周五
叩响学生们大脑沟回里的清泉
插图作者:左远红
周末,早起习以为常
六门功课挤在周六的时间高铁上
头顶的监控单调得寒气逼人
我的行囊空无一物
(连熟悉试卷都要在监考之后)
我是一尊四面透风的雕塑
目光从学生的笔尖艰难地爬到发梢
又从发梢脱落到寂寥的谷底
思绪在数小时的荒漠上精疲力尽
监考结束的铃声将最后一抹余晖送走
此时,熟悉试卷比饥饿还重要
还有一百多份答卷挤在我的桌上
倒换数据,量化这一周的心情
影子折断了灯光的流泻
不知窗外是否有月
不知孩子是否有公园里的童年
不知仅存的黑发是否还留得住哪个亲友的蓬勃
屏蔽这些凡俗,走进周日的课堂
将分数平和地拆解给每位学生
熬过周末的勇士
成功地抵达周一的站台
石膏里,每一块碎掉的骨头
都比漫长的时间还痛
她从第二名的神坛回到曾经的自卑
我从家长的眼里接过全家的焦虑
分发给任课老师
我们决定把课堂搬运到她的床头
六门功课相继跨过水泥桥
穿过涨水的窨井盖熬夜的霓虹灯
把信心的缰绳交到她手里
我们在一百多天的滑坡上拔河
一点点拆除她对高考的恐惧
像拆除她腿上的石膏一样不留痕迹
厦门大学录取通知书
比眼前的锦旗更让我们双眼温润
忧伤的寒风从门缝挤进来
家丑剥开家长几个月来的心酸
叛逆,期望,教育观念
家庭中的三国鼎立
门,橱柜,桌椅
嫌我家访不够及时
想带着残肢回到山里
连胆小的窗帘都想从窗口跳下去
我用一把语言的剪刀
小心地将缠在一起的藤蔓剪断
小姚的刺几次险些划断我的吊绳
我在家长后退的空间中完成了套索
庆幸犟马不咬良心的鞍
他懂得花开需要春风的吹拂
却没有看到父母的田地正在干涸
此后的周末作业
在滨河公园携手父母拾取春光
我定时站在路口为他们收集交流的眼神
打造成台阶,铺向更前方
给日常一件体面的外衣
曹华富
翻看这些年来的诗歌创作,不管是发表的,还是存在电脑中的“永远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内容极少跟自己的日常工作有关。
我险些把自己给忘了。
我是谁?1988年,毕业后成了一名教师。从小学、初中教到高中,从羞涩地站在讲台上暗自冒汗到全省“最美班主任”、省学科带头人、正高级职称,这当中有那么多仅属于自己的故事。诗歌弥合了我与繁重的教学工作之间的情感,通过取材于自己的日常工作,我找到了通向自己心灵天空的通道。
我沿着校园的铃声回归自己,用诗歌描绘作为高中教师的我身处这个时代的生活的斑驳,为读者至少是自己打开一扇洞察教师情感的窗子,这或许也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
写诗需要“在场性”。所谓“在场”就是去蔽,就是参与,就是本真,就是强调我们自身与时代的关系,强调自身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强调自身与即将呈现的那个文本之间的关系。在场主义的诗歌写作,是一种追求事物的“在场性”的写作。这就要求诗歌创作要与生活息息相关,写自己对工作、生活的观察和随想。
诗人要有自我参与感。我整日与自己的工作形影不离,我的工作在不遗余力地养活着我,养活了我的肉身,也养活了我的精神。我应该给自己的日常工作穿上一件体面的外衣,让他更加体面地行走于我的生命之中。或许这是对日常工作最好的感恩吧,也是我目前唯一能做到的感恩。
同时,我又在为自己蹩脚的缝纫水平感到惭愧,不能为真正的高中教师生活“裁剪”一件合身的精神外衣。我在这不甘、不舍、自责、自喜之间找到了努力工作和用心写作的理由。
张执浩说:“你必须进入到生活的内部去写。”
我似乎悟到了其中的一点端倪。
主管单位:哈尔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哈尔滨文学创作院
国内统一刊号:CN23-1109/I
邮发代号:14-49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253号
《诗林》编辑部
邮编:150000
电话:0451-84610478
shilin0451@sina.com
- 2024年《诗林》双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