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瑜伽”,转化成了什么?为何/如何转化?

文摘   2024-12-08 10:33   北京  

总有人问:我们都喜欢普尚吉的教育但学它很难转化到习练中去……省略号的部分,或许可以这样被填空:

“因此,很难坚持学习”……

继续填空:“因为缺乏动力”……


继续填空(应该自己去填空了):

“似乎很难转化成会员的增加,

甚至,反而会流失会员或学生”

句号,等于按下了学习

停止键

!


于是,我们有了阿周那的 “inaction”(即他不行动/我们不学习),他失去了战斗动力/我们失去了学习动力;

于是,有了奎师那对他的教育,即伟大的《薄伽梵歌》;在当今时代,普尚吉将它转化成了对我们的瑜伽教育。

因此,如果要回答 “转化不成习练” 这个问题,可以借由反问,去重建我们的认知

1,什么是转化?

2,为何要转化?

3,想转化什么?

4,什么是习练?

5,为何要习练?

6,想习练什么?

这,只是粗略地罗列出了“反问”的问题,还可以继续;

这,只是接受普尚吉的系统教育后,学到的“方法论”。

——在即将问世的《瑜伽与新千年》这部 “讲话-书” 里(即总院根据普尚吉的讲话汇编成书),普尚吉教了大家一个“小哲思”——面对提问时,反问回去(但这需要储备大量的知识或智慧)。


艾扬格大师曾面对过一些尖锐的问题,比如:你们的体系是哈他瑜伽的吗?你们的习练是身体的吗?大师的回答,被收录在了《瑜伽花环》第二卷里。他这样回答:提问者,显然没有好好研究过《哈他瑜伽之光》,更未研究过“哈他瑜伽”,才会问出如此幼稚的问题。

 

普尚吉在“讲话-书”里,则针对“你们的习练是身体的吗?”给予了这样的反问——首先,什么是“身体的”?什么是“精神的”、“灵性的”?我们也将借此机会,接受深刻的教育。

 

现在,回到今天这个问题的反问:

● 什么是转化?

● 什么是习练?

在回答 “习练” 这个问题之前,还要深挖一个问题:

——我们的学习是什么?

我们都清楚,不学习,不可能开始习练。

普尚吉反复强调:瑜伽,不只是“做”的文化或身体文化,还有“知”的文化/认知文化,所谓知行合一即瑜伽,这句话本身就蕴含着 “联结”/“联合”(Union)的一方面,知与做的Union,实现了瑜伽是“一”的瑜伽梦,即整体生命的“完美”,而非身体的完美体式——“这是手段,不是目的”,普尚吉说。所以“学习”,是满世界跑课吗?是追这个老师、追那个老师吗?是规律的习练吗?普尚吉在他的课堂教育里,为我们解惑——首先是去探寻:

● 学习的目的、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

由此类推,还要探寻:

● 习练的目的、习练的过程、习练的结果。

再推,深入探寻:

● 瑜伽的目的、瑜伽的过程、瑜伽的结果。

 

这些,都是普尚吉瑜伽教育的基本理念,他说:

我没有在课(I am not teaching),

而是在教育你们去教你们自己!

(I am educating you to teach yourself)。

 

他还说:这,就是Teaching 和Educating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他近期课堂教育里,他还会引导学生去关注更多的相关细节,比如:

体式里每个行为的目的、过程、结果(后果、结局)——这个已经被展开的层面,又包括了大量的附属细节,而非我们注重的技巧。因此,观察、体会、感悟,将成为教育我们自己的“老师”。这,就是神秘的Svadhyaya。

 

当这些发生之后,我们的“我”、我们的一切,都将被转化,这是自发的、顺其自然的转化,而非我们主观上刻意的、故意的转化,二者之间存在着海洋般遥远的距离。因此,普尚吉才会一直强调“感知力”(Sensitivity)、“觉知力”(Awareness),当然还包括“行为力”(Activity)。这些词,普尚吉称之为瑜伽学的“术语”,他说到:它们已超越字典里的意思,不要被困在它们的表面意思上,要将它们放到瑜伽的大框架里,去学会 “瑜伽语”。

 

我们,将这种 “瑜伽语” 称之为:

“普尚-吉语” / “普尚吉-语”

——两个用法,各有深意,你 get到了吗?

 

我们大部分人,一般会认为,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普尚吉语(课和书),既没有在习练中“看”到转化,也没有在现实中”变现”。这些务实的思想,可以理解,大家的理由是:要生存嘛。但这不正说明了世间的俗事对我们瑜伽修行的干扰吗?

 

普尚吉虽远在普纳(印度),却“看”在心里。他在书里和课上反复地说:我们的习练,往往受到世俗的干扰,如何克服世俗的引力?那不正是瑜伽本身吗?其中的净化功能,将为我们带来转变;转变,将带来转化(Transformation)。

 

难道,他没有教我们如何转化的具体方法吗?那他几十年的课堂教育,都在教什么?他教了,我们没学,结果就是:无法转化。是我们自己,无法挣脱 “做”的束缚、在身体文化里沉睡不醒,于是“成功”错过了转化的一个又一个黄金的时机。空等转化,不可能发生转化;空谈转化,更不可能。

 

要在普尚吉课堂上的这个时空,用心、耐心聆听 ;

用心、耐心地慢慢融入我们的体式。

转化,就在那里…… 

我们觉得或认为自己没有发生转化,但事实上呢?我们真的能确定我们的呼吸、我们的头脑、我们的心灵、我们的感官、我们的器官,我们的意识,都没有发生转化吗?这一切,其实都在悄然发生,我们却不自知。


“这,就是缺乏教育的表现。 ”——普尚吉说;他还说:“如果你认为我讲的东西难于理解,那恰好说明你缺乏教育。” 教育大计,要投入一段漫长而艰苦的时间,这在世俗的社会里,都是如此,何况是“瑜伽学”这种宏大的生命教育。所以,难于实现转化?那说明还没学进去。

 

要相信自己,更要相信瑜伽,它有本事让我们转化,尤其是转化我们的“我”的超然能力;这在《瑜伽体式的行为之歌》里,即著名的第九章--Karma Kriya,已经被普尚吉阐述得很清晰了。我们喜欢这样表达:我做了一个体式,但这其中包含了三个方面,即主体、客体、载体;我们只关心主体的“我”做了什么、做了多少,我们习惯用 “我”去做体式、去收获瑜伽,而瑜伽士则是将自己的“我”变成了客体,他们的“我”被客体化了,便于他们修正、打磨、重塑、提升。这,才是转化 !

 

我们关心的是外在的转化——体式是否好看、是否值得拍照、是否能转化为教学里的“点”、转化成更多的学生或会员,但我们越是外向,就会越难入内;越难入内,就会越难听懂“普尚吉语”——“瑜伽学”的专用语。然后,会发生悲催的放弃或暂停,变成遗憾的感叹。

 

学习,也需要“坚持”这种勇气。

 

至于如何将学习转化为教学——普尚吉说:你们学了瑜伽不久,就想变成老师;变成了老师,就想变成更好的、更高级的、更有影响力的老师,最好能像艾扬格大师那样,享誉全球。然而,瑜伽是一门“学”的科学,而非“教”的科学。我们从学习,希望尽快转化到习练;从习练,希望尽快转化到教学;从教学,希望尽快转化到开工作室;从开工作室,希望尽快转化到开学院;普尚吉瑜伽教育里的转化路径,却如此纯粹:

● 从学习,转化到开始研究;

● 从研究,转化到开始习练;

● 从习练,转化到开始成熟;

● 从成熟,转化到开始巩固;

●  从巩固,转化到开始精进;

● 从精进,转化到开始修行 !

Anushthana,才是瑜伽;

Practicing    不是瑜伽。

 

当我们以为找到转化路径时,教育却远没有在此结束,普尚吉还提供了多条路径,在前方等着我们。比如,从“做体式”的路径,转化到“待在体式当中”;“待住了”,还要转化到“维持住”体式;之后,还要转化到“自在、舒适”——sthira sukham asanam——每条路径,都直指《瑜伽经》对体式的这个定义。

 

每条路径,还可进一步细分(Channelized)——呼气的路径、吸气的路径、呼气屏息的路径、吸气屏息的路径;还可以按照身体的区域细分——从盆底到头顶的Desha Paridrushtata,即“区域性调控”,就像我们这颗星球上的海洋,虽然只有一片海,却被分为了印度洋、太平洋等等,以方便我们研究、应用。我们的内在,也是一颗星球。

 

因此,回到初始的那个“学习”问题,它如何发生转化?那是有方法可循的——在普尚吉的课堂上,甚至在同一个体式里,仅凭变换手臂的简单摆放,即能品尝到 “转化”;那,早已超越了“改变”的简单层面。所以,反复学习那个著名的第九章,再结合普尚吉的课堂教育,就会被你通过“读”自己而“读”懂它;你的“我”,一定会逐渐实现转化,而且是一体化的转化;完整的瑜伽,定会带给你完整的转化。你,只需耐心地等待……

 

我们再举个例子,说明什么是真正的“学习”(而非我们浮于表面的学习),那是举一反三的“学习”——2017年9月2日的课堂,普尚吉说:在三角式里,我们等于浑身都是 “箭盒”/“箭套”(a quiver),即弓箭手背后的箭盒,他们瞄准目标后,会从箭盒里取出一支箭。箭盒里的箭越多,射向靶心的几率就越大。我们呢,只知道等待老师更多的要点或指令,因此很难真正展开自我习练,因为没有箭盒,后者箭盒里只有区区可数、少的可怜的几只箭。

 

阿周那,这位伟大的神弓手,他箭盒里的“箭”,为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变幻莫测?与其说是神赐,不如说是自己开发出来的神性——其实,它就在我们里面,等待我们在瑜伽体式里,射向懒惰、迂腐、执着、骄傲等恶习,让意识清澈、纯粹、高尚、圣洁。

 

普尚吉 2017年9月2日的这节课,是我们明年即将开讲的导读课的第一课,其中“箭盒”的概念,我们并不陌生,因为在我们读过的普尚吉的书籍里或上过的课上,会经常遇到“软件”(App)这个概念,那就等于此处的“箭盒”

 

想想吧,在三角式里,针对胸腔展开,我们需要哪些“箭”?需要哪些“软件”?我们自己的手臂,难道没有被用来协助打开我们自己的胸腔吗?躯干,难道没有被“开发”出来、去辅助打开胸腔吗?被打开的胸腔,它又做了什么?难道它没有任何反应吗?没有给呼吸带来更大的空间吗?然后,增量的呼吸,又为我们的“我”做了什么?为“意识”做了什么?

 我们都很熟悉艾扬格大师优美的一句指令:睁开你膝盖后侧的“眼睛”! 艾扬格瑜伽体系的老师们,都喜欢借用这个指令,让学生去“做”;然而,我们真的由此而产生出了更多的认知吗 ?如果没有认知,《瑜伽体式的行为之歌》就不该在Karma Kriya之后,再来一章专门给 “认知性质的行为”——Jnana Kriya。

 

艾扬格大师的指令,已经蕴含了转化的教育,只是没有被我们捕捉到,因而浪费了 “转化”的良机—— 难道,那不是让我们身体的一个物理部位(膝盖后侧)、化学地转化成一个视觉器官吗?我们本该在指令中展开深度的观察(这已属于认知范畴)。我们打开了它/睁开了它——它“看见了”什么,什么被它“看见”?否则,那就不是“眼睛”,也不必“睁开”。

 

我们在忙着“睁”开膝盖后侧的眼睛时,并没有睁开内在的眼睛,未能感知到转化在发生,所以它们睁的再大,依然是一片盲区! 我们甚至见过这双“眼睛”严重外凸的现象,那告诉我们——做、做、做,这双眼睛就会一直向外;这,不是违背了瑜伽的准则Pratyahara了吗?即让感官向内收摄。

 

 

无论是普尚吉的新课还是旧课,从来都能成功地跨越时空而让我们感到玄妙,比如说,还是刚才那个“软件”概念,在当前的课上,他会如此启发学生:假设(但愿不再是假设),你们好不容易开发出了各类“软件”,但你们思考过目的吗?运用过程是什么?结局(结果)是什么?你们为了设定好的结局,如何开发出不同的目的?不同的目的或不同的过程,又会打造出什么结果?

 

比如,我们想在三角式里伸直前腿,当我们拼尽全力、却依然无法完全伸直的时候,就要去开发我们自带的“软件”,比如盆底大量的呼气,快速的、中速地、慢速的呼气,每一版三角式都将因此而不同,前腿的状态也将不同;耐心的观察,会获得太多宝贵的认知、会实现认知的飞跃,我们却在“做”的过程中,将感知、觉察、反思、深思、冥思,统统抛在脑后,普尚吉因此说我们都是“浪费专家”。

 

我们还该意识到,如果经过长期系统、正规的瑜伽教育(既包含体式的提升,也包含理论的提升),甚至都能自然转化到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让我们不再用单向而幼稚的思维方式,去处理日常的生活事物。

 

普尚吉说:你们之所以热衷于“瑜伽”,无非是因为关心自己的各种好处、身体的健康、体型的美观、心智的提高、生活的完好,或为了教学而学,为了各类世俗的成功而练,这虽然无可厚非,但你们不关心Yog(瑜伽)这门学科本身,不愿意接受瑜伽的教育(长期而系统的正规教育),因为你们缺乏耐心。

 

既然我们缺乏耐心,急于求成,那又谈何转化?无法实现真正的转化,又何谈真正的习练,即修行?修行,是几辈子的事情,何必只盯着眼前的“转化”?何不让真正的转化,自然发生?

 

我们,只需接纳转化,而非索取、追求转化;真正的“转化”,是内在神性的恩典。普尚吉在《瑜伽与新千年》里说:总会有人,和艾扬格大师一样刻苦努力,甚至比他更刻苦努力,但为何没有得到他所成就的一切?缺少的那个“角”,正是神赐的恩典。

 

恩典,难道不包括普尚吉反复灌输的瑜伽“呼吸”吗?它能将我们整个生命体,转化为一个呼吸器官! 古老的瑜伽学智慧说:要想调控意识,必须调控呼吸;呼吸得到了调控,才会有真正的转化;普尚吉甚至教育我们转化为“呼吸类”(Breatho-Being),那都超越了“人类”(Human-Being)。

 

我们何其有幸,能在今生今世,遇到艾扬格大师珍贵的瑜伽传播;又何其有幸,能遇到普尚吉的深度解读。广而深的“教材”,我们已有了很多,如果不希望造成浪费,唯一的方法,就是谦虚地学习、持续地学习。考级、认证,其实是责任的转化过程,不该转化成骄傲;而骄傲,会让学习止步。普尚吉说:那对老师本身以及学生,是一种不幸;对瑜伽,更是不幸。 

我们宝贵的学习资料之一,是拥有普尚吉课堂录音这个神圣载体,让我们不必远赴印度,也可以反复接受瑜伽的教育、提升自我——这,是普尚吉的主要目的,也是导读课的唯一使命。它即将迎来2025年的新学季,导读的是2017年中国最后一届普纳传承班的《普尚吉课堂录音》。

 

让我们,深深沉浸于其中,

放下转化的那些世俗目的;

在纯粹的学习以及修行中

让意识的转化,自然绽放。

 

2025年第一季度导读课

现接受预订;

我们将根据预订情况

于12月中送出:


            《瑜伽与新千年》

 (Yoga and the New Millennium)



北京桑迪艾扬格瑜伽
艾扬格瑜伽中国官方机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