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自己 “阴的直觉”

文摘   生活   2023-06-14 18:38   香港  

香港已经连续下雨很久了。偶尔没雨的傍晚,就会有很美的夕阳,也是一个好时候去公园里跑跑步。


撸撸公园里可爱的小狗们,吹吹海风,脑中不禁有了一些新的写作灵感。这篇文章,juju想聊聊“直觉”~ 


欣赏了一整个夕阳落下到天黑的过程

👇



//

重视“阴的直觉”


直觉是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观感觉。


直觉分为“阴的直觉”和“阳的直觉” — 阳的直觉,指带来“好事情”的灵感,这样的灵光乍现好像是一种授权,一种鼓舞,告诉我们“去做吧!”


“阴的直觉”是指“感觉好像有点不太对劲”这样的信号。


juju回顾了之前犯过的错误(轻信的人,不愉快的合作,不该往来的人,等等),其实一开始“不对劲”“让我感觉不舒服”的警报灯都亮过。也都是我自己,把这些警报灯按掉的。


我常常会用“理性思考”去封锁这些不对劲的感觉。我会在脑中列出一些看似客观的因素,比如这个人的专业背景和经验,拥有的资源,合作的匹配度等等。


我也会对自己说,“要走出舒适圈呀”,“要有开放的心态呀“”从专业的角度看事情,而不是自己的喜好“...


然而,在犯过了很多次错误之后,我终于开始直面这个课题了 -- 我要学会尊重自己的直觉,尤其是这种“阴的直觉”。


生活中,我们不敢接受“阴的直觉”,因为它可能会产生类似于“害怕”“不安”的情绪。但是“阴的直觉”一直都是为了帮助我们而发出的。





每个人都很复杂,以至于每个人都很难完全看清自己。尤其是当今社会,我们在工作中,在关系中,都会带上不同的“人格面具”。言不由衷,心口不一,逢场作戏... 连自己都开始真假难辨。


但我们一定要相信,每个人都拥有比自己想象中更强大的智慧。


我们常常听说要“聆听内在的声音”,可是面对具体的事情,我们脑子里总是会同时有几种声音,而且还是矛盾的,它们在脑子里辩论,吵架,反而搞得自己头昏脑胀。


对此,斯蒂芬·吉利根(世界顶级催眠大师)说,“头脑里的声音,常常不是自己的,它们更可能是来自父母,老师和其他人的声音”。


juju现在在尝试的是... 不要听任何“声音”,不要去进行逻辑思辨,忽略脑子里出现的任何文字/语言型的东西。而是用身体去感受...


一件“对的事”,会给人一种安心的,踏实的感觉。它是不着急的,是从容地展开的样子。


如果感觉到隐隐的不安,肚子里有种不舒服的感觉,也不用马上弹起来跑掉。其实工作生活中大多数事情,并不是那么十万火急的(只是我们自己内心会比较容易焦急,事情其实都没有那么急),不需要立刻马上做决定。


让子弹飞一会,给自己一点空间,去如实的感受,不要否认自己的感觉,就行了。时机到了,就会有一个足够的力,去推动我们继续,或者拒绝。


当然,人的感觉是会变的,人在吃饱睡饱了后的感觉会不一样,在放松的状态也会感觉不一样。


所以英文里有个说法叫“sleep on it”,意思是,不用急着做决定,睡一觉起来再看看自己的感觉。





//

用身体去感受一个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 


和某人交谈后总觉得不愉快,可是和他是老交情了,也受过他的关照,他人不错,也挺关心我的... 一定是我自己想多了,于是封锁了自己的感受。


其实这种“不愉快”也是一种“阴的直觉”。


juju是比较喜欢社交的,同时也认为networking是工作的一部分。以前我从来没有有意识地去用身体感受一个人,无非就判断一下,这个人是不是真的有料,是不是友好等等。


现在,我每次见完一个人,说完再见,都会先不去想刚刚讨论的事情,刻意去感受一下自己的感觉。是愉快的,平静的,有能量的,还是觉得烦躁,疲惫。


20多岁的时候,都是在给自己做加法,想要去认识更多的人,积累更多的资源。现在30多岁了,开始做减法,“人际关系断舍离”也成为了重要的功课。


人在一个社交场合都会有“表演”的成分,都会说,“公司业务发展地很快呀,刚刚和谁谁还合作了呢。最近挺不错的呀,过两天全家要去瑞士度假”。嗯,好像什么都不错。其实这些表面的话,都不重要。


如果和一个人见完面(或者在微信上说完话)总是会让我感觉自己整个能量值都掉了,我就会刻意减少和这个人交往。不管看起来这个人有很多资源,很厉害,这些对现在的我来说都不重要。





最近juju在上中医课嘛,经过多年训练的老中医,看到一个看起来快乐有力的人,马上就能看出来ta是用意志硬调出来的“神气”,还是因为精气神饱满,而自然流出的能量和快乐。


我现在远远都还达不到这种境界,唯一能做的,就是去体会自己身体的感受。


和同频的人在一起是舒服的,能量会是自然的流动。你能释放掉一些能量,也能接收到一些新鲜的能量(同频的)。这样的交流,你会感觉放松,轻盈,灵动,鲜活。


慢慢地开始清理,干净的生活环境,简单滋养的社交关系,也能大大地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和世界的觉知。


《断舍离》那本书里也写道:


“不论是便秘,还是堆满废物的房间,这样的“阻塞”状态一旦慢性化,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会对这样的状态麻木。换句话说,我们连对令人不悦的事情感到不舒服的“觉察机制”,都会变得迟钝。”



//

“以人为本”的生活方式



第一次认真接触到“以人为本”这个词,是通过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他创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


后来学中医,也说要“以人为本,不要追着邪气跑“,意思是不要盯着追着一些表面的症状,问题和指标。因为症状会此起彼伏,像打鼹鼠的游戏一样,而是要去关心一个人整体的形/气/神的状态。一个人身心状态好了,就能有自愈的能力。


这和我从去年开始的生活状态改变也不谋而合。我决定不要整天想着要建什么样的公司,做什么生意(围绕着事情去思考),而是围绕着“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活出什么样的感觉”去设计整体的工作/生活。




渐渐的,我发现“以人为本”是一套适用性很广的生活方式。


比如,断舍离的精髓也是在于去判断,这个东西是不是【我】【此时此刻】需要的(围绕着“我”,以“当下”为基准,去判断)。而不是看【这个东西】还能不能用,以后会不会用得着( 围绕着东西去判断)。


人际关系也是,和这个人相处时,可以去体会一下【我】是什么感受,而不是只看重这个人有什么能力,有什么资源,牛不牛。


“围绕着自己去感受,去做决定”似乎不符合我们的传统观念,容易被认为是“自私的表现”,或者“不够理性”。


但,打压自己的感受,不尊重自己的需求,不听从的自己内心,似乎也不是“无私”和“理性”呀。



// 

先感觉,再思考


之前写过think less, feel more, 很多人都把这句话记下来。


其实我也一度觉得很困惑,不知道在生活中遇到具体的事情要怎么做。虽然钻牛角尖不好,强行思辨不好,但也不能完全不经过大脑吧!


后来看到武志红老师写过的一段话,觉得很有启发意义 -- 


“思考是为感觉服务的,思考是第二位,而感觉是第一位。


一些重大的突破,总是先有一种感觉产生,然后内心会升起一个念头,而围绕着这个感觉和念头,我会再做一些思考。这样的思考,是不会得“强迫症”的。”


如果我们不自觉地去打压那些不被认可的感觉和情绪,思考就会脱离身体,就会成为一种强迫型思辨。


所以,重点不是在于思考不思考,而是在于要尊重和接纳自己的身体感受。





// 

不要去找到千篇一律的答案

去体验,去生活!❤️



任何一个理论都是一个模模糊糊的框架,千万不要太过咬文嚼字,或者盲目崇拜,迷信任何理论。


理论的价值在于引出你的一些感受,而每一个感受都会打开你的一扇门,让你更深地发现自己,更好地去体验这个世界。


用实践去推动学习,同时悟出属于自己的答案。


“体会”“体悟”“体察”“体证” -- 一个道理必须经由你自己的身体去体验,真正感受过,才能地活出那种境界。否则这个道理就不是你的道理,而是是别人灌输给你的一些文字话术罢了。


你可以读100遍《被讨厌的勇气》,也不敌你真的对一场不想去的应酬say no来的有用。


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比起懂得更多的理论知识,或者和他人探讨辩论,我更愿意用更多的时间和能量来做事。在每一件大大小小的事情中,去实践曾经知道过的道理,并真的去细细体验知行合一。


***

正念练习:


如果你希望和自己的身体更好地联结,对自己的感受进行无评判地观察,可以跟随「暂停实验室」全新升级的《情绪EBP》来进行练习。


这是一个25天的线上情绪减压训练营,之前juju写过非常详细的体验分享,错过的童鞋请戳👇

暂停实验|聊聊过去一年的变化


(大家还可以去看看文末的留言区,没想到juju读者里有不少「暂停」的老学员,分享了真实的练习感受)


想要提一下的是,这个月「暂停实验室」全新上线了“全自助”版本,比较适合困扰程度较轻、行动力较强的童鞋们。他们是真的想让更多人以更低的门槛(价格是之前的一半)享受专业心理服务,有心了。


“专业版”会有心理学科班出身的研究员做真人答疑支持(直播答疑,开结营仪式,交流群等等),对于困扰程度较深,持续时间较长,对答疑和真人支持需求比较强的童鞋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


两个版本在完整完成✅之后都能返还100元奖学金,也都支持无数次复训。“专业版”还有额外的学生优惠(毕业一年内也算!)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哦~


6月报名已经开始啦,6月19日开营。


记得领取优惠券

👇👇👇

juju丨serendipity
轻盈柔软,却有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