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走不远,大概走3~5米
脚就开始变得没力
要蹲下或躺下休息一会
才能重新行走
······
究竟是什么疾病
让行走自如的爽感荡然无存?
广东卫生在线邀请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脊柱外科主任江晓兵
为大家揭秘
▼▼▼
“走一段路,然后就要休息,这叫间歇性跛行,是腰椎管狭窄症的典型表现。”江晓兵揭开谜底。
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脊柱疾病,是指腰椎管由于某些因素发生骨性纤维结构的异常,例如关节增生、韧带增厚,或椎间盘突出等,导致整个椎管空间变小,进而压迫硬脊膜和神经根,引起一系列症状。
除了间歇性跛行,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症状还包含腰背部疼痛,下肢麻木、疼痛、无力等,甚至可能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瘫痪。
“在行走之后出现下肢麻木、疼痛,或无力时,要警惕患上腰椎管狭窄症。”江晓兵表示,大部分患者是先出现行走受限,下肢麻木、无力,然后才伴有腰背痛。
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行走的距离会逐渐缩短,例如刚开始可能走500~1000米,严重时可能走10多米便要停下歇一歇。同时,下肢无力等症状也会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加重。
有文献提示,在我国,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病率为3.9%~11%,预计随着人口老龄化,患病率还会升高。
在社交媒体上,部分网友在分享什么是腰椎管狭窄症时,会说它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升级版”。
“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江晓兵向广卫君分享了最近接诊的两个病例,一个是89岁的杨叔,另一个是20岁的小陈,两人都患有腰椎管狭窄症,但原因不一样。
腰椎管狭窄症的病因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杨叔属于后天性因素,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管内的结构发生了退行性改变。“老爷子不仅有椎管背侧的黄韧带增厚、骨关节处增生,还合并有椎间盘突出。”江晓兵说,从椎间盘突出症发展而来的腰椎管狭窄症,确实属于“升级版”。
但小陈的情况则不同,他就是先天性的发育性椎管狭窄。
“相比正常椎管,他的椎管空间要小1/3。”江晓兵进一步解释,“这就类似别人家是3房1厅,他的则是1房1厅,神经不够空间住。韧带及骨质稍微增生,他就会出现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在椎管狭窄的诊断中,腰椎核磁共振和过伸过屈侧位片是两项非常关键的检查,用于评估是否有滑脱,伴有不稳定等情况。
一旦确诊为椎管狭窄是不是一定得手术治疗?
江晓兵表示,90%的腰椎管狭窄症不需要手术治疗,通过保守治疗便可以得到很好的缓解。
保守治疗的方式有很多,包括加强患者教育;生活方式干预,如加强锻炼,避免或减少弯腰活动、提拿重物等;物理治疗,如热疗、冰疗、超声、电刺激和牵引等,以及对症止痛的药物治疗。
江晓兵介绍,根据作用机制,药物治疗通常包括在疼痛无法忍受时应急使用的镇痛药;作用于神经,通过减轻麻木、疼痛,提升行走距离的营养神经药物,以及中药治疗。
值得一提的是血管扩张药,如利马前列素。此类药物可通过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等,改善椎管内软组织血液循环,增加神经组织血流量,减轻缺血性神经损伤,从而缓解疼痛、麻木等症状。
然而对于症状明显、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则需手术治疗。
“症状持续3~6个月以上,对行走距离不满意,或神经受损严重的患者,要尽快手术。”相比以往令人生畏的开放手术,如今只需通过微创诊疗技术即可。江晓兵说,“一个小孔”便能缓解神经压迫,恢复椎管内的正常空间。
同时,微创技术对老人家非常友好,且康复快。由于病情严重,杨叔就是选择了手术治疗。“手术第二天就出院了,老爷子的行走距离马上提升到了一公里,非常开心。”江晓兵分享说。
他提醒,伴有明显滑脱或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需要评估是不是马尾神经损伤高危型的椎管狭窄,“如果是,不建议拖着。”
在保健操方面,江晓兵最推荐静态类的运动中的鸟狗式、平板支撑,以及属于有氧运动的慢跑、蛙泳,它们对腰椎最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