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生名词频出,是真创新还是瞎折腾

文摘   2024-08-06 15:30   陕西  
教育不需要太多创新,只需要回归常识即可,有网友如是说。
01、不断涌现的教育新生名词
说句实话,就连身处教育领域的教师们也对某些教育现象表示陌生,主要原因在于当前教育新生名词太多,一轮接着一轮,眼花缭乱的同时更是让很多教师无所适从。这不,就有网友总结当下教育领域不断出现的新生名词,引发不少网友的热议。
学情检测、暑假研学、学困生、名师工作室、翻转课堂、教研联盟、集团化办学、台账、督导、基本功、项目化学习……看似让人耳目一新的名词,实际上就是老师们平时干的工作,只是被某些专家换了一个名字,本质上并没有太多的区别,但却可以给某些专家带来想象不到的荣誉,当然这些荣誉基本上与普通教师无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自然不能固步自封,必须紧随时代的发展有所创新。然而面对当前教育的诸多问题,某些教育专家并没有什么好办法解决,但必须有所创新,否则就是愧对专家的称号。于是乎,某些专家就绞尽脑汁想出了各种教学理论和教育名词,营造了一个教育创新的热闹氛围,致使各种教育名词不断涌现,如大单元教学、集体备课、教学大练兵之类的,让人眼花缭乱。
专家提出某种教学模式和新生名词后,自然会号召所在地区教师学习,然后就会出现各种以此模式为主的教师培训活动和相关主题的教育论文,大有将此模式和名词贯彻到底的决心。作为学校领导,自然不能不固步自封,自然只能号召学校教师加紧学习和教学实践,至于教学实践效果如何,是否适合学校学生,学校领导不关注,但学生成绩自然不能下滑,否则就是学校教师没有领会到专家们的思想精髓。
因此,教育新生名词不断出现的背后,实则是某些专家假借教育创新的名义,丰富自己的研究经历,为自己的履历添彩,然后名利双收。至于自己的创新有没有推动教育发展,是否折腾一线教师,对他们而言,无关紧要。因此,有网友称,之所以我们教育面貌并没有太多改变,就是因为我们的改革一直停留在表面,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我们的专家从不深入一线,了解真实的教学现状,都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大搞形式主义,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没任何效果。
02、教育必须回归常识,不能再为改革而改革
当下教育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也是诸多教育改革的初衷,也正因此,教育改革的呐喊是没有哪一天停止过。因为在教育主管部门看来,教育改革就像吃饭一样,必须要每天都做,必须做得轰轰烈烈,否则就不叫改革。
遗憾的是,教育改来改去,改出了一堆不接地气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改出了一批教育名师、专家和层出不穷的教改论文,改出了各种教师培训和非教学工作……但我们却发现教育的面貌并没有太大的改变,甚至还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事改革的专家忽视了教育该有的常识,未能真正了解一线教学工作,只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而不是为了教育而改革。
教育是农业,而非工业,并不存在统一的教学理论和模式,自然也就不存在包打天下的教学模式,而是授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学生情况和考试难度等诸多要素制定相应的授课计划和安排,进而引导学生知识体系构建、思维能力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们长期引导和培养才行。
因此,要让教育回归常识,就不要瞎折腾,教育本来就是按部就班的事情,任何以短期内提升教学质量的行为都是揠苗助长,因为花开有期,我们唯有静待!而所谓的教育常识就是教师日常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思想教育……简单而朴素,自然用不着太多花里胡哨的新生名词,自然也用不着太对的教育专家进行理论指导,因为任何与教学无关的噱头都有可能冲淡教学主题,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教育改革又有何意义?
教育本身无需太多创新,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便是最好的教育理论,这也是多数教师践行的教育理念。然而我们的教育专家太多,不搞些教育创新就无从凸显其价值,致使教育新生名词频出,教师群体不堪其扰。因此,要想让教师们安安静静教书,学生心无旁骛学习,减少一些高高在上的教育专家,撤掉一些理论指导的工作室和教研室,或许比提出更多的教育新生名词效果更好。
教育从来不缺少改革,但是千万别打着改革的旗号瞎折腾,否则只会贻笑大方。将课堂还给老师,将时间还给学生,别总是搞一些莫名其妙的理论,给教育以安静的环境,就是对教育最好的尊重和重视。
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点个“在看”,让我们一起陪伴孩子的成长,并转发给更多人看。

往期回顾


万万想不到,连招聘老师都可以劳务派遣


学校教育,或成了形式主义的“重灾区”


教育四大掩耳盗铃的怪事,百思不解(续)

欢迎关注
晨阅浮一白,一群历史教师创建的公众号,深度分析教育热点话题,关注最新教育资讯,了解前沿史学动态,发布权威教学思考。因为懂得,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坚持。

晨阅浮一白
一群历史教师创建的公众号,因为懂得,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坚持。
 最新文章