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人员可以来一点历史的眼光看问题

职场   职场   2024-07-26 06:01   北京  



前些年读钱穆先生的书,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钱穆先生是著名历史学家,学识渊博,也被称为国学大师。钱先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拥护者。


一、深入全面地了解历史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中国自清末到五四运动一直到现在,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很多传统历史和文化一直受到批判甚至否定。虽然,很多人提倡学国学,但是如果不去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对国学的了解只会停留在表面。

 

举个例子,有人批判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封建社会和专制社会。如果说某人思想保守,还会说某人的思想比较封建。我们大部分人对封建社会的理解还停留在教科书上所写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几个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其实,这社会阶段的划分,是根据西方社会的历史发展来界定的。


如果多了解一些中国历史,按照西方对封建的定义,中国其实从春秋时期已基本不是封建社会了,尤其是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如果说中国以前是专制社会,那也不准确。中国在西汉时期,官员的选拔已经有了选举的动作。从唐朝兴起的科举制度,就是为了打破阶层的固化,让底层人民可以通过读书步入仕途,打破贵族或士族的垄断。中国的很多史书里,专门有关于选举的单独著述。甚至包括西周已成熟起来的井田制,已经有点福利社会的意思。

 

确实,我们中的很多人,不问青红皂白,批判孔家店,批判那些糟粕的封建思想,提倡新文化,殊不知我们只是在人云亦云的基础上,毫无依据地批评或批判个别瑕疵,而没有看到整体上的积极作用。


二、审计工作也需要一点历史的眼光

 

我们再回到审计工作上来。有些审计人员和审计工作之所以被人反感,就是因为抓着别人的小毛病、小问题不放,而没有看到别人在整体上的进步和付出的努力。反过来说,审计人员在没有深入和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下,把一些问题放大,动不动就上纲上线,也影响到审计的客观性。例如,被审计单位的某些问题之前并不存在,而是在发展中产生的,审计人员就要审计报告给予客观和全面的评价,而不能完全否定之前的管理工作。又例如,审计人员给被审计单位提审计建议,首先就要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发展历程和状况,而不能孤立地就某一阶段提建议。

 

审计人员要有批判性的眼光,但也要有历史学家的眼光。要知道,批评别人或者挑毛病远比深入了解一个人要容易得多。审计人员要能客观地评价被审计单位,就要多个角度、多个时期来了解被审计单位,把发现的孤立问题与被审计单位的整体发展联系起来。一方面,从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来看,监督并不只是发现问题,而是要发现问题所在业务领域的风险,要能评估所发现问题对会对被审计单位产生什么影响。另一方面,从内部审计的咨询职能来看,被审计单位或者管理高层希望审计人员能够站在更高层面提出审计建议,而不是单就具体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审计人员还可以把被审计单位几年来发现的问题,关联起来,尝试发现问题出现的规律,为被审计单位或管理高层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再例如,虽然审计人员不会在审计报告上大篇幅地宣传被审计单位的成绩,但是也要能客观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成果,以及所发现问题可能会对经营成果产生什么影响。

 

审计人员有一双挑剔的眼睛,固然也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能够让被审计单位感觉到:内部审计是和组织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是促进组织健康发展的一员,审计人员就能够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三、审计人员如何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


1.把问题放在历史背景下来看。审计人员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要把问题放在发生的历史背景下来看,要考虑到问题发生前后的市场环境、行业环境、组织环境以及决策的人、参与的人等。当年的小问题,放在现在可能就是大问题,性质严重的大问题。


2.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历史是发展的,事物是变化的。以前不成为问题的问题,现在可能是个问题。而以前的问题,现在可能已经不是问题。以前不是问题,现在可能就是问题。审计人员不能教条,更不能刻舟求剑。


3.以历史批判的眼光来看问题。审计人员需要对问题进行判断,下审计结论,并且在审计报告中给予问题定性。但是,当随着时间的拉长,审计人员过去认定的问题或者对问题的认识未必是全面的,甚至并不客观,审计人员要敢于以历史批判的眼光对曾经的判断重新进行审视。




本文最早发布于2019年6月25日,2024年7月25日略有修订。


审计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经验中提炼技术,在技术中探索方法,在方法中归纳思想。欢迎大家投稿、留言或转发,一起分享审计实践中的经验、技术、方法和思想。交流与合作能够创造和提升审计价值。审计世界,有你更精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