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注和理解儿童中反思

教育   2024-10-14 17:31   浙江  



反思能力是教师学习的基础,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中强调“能力为重”,要求教师“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可是在现实中,教师往往缺乏反思能力。部分教师缺乏反思能力的原因是不知如何反思,没有掌握反思的方法和步骤,不知如何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常常有教师很无奈地说,不是不想反思,而是不知道该如何反思、从什么角度反思。 


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将反思定义为“积极的、持续的和仔细的思考”。那么如何让教师的思考持续、深入、细致呢?在幼儿园教研活动中,讨论交流的过程往往就是对教师反思的内容进行碰撞。我们发现,不论是什么类型、什么主题、什么形式的教研,最终的讨论点总是离不开对儿童观、儿童立场、儿童视角的讨论。对儿童的关注和理解正是教师反思的起点。很多时候,教师的思考不够持续和深入的深层原因,往往是没有真正关注和理解儿童,没有将对儿童的观察转化为对儿童的分析和思考,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看到”,而没有深入到内心的 “思考”。



有一次参加南京市鹤琴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是有关小班主题活动“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开展情况的汇报和讨论。他们把这个看似普通的主题活动做得有深度、有温度。从主题活动实施前的思考,到班本化主题活动实施的进程以及主题活动实施后的感受和思考,教师的反思贯穿始终,他们将关注和理解儿童放在首位。该主题活动主要来源于小班儿童的成长需要及其在现实中存在的入园焦虑问题,从“我的新生活”和“幼儿园真好玩”两条线索展开。在主题活动的立意上,教师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思考可以为儿童做什么以帮助儿童适应幼儿园,而不是儿童需要做什么适应幼儿园;从主题活动的切入点上,教师选择从儿童的情绪切入,帮助儿童获得心理的认同。因为对儿童来说心理的认同才是真正的适应;在主题活动的生发上,教师基于儿童在入园适应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引导儿童面对挑战,帮助儿童不断获取新经验。通过教研活动中的分享和讨论,教师在持续的反思中加深了对小班儿童入园适应的认识。 



教师对“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以儿童为中心”这些理念耳熟能详,它们在教师职前教育中就被反复强调。然而,进入实践场域后,教师要真正落实这些理念却并不容易。我们常常认为自己足够了解儿童,足够尊重儿童的特点,可是遇到具体问题时,往往还是在用“成人的思维和视角”思考和解决问题。一些教师往往是行为与理念不符,实践与理论脱节,说着“以儿童为主体”的话,做着“成人本位”的事。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让对儿童的关注和理解成为一种思维方式。我们需要反问自己,是否真的关注和理解儿童了,是否真的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具体到每一件小事情上,只要我们真的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认真思考,总是会有不一样的发 现。比如,幼儿园常见的分组活动,究竟应如何给儿童分组?是否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儿童的自主性?是否在过程中保证了公开、民主和公平的原则?又如,幼儿园的户外环境创设,怎样真正落实将儿童的视角作为环境创设顶层设计的原则?再如,面对儿童反常的行为表现,教师是视而不见还是追根溯源? 



关注和理解儿童不能只是表面“看到”儿童的活动,而是应立足儿童的需要,将以儿童为本的理念植根心中,真正站在儿童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儿童,从儿童的视角去分析和思考问题。看见儿童,教师才有反思的可能;看见儿童,教师才能看见前行的方向,而教师的反思能让儿童真正被看见。儿童立场是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深谙的道理,我们对于儿童的关注和理解不能只停留在“看到”的层面,更应该深入到“思考”的层面。不仅要眼中有儿童,更要心中有思考。


我们每个人都在理解儿童、走近儿童的道路上,儿童永远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儿童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支持,教师的成长同样也离不开儿童。当我们难以抉择时,儿童会给我们方向;当我们束手无策时,儿童会给我们惊喜;当我们感到困惑时,儿童会给我们答案。从儿童身上,我们能够源源不断地汲取成长的力量。基于儿童立场的反思蕴含了成长的力量,是儿童给予我们反思的视角和动力。关注和理解儿童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和理解儿童,还要将其作为一种促进教师反思的力量。 


图文编辑/汤晨璐

作者:臧蓓蕾;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本文图片由浙江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中心幼儿园和安园区、江苏南京市鹤琴幼儿园提供。文章原载于《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24年第7、8期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幼儿教育杂志
《幼儿教育》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期刊,于1982年创刊。杂志内容丰富、文章可读性强。曾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第五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首届浙江期刊方阵精优期刊、首届浙江省优秀少儿报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