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下行到今天,最急迫的救市对象,是一手新房,还是二手存量房?
我觉得是二手市场。至少,救二手的优先级,应该要大于一手了。原因在于由开发商主导的新房市场,相对二手市场整体趋于稳定,相对更“抗跌”。一者,当前新房市场,国进民退,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央国企专场。特别是房建和基建类央企巨头大举进场,成为房地产市场新贵,以其更便捷、成本更低的拿地、融资优势,以及上下游供应链的先天优势,而获得相对更高的毛利润率,具备了打持久战的条件。相对二手市场由无数分散的买卖双方充分博弈,新房市场的价格体系相对封闭、单一,开发商对价格相对更容易管控,相当于股市中的大庄家控盘。还要看到,基于“国有资产流失”的考量,很多央国企开发的项目,虽会拿出部分特价房源或歪瓜裂枣,但大幅降均价,尤其是低于成本价甩卖的可能性已很低。你觉得价格贵卖不动必然会降价?对不起,人家干脆躺尸摆烂,活成小透明僵尸盘。比如黄埔区长岭居、知识城以及天河东,不少央国企开发的改善盘,不就这尿性么。实际上,极少部分资金压力不大的民企项目,也是这种尿性。当然,新房市场端虽有开发商死扛,但也并不能完全独善其身。一二手市场实际是一个高度捆绑的利益共同体。如果二手市场不止跌回稳,继续狂泻不止,只会加剧对一手市场的反噬。一二手价格差的不断拉大,也会拉拽新房市场持续下行,或延长房市整体下行的周期。目前不少持币观望的买家,怀揣“大刀”正在蹲二手房准备捡尸,尤其是上一批刚拿证入市的次新房源。毕竟,经过近三年大跌,多数二手房价格已跌到了2016年左右的水平,相对新房跌出了巨大性价比,显得香多了。
官方连环追命三刀
过去两年来,二手房市场急跌下行,固然与整个经济环境萎靡不振,通缩严重有关。但官方层面不断地“背刺”,加剧了二手市场下跌的速度——背刺第一刀:为了给开发商让利,提升新房竞争力,很多地方政府疯狂拉升新房得房率:一方面做加法,提高阳台、飘窗赠送面积;另一方面做减法,把一些建筑部位移出公摊名单,不计入容积率。这种操作,加量不加价,其实等于变相降价,无形中提高了新房的竞争力。尽管实际得房率差距不大,但通过媒体舆论效应,制造信息茧房,经鼓吹一年下来,也是能迷惑不少人的。背刺第二刀:新政调整后,新房与二手存量房利率差距拉大,尤其是二套存量房利率差距更大。这种人为制造的不公平利差,让二手业主背负更大的房贷压力。背刺第三刀:普遍下调二手房评估价,压低二手贷款额度,意味着二手房首付增加了,变相打压二手市场,将客截留赶入新房市场以去库存。除截留客源外,还直接导致部分到期经营贷续贷金额缩水,业主面临续贷补差价的烦恼。而随着新房利率不断下调,经营贷利率性价比越来越低,经营贷业主可谓背腹受敌。政策端的大刀小刀连续砍下来,又有几个二手业主受得了?再加上市场端,中介的逼单和大小自媒体一哄而上的“揭丑式”炒作,买家拿着大刀一顿猛砍,二手市场哀嚎遍野。不少资金暴雷、急于置换的业主,不得不割肉离场;还有的业主对后市极度悲观,学着股市做T,止损割肉;不割肉的,则只想着提前还贷。多方逼空之下,二手房以价换量,形成了对新房市场的反制。在一二线城市,大量二手房凭借地板价、现楼交付的优势,在成交上吊打新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0个大中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已超过了新房的成交量。甚至很多原本在看新房的客户,也跑去买了二手房。
贝壳二季度财报也显示,二手房业务净收入73%,增长14.3%,是净收入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为新房去库存,围剿二手,却被反围剿;“背刺”开发商的不是同行,而是二手业主!
这大概是政策制定者以及开发商,万万没有想到的。相当讽刺。
100%得房率的真相
可能有人会跳出来说,新规户型设计更好,得房率更高啊。但这两点其实是锦上添花的因素,并不构成房产的核心支撑价值。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知道,新规户型所谓“100%得房率”,相对上代户型,更多是营销手段,是统计口径不同的结果。上代户型如果把阳台、飘窗、入户花园等赠送面积算进去,实际得房率也有90%-93%,跟新规户型差距不大。也就是说,新规户型只是多了几个飘窗,比如主卧L型飘窗,有的部分80cm飘窗可以打掉20-30cm偷点面积。而在室内空间布局上,基本操作无非是“拆东墙补西墙”:一方面,极限压缩房间面积,利用飘窗做床,导致很多小户型除主卧之外的房间“香港化”。另一方面,把面积匀到客厅、阳台等公共空间,满足一下视觉上的情绪价值。显而易见,不同功能空间面积的分配不均衡,不过是牺牲A换取B的结果,多少也影响整体居住舒适度。所以说,单从户型设计角度,新规盘跟二手房尤其是次新房的真实价值差,并不大。更何况,一些新规盘,在地段和配套上未必有二手盘的优势。
新规盘那一丢丢得房率优势(比上代多7%-10%),相比同地段大跌的二手房价差,并无太多优势。
密集派糖二手市场
最近,从中央到地方,官方已密集给二手房市场派糖——9月26日,由一哥主持召开的高层会议明确要求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对商品房建设要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加大“白名单”项目贷款投放力度,支持盘活存量闲置土地;同时调整住房限购政策,降低存量房贷利率。而在会前两天,央行的潘老师也说了,预计存量贷款降息0.5%。当前存量房贷平均利率大约在3.92%,此次降低50个基点,就是3.4%左右。如以商贷额度100万元、贷款30年等额本息还款方式计算,每月月供减少大约280元,30年可以减少利息支出共10万元。虽然跟目前新房利率最低2.89%还有差距,但趋势来看,存量利率破“3”,甚至跟新房利率一致,最终接近2%左右,我觉得可以期待一下。另外在小微企续贷方面,提出三项优化政策:1.续贷对象扩展至所有小微,到期支持续贷;2.续贷政策扩大至中型企业,期限3年;3.对于经营和信用良好的企业应尽量续贷,不因展期单独下调风险分类。第三点对于经营贷业主来说,算是天降甘霖,是救命稻草。不再调整风险,意味着贷款利息和贷款额度都不会调整。也就相当于稳定了资产评估价,保住了续贷企业(业主)的现金流,避免了续贷、抽贷补差价的风险,也不用担心过桥垫资被拔一层毛了。9月25日,广州土发、自规局等部门邀请媒体和房企开了个小会,明确表态短期内不再干三件事——一是,“限墅令”没取消,短期内广州的产品规划,仍为双拼、叠院、联排等不超过3层的墅类产品。二是,新增供地无论使用率130%,还是低容积率0.8,短期不会有突破;而且,目前属于极少供应,且对地块的要求很高。比如使用率130%,目前只给了南方面粉厂地块;而容积率0.8,目前也只属于天河广氮地块。针对新旧规问题,或将试行包括套内面积定价、实用面积定价等策略,来平衡市场。三是,减少新增供应量,特别是取消了近期部分争议较大的商改住地块。用地调规要考虑片区产居比平衡,并严格审批,尽可能减少影响。以上三项,可以理解为今后一段时期广州土拍的三条红线。其目的在于强化预期管理,不再给广州楼市添堵拱火,加剧市场恐慌情绪。止跌回稳≠止跌回涨
大哥明明说了是“止跌回稳”,而不是“止跌稳步上行”。要注意,从“止跌”到“回稳”,这是两个动作,而非一个连贯性的动作。两个动作,也不是瞬间即可完成,而是有一个惯性冲低、盘整筑底的过程。当中可能还免不了小幅震荡。而从企稳到碎步上行,再到大幅度猛抽,显然还有相当长的距离。至少,当前国内严重通缩的经济基本面,以及一二手存量房的规模和潜在的购买力,并不具备房价上涨的基础。不要一概而论“房价由有钱人决定”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所谓“有钱人”指的并非极少数精英,而是更广泛的中等收入群体,这是决定房价整体水平的基础。这部分群体收入稳,预期向好,那么房价就稳,并有上涨的动力。当前通缩背景下,这部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实际上,目前在政策端,仍有很大的调节空间。比如利率问题,如果一二手房利率降到2%左右,意味着不少城市不少区域,买房比租房划算了。这对于激活市场,甚至楼市企稳回暖,才是真正的神助攻。当然,股市是楼市的晴雨表,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财富效应。依照我们的国情,如果是真正大牛市,赚钱效应强劲,股民财富骤然增加,会转而增加对楼市的投资,从而推高房价。但这个过程,也会造成楼市短期“失血”。这几天,我们出台了号称“史上最强三支箭”的财政刺激政策,并很快在股市上得到了超预期的热烈回馈。但这药劲,到底能持续多久,是昙花一现,还是即将迎来真正的长坡?这一次,到底是不是跨越阶层的机会?在目前情绪已开始起来,但又不乏分歧的氛围下,这是一个令人茫然又有着相当诱惑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