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舆情发酵情况来看,京东请杨笠的这波操作绝对是个低级错误。我在公关行业摸爬滚打了将近十年,在我们这个行业有一个基本准则,那就是不求出彩,但求不出错。但是,请杨笠这波明显是有风险的操作,是想要出彩,而顾不得出不出错了。这在公关行业来看,就是犯了非常低级的错误。
为什么会犯错?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说为啥请杨笠。很明显,杨笠的受众就是女性群体。而京东的基本盘是3C产品,对应的是男性用户。有数据显示,京东的男性群体占了6成,而天猫相反,女性用户占了6成。
在这个用户占比的前提下,京东想要的其实就是要淡化3C数码产品的标签,通过讨好女性群体来收获更多女性用户,从而把其他产品种类的销量做起来。
其实,要想讨好女性不非得请杨笠,因为请杨笠不仅仅是讨好了女性,还意味着很可能会得罪男性。所以,从公关营销的角度来看,最为稳妥的办法是请一个女性认同,同时又不冒犯男性的明星,这样的明星不可谓不多,但是为啥最终结果还是杨笠?
第一,京东以及很多大厂的公关营销部门,女性群体或者说女职工占比较大。这是一个基本前提。然后,关于杨笠吐槽男性群体的相关言论,女性群体天然不感冒,而且,因为脱口秀一直在宣传是一个冒犯的艺术,所以很多女性就会慢慢觉得,貌似很多男性都已经接受了杨笠的冒犯,而没有接受或者不能接受的人,比例不大。
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础认知,导致京东误判了大众情绪。京东肯定想到了请杨笠可能有风险,但是预判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风险,毕竟此前也有很多品牌请过杨笠,虽然风评和结果都很差,但是京东可能认为自己不会是最倒霉的那个。但是结果大家看到了,千万别心存侥幸。前车之师,就是后车之鉴。
第二,京东这次翻车,和百度璩静事件非常类似。从本质上来讲,可以说如出一辙。很明显,任何一个企业的公关都能预判到请争议人物可能带来的结果。但是为什么京东还是这么做了?除了预判失误,我认为还有一个关键原因是,他们太想要出成绩了。
百度璩静事件,后来有信息披露,就是百度的公关部想要更多的话语权,所以要自己做自媒体,这样就能有自己的“业务”——通过自己公司员工的自媒体账号,组建自营媒体矩阵号,然后拍摄百度的公关营销内容进行扩散传播。这样也就不用再靠媒体,不用花钱,同时这些自媒体账号还能产生营收,实现造血。
既不花钱,又能赚钱,何乐而不为呢?
而京东这件事儿,其实和百度一样,偏离了公关的基本准测,即不求出彩,但求不出错。显然,京东这一波是想要出彩的,所以,在京东内部很可能已经形成了,“必须出成绩才能活下来”的环境。这和百度公关部想要更多话语权是一致的。
职场环境越来越差,公司现在并不要求职工仅仅做好标准化的本职工作,还需要职工能够超预期工作。这可能是两家企业动作变形的根本原因。我们再把视野放宽,看看自己所在的企业,看看周围朋友所在的企业,是不是工作范围都悄然变大了?本来只是销售,公司竟然让在没事儿的时候坐在前台当行政?包括很多企业开展所谓全员营销……
第三,京东真正的败笔实际上是从道歉开始的。真没必要道歉,你请一个代言人也好,请人家上节目也罢,有必要道歉吗?人家杨笠做了啥违法犯罪的事情了吗?没有啊。京东这一道歉,不仅得罪了男性,还把女性也给得罪了。
当然,京东不是装死就行了。京东必须要发声,要说明情况,但是没必要道歉。道歉以后,很多媒体报道,结果知道这件事儿的人更多了。有些人还把这件事儿扯上了大强子,真就是东哥都懵了。事情发展到现在,京东应该反思一下当初的那个决定了,要我说,做出请杨笠代言这个决定的负责人就应该被开除,不适合做高管,愚蠢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